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
导读无知,我第一次写下这个评价自己的词时,多少是有些自嘲的,因为自觉胸中万壑,在肉身遇到丁点的困难时,就陷入完全的无能为力,遂抛却知识,避开精神的金字塔,重拾阅读后,却是越读越饿,越饿越读,从而越写越饿,越饿越写。越饿,也就越无知,这个“无知”已经不是最初的“无知”,也即看山不是山了。
看到饥饿,眼前是否闪现甜美的糕点了,生理上的饥饿的确是人类最强的行为动机,管他多么飘逸超仙的人,几天不吃饭的话都一样要挂。食物的作用就是满足饥饿感不妨设个比喻,饥饿就是座金字塔,不妨将金字塔的横截面看作是饥饿感,进食的过程也就是攀爬金字塔的过程,随着食物的摄入,饥饿感越来越弱,直至塔的顶端,饥饿感就消失殆尽了。
不过,我想说的并不是肉体的饥饿感,而是精神的饥饿,这种饥饿和存在性饥饿是恰恰相反的,是个倒立的金字塔,而且是座没有尽头的金字塔。我们最初站在金字塔的最底端,一无所知,但又觉得通晓一切,可是一旦我们往上攀爬了一个高度,来的却是更为强烈的饥饿感,这种感觉是极为无奈的,就是庄子所谓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求无涯,怠矣”的“怠矣”。站的越高也就越孤独,想这种孤独并不单单只是因为没有相知,而在攀爬倒立金字塔的过程,一方面攀爬的人越来越少,一方面,由于横截面积的扩大,个体的占有面积也越来越大,个体在这个日渐空旷的空间里滋生出来的空旷感恰是孤独的来源,没有相知造就的是寂寞。
苏格拉底说“我是无知的人”最初看到时,只以为是哲学家的故弄玄虚,现在向来,苏格拉底的确是大师,他站的高度和我们不一样,也就更能领略到什么叫做无知,林清玄在出《在云上》的时候说:我现在这个年龄是在云上看风景,看到的和你们不一样,以前是在地上,在山上,以后就可能是在天上了(大意)。
无知,我第一次写下这个评价自己的词时,多少是有些自嘲的,因为自觉胸中万壑,在肉身遇到丁点的困难时,就陷入完全的无能为力,遂抛却知识,避开精神的金字塔,重拾阅读后,却是越读越饿,越饿越读,从而越写越饿,越饿越写。越饿,也就越无知,这个“无知”已经不是最初的“无知”,也即看山不是山了。
这个倒立的金字塔,我饿我无知,如果认真看上面的文字了,那现在闭上眼睛,在一片黑暗的世界里,设想自己站在这个倒立的以黑色为基调为背景的框架构建的金字塔里,那么你在哪儿?是否也能感到很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