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考研只为梦

考研只为梦

2013-10-27 06:19 作者:陈祖召 阅读量:30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近日拜读了上期《南方周末》(20120112)上杨照先生的文章——“你为什么考研究生”,不觉对这个话题也深感兴趣。鉴于自己也曾考过研,并且多年来一直学习、工作在大学校园里,对于考研一事,乐意谈一些粗浅的见解。

杨先生从个人海外深造的经历谈起,进而抒发自己对考研现状的深思,其对教育、对社会的关切之心是值得肯定的。但杨先生的论述,由于有一些细小的缺陷而并不足以使人信服。其一,杨先生自己求学的时候,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杨先生以当时人们对于学历及名次的理解来类比或等同于时下人们的理解,是不妥的,无论是在大陆或台湾,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在迅速地更新。其二,杨先生在写文章的时候,可能并没有做问卷调查。如果“真的”想弄清本科生是否“真的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念硕士”,完全可以做一些调查。杨先生由于年龄及地域的限制,未必能够清晰了解今天大陆年青学子的想法,而调查完全可以弥补臆测或想象的缺陷。其三,正是由于前两个问题的存在,从而使第三个问题成为“问题”。杨先生将自己的认识——“在教育领域中,习惯用线性排列的方式来思考、处理”当作对象所固有的属性来批判,是不妥的。以笔者的了解,今日的中国,杨先生所说的这种现象并不广泛存在。各类小学中学,早已取消了成绩排名,这或许并不等同于人们不看重分数,但分数不再是人们惟一关注的焦点,人们愈来愈注重素质教育,例如培养健全的个性,基本上已成为国人之共识。

杨先生对于考研“现象”层面的了解固然有误,但是他对于教育理念的主张,笔者深表赞同,不过这些主张在今日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杨先生所注重的多元性、差异性,不正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在高考中不是有提前录取的院校及专业吗?很多考生正是基于自己的艺术天赋、语言天赋或体育特长而舍弃了综合性大学,选择了专业性院校。同样,在考研中,很多院校并没有“211”、“985”的招牌,但由于在行业内的认可度,也同样赢得了众多的生源。考研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不可能有很多是在“盲目往上爬往上冲”。历经四年的本科教育,学生不可能不具有一定程度的理性思维能力。所以说,杨先生是过于忧虑了。

那么本科生又是出于哪些原因考研的呢?笔者以为,第一,是出于就业之需要。不同行业的就业门槛高低不同。以今日高校招聘教师为例,一般求职者须具有博士学历方有应聘资格,而那些稍有声誉的大学更是“学历查三代”。医院也同样如此,倘若想要进入一所三甲医院,没有较高的学历可能吗?而有一些学科,例如历史、哲学,倘若不考研深造,基本上没有出路。第二,出于改行之需要。高中生填志愿时,面对数百个专业名字,有多少专业是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的?相当一部分专业考生都是望文生义而自以为是地去填报的。大学四年,他们一方面了解专业,一方面认识自我,倘若专业确实不够理想的话,他们可以凭籍考研而顺利转入其他专业。第三,出于遂愿之需要。很多学生,三年辛劳只为心仪己久的“梦中名校”,奈何考场发挥不佳,只好进了一所不甚理想的院校。然而,他们心志不移,大学四年刻苦努力,最后通过考研而如愿以偿。此外,还有男女情侣因为异地而要考到一起的,等等,不一而足。

现实生活中,出于攀比的心理而去考研的,肯定有,但不会很多,青年学子更多地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做出理性决策的。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学子自然地想到去提升自己的学历,以作为择业的筹码。在主客观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遂形成每年一度的考研大潮。“你为什么考研究生”?很显然,每位考生一定都有自己的理由,因而答案各异,但是这各异的答案可以归结为一个词:dream!考研只为梦,这梦是理想之梦!是生活之梦!对于勤奋的人而言,它就在不远处。

相关文章关键词

《考研只为梦》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