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这儿有个更妙的去处
那天早上一上Q,难得地见到师傅闪亮登场着,便礼貌地问好。师傅当即调侃:“好久不见,徒儿到哪里快活去了?”咱逗他:“云游四海呢,师傅。”他夸张地追问:“啊?!哪四海啊?怎么不带着师傅我啊?”不由窃喜:“嗯,是哪,应该带着师傅才是嘛,所以我没敢去云游四海,去那个平台啦,哈,那里比QQ空间更有趣哩!”未知是真是假,平时相当淡定的师傅竟然好象被咱吊足了胃口,迫切得不得了:“在哪里?我也去看看!”于是一个网址粘贴给了师傅,很恭敬地请他:“师傅有便,也可以进去瞧瞧,指导一下哦!”
结果,师傅果然立即进去瞧稀罕了,还在电脑那头感叹:“不错嘛不错!”
咱不由得偷着乐。
这师傅,乃是一网友,当初Q上加我,第一次被我丝毫不留情面地PK掉了,第二三次又来加,问他是何方尊神?对方自称“三岁小孩”,不由捧腹,三岁小屁孩也会上网?神童啊?敢情这人特诙谐,于是破例加了陌生人,并以“三岁小屁孩”戏之。之后简短地聊过几回,发现他蛮有文才,而且反应机敏,说笑捧逗颇有情趣。不过至今,彼此只知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不问对方职业、年龄,唯一的共点是,以字为乐,欣赏美文,故一旦Q上相遇,少不得插科打诨互相奉承,乐不可支。他自称大哥,我索性尊他为师,哈哈。
他既然欣赏文字,有心将《》推荐给他,一如我所猜测的,他定然喜欢。
无疑,不经意间,《》便又添了一位喜爱文字的人。
自以为,吾本内敛,也较低调,但自打与《》相识,颇有些洋洋得意之感,老喜欢向一些朋友炫耀这个让我流连忘返的平台,怂恿更多的文字爱好者去一探虚实,这事实上有悖于我一贯的处事作风。可是,谁让她天天有新意,处处有风景呢?文字美、画面美,诱惑巨大,HOLD不住了呀。而且,好多网友绝不仅仅只是写作高手,更难能可贵地拥有一份大爱,一有网友伤感了、纠结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细致入微地予以劝慰,用浓浓的友情去包裹对方,那一份情意,无法不感人心扉。
照实说,自从登录了《》,我不再眼放绿光地在报章中追寻那些少得可怜的文学作品,因为《》足够富裕,而且日日有更新,不少文章精彩得很,尤其是编辑推荐作品,绝对能变成印字传导于大众,散文、小说、诗歌、杂文……所有体裁应有尽有,嘿,等于是一个免费的网上书店嘛,随选随挑,喜欢看哪篇就哪篇,率性而为,随意而定,多惬意哈。只是近阶段杂事耽搁,常常难以登录网站去一睹为快,更无法将生活中的感触一抒为乐,憾意顿生,一如未将某件事办好,心中甚为不踏实一般。
我不太在意文字是否华美,但注重文字的内涵,在意文章的选题,比如我挺喜欢川梅等作家的名篇,小中见大,意蕴深远,读着、品着、享受着,那种感觉特别爽,这绝非碌碌之篇所能给予的哦。读着,品着,思考着,意会着,便会有源自心底的收获与感悟。
有位朋友,位居地方报副总编,事务繁杂,难能可贵的是,他善于分身术,每每利用哪怕只是丁点的闲暇时间,笔耕不缀,美文遍地开花。常常,他会短信我哪哪又有文章刊出了,让我留意一读,给他点评价。我自然清楚那是他谦逊罢了,以他的文字功底,出手顺章一气呵成,小说、散文、杂议、报告文学、新闻速写……凡此种种,无一不涉,且无一不精,我焉有水平去斗胆点评他的文字?他只是明白我热爱文字依旧,让我与他分享文字带来的无比快乐而已。而且,诚如他所期待的,我确实也常常会为他的写作而感动、开颜,为他自豪与骄傲。茫茫人海,芸芸众生,各种诱惑纷至沓来,又有多少人能保持如此一份静谧,心无旁骛地迷恋于写作呢?这不仅仅只是一种寄托,而是一种精神生活的诠释,非为名,非为利,只为了文字的挚爱。他在感动着他人的同时,其实也在感动着自己。于是,笔,更舍不得放下。
由此,我更感动于《》的作者们,乐此不疲地在键盘上敲击着文字,将秀美的文章奉献给同样热爱文字的读者们。呵呵。
为他们而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