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西施故里
“情人眼里出西施”是我们百官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一句老话。这句话出自清代翟灏《能人编·妇女》中“情人眼里出西施,鄙语也。”而我们百官人接下去还有一句老话是“西施眼里出英雄”。
西施、杨玉环、貂蝉、王昭君是我们中国古代的四大美人,西施位列四大美人之首。我们浙江诸暨市城南的苎萝山下,浣纱江畔就是西施故里。
诸暨距离我们上虞并不遥远,遥远的是那段群雄并起、诸侯争霸,发生了多少荡气回肠故事的岁月。
李白诗云:“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西施,姓施,名夷光,生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时代,住在越国苎萝村西,“父鬻薪,母浣纱”,西施幼承浣纱之业,故世称“浣纱女”。
公元前494年,诸暨乃越国都城,后迁会稽(今绍兴)。当时吴越交战,越败于吴,越王勾践被迫屈膝求和,携妻将臣入吴为质三年。勾践归国后,发誓洗刷这奇耻大辱,于是采用谋臣文种提出的“遣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美人计。
大臣范蠡派人四处寻找美女,几经寻觅,终于“得苎萝山卖薪女西施”。相传,有一天范蠡漫步于浣纱溪畔,走得有点累了,坐在岩石上歇息。
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个玉指素臂,细腰雪肤的浣纱女,这让他的眼睛不禁一亮。范蠡趋前搭讪,而浣纱女开启的竟是朱唇皓齿,流盼的则是明眸秀目。范蠡当下就决定选她了!
于是,这个原名为施夷光的村姑,在一场美丽的邂逅中,被推向了历史的风口浪尖,留下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名字--西施。
史书上是这样记载勾践选到西施后,献于吴王,吴王大悦:“越贡西施,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从此沉湎于酒色不能自拔,越国却上下一心,励精图治,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打败了吴国。
西施虽为弱女子,却以身许国,忍辱负重,牺牲了爱情和青春,成就了越国争霸大业,被传为千古美谈。有西施参与的吴越春秋,惊心动魄,扣人心弦,但又不失儿女情长。
可是西施的踪迹从此消逝,世人再也无法寻觅。西施最后去了哪里呢?至今是个千古之谜。
民间流传着三个版本,一说是西施完成了报仇任务后,跟爱人范蠡一起走了,范蠡功成身退后改名陶朱,生意做得很大,成为中国商贾的鼻祖;另一说是西施最后泛舟西湖,不知其终,甘于寂寞;还有一种是说西施最后沉江而逝。
诸暨是我们江南的鱼米之乡,境内有诸山、浦水,山水环绕。到处是秀水盈盈,碧波粼粼,渔舟出没,稻谷飘香。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里的女子自然清新、天生丽质、柔韧细腻。她们的身段婀娜多姿,皮肤细腻白皙,一对明眸更是炯炯有神。透着江南美女的神韵。
西施犹如水做的骨肉,看似有点弱不禁风却又有山一般的柔韧坚强。李白曾写道:“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诸暨是一个历史悠久源渊流长的地方,据史料记载:禹至大越,上苗山大集诸侯,驻跸于此,爵有德、封有功,因定此境为“诸暨”,意即天下诸侯到达驻留议事之所。
夏朝中期,夏帝少康封庶子无余于越,诸暨属越。至春秋时,越王勾践的父亲允常在此建都,越国先后建都于境内埠中、大部、色乘等地。吴越之争中,越王勾践曾以境内勾乘山为休养生息、图谋复国之所。
诸暨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越地置会稽郡设诸暨县以来,历代未废,是我们浙江最古老的县之一。
1949年5月6日诸暨解放,198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诸暨县,设立诸暨市,属于绍兴市管辖。
诸暨作为西施的故里,这里文化积淀深厚,名人名士辈出,古有“诸暨三贤”王冕、杨维桢、陈洪绶;近有北大首任校长何燮侯,早期革命运动家张秋人、俞秀松、宣中华、何赤华;还有小麦学研究专家金善宝、核物理学专家赵忠尧、森林学家吴中伦、物理海洋学家毛汉礼、古植物学和地层学家斯行健等11个两院院士。
诸暨可圈可点的是经济相当发达,已经形成了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衬衫、袜业、五金、珍珠等产业集群。我能走近诸暨、认识诸暨还是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期,当时我在义乌宾王市场摆摊做生意,经常去大唐考察袜子。
“大唐袜机响,天下一双袜。”大唐的袜业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大唐人凭着临近义乌小商品市场所处的交通优势,靠提篮小卖,经营起袜子生意,从70年代的手摇袜机到80年代的电动袜机,再到90年代的电脑袜机,就这样大唐人用了30多年的时间,把一双小小的袜子做成了一门大产业。
我也为此时常在诸暨、义乌、上虞三地来来往往,诸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诸暨是西施的故里,西施也是诸暨的最大招牌,清纯的浣纱女是诸暨的一道风景。走进诸暨,吃西施豆腐,逛西施大街,过西施大桥,看西施浣纱,住西子宾馆,西施气息扑面而来。
诸暨人为了悼念西施这位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的绝代佳人,在浣沙江畔、苎萝山上修建了一座西施殿,从古到今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探寻西施故里。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写下“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的诗句;稍后女诗人鱼玄机也作了《西施庙》一诗。
浣江流经诸暨滚滚北去,因西施浣纱而得名。浣纱江上的浣纱石是诸暨的灵魂,当年西施就在这里被范蠡发现的。如果你问如今的诸暨人,西施在哪里?他们就指着浣纱溪畔范蠡曾经坐过的岩石对你说:“在那里”。
这块岩石题刻着妍美劲健的“浣纱”二字,据说是王羲之的手迹。无数人在此吊古凭今,就会沉醉在当年西施浣纱的梦幻之中。
沿着浣纱石向上走几十步,就是西施殿。历史上的西施美女一颦一笑,我们已无法目睹她的芳容,现在我们在殿内看到的只是一个典雅雍容的西施塑像。
这座修筑在苎萝山上重檐歇山的西施殿,初建于何时,已无从详考。据说西施殿到了明代已具有相当规模,此后屡兴屡废。
现在看起来古香古色的西施殿,采用的梁、柱、门、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这些构件雕刻精美,工艺水平高超,全部都是明清时期古建筑的木雕、石雕原件,其实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重修之作,均是从诸暨民间征集而来。
现在的西施故里景区,由门楼、西施殿、古越台、郑旦亭、碑廊、红粉池、沉鱼池、先贤阁等景点构成,这些西施殿、浣纱石、苎萝山、浣江、西施滩、金鸡山、鸬鹚湾和范蠡岩、陶朱山共同组成了西施故里旅游区。
门楼外观象座牌坊,四根一组的青石圆柱中间是三扇朱红油漆拱形大门,给人以古朴凝重的第一感觉。
西施殿正面是一汪碧水,池边巨石上书“红粉池”,西施殿包括了亭、殿、廊、轩、水池。
现在的西施殿综合了传统宫殿和民间宗祠的构筑手法,主殿台基比较高,殿前有拱桥,并配置了水池和东西侧厢,看上去高低错落有致。
大殿内一尊神态娴雅的高大西施塑像端坐在浣石上。
西施殿右侧正对门楼的是古越台,古越台前有一个小小的荷花池,池中有一尊跳跃的鲤鱼雕塑,水中有无数红色的小金鱼悠闲地游来游去,冠名“沉鱼池”。
古越台有上下两层,上层供奉着越王勾践和他的两位谋臣文种、范蠡;下层是“西施行”故事展馆。
与西施殿遥遥相对的郑旦亭是为纪念与西施同入吴的美女郑旦而建。
西子碑廊在郑旦亭左侧,依山就势而建,历代文人墨客为西施题写的诗句和古今中外画家创作的各种西施画像都一一刻了碑罗列在此。
走完碑廊,便是整个景区的最高点,站在上面远眺,浣纱江和对岸的郑旦故里—鸬鹚湾村尽收眼前。
穿过新建的香榧馆、珍珠馆,出门从浣纱亭拾级而下就到浣纱石了,相传当年西施就是在此浣纱的,历经2500年风雨沧桑,昔日风光早已不再,但王羲之手书的“浣纱”二字却依然在目。
西施的故事影响力太大了,不仅仅我们嘴上所说的“貌若西施”、“东施效颦”等成语与西施有关,而且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歌颂西施的诗词、曲赋、戏曲、小说更是多不胜数。
西施的影响甚至还跨出了国界,新加坡有“西施街”,韩国有“西施浦”,日本秋田象泻町每年都要举办“西施节”,评选西施小姐。
这些都值得诸暨人引以为豪!
诸暨不仅是名闻遐迩的西施故里,而且还有五泄、斗岩、汤江岩和东白山、白塔湖等风景名胜。
五泄景区以奇瀑秀峰、幽谷茂林著称,一水五折的五泄飞瀑,折折成瀑,神奇壮观。
斗岩景区则由成百上千岩石凝聚,形似千佛聚首,又称“千佛山”。半山腰有一尊大佛,全尊坐像轮廓自然天成,整个大佛由一块巨岩构成。佛像高81.6米,大佛头大身小,腹部隐入丛林中,慈眉善目,微笑祥和。
这一切都给诸暨这座千年古城增添了丰厚的魅力和古雅的内涵,也吸引无数游客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