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昨天的百官:舂“年糕”裹“粽子”

昨天的百官:舂“年糕”裹“粽子”

2013-10-22 22:33 作者:上虞厂房网 阅读量:45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时候,过年最闹热的事莫过于舂年糕和裹粽子。年糕其音“年高”,寓意“年年高”,因而成为了我们百官人的一种传统迎春的年货,而在舂年糕之时,做五牲和生肖也就成为了辞旧迎新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

相传,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吃年糕则是为了纪念一位战国时期的伟大军事家“伍子胥”。他和屈原一样的忧国忧民,但都遇到了只顾个人享乐却不顾民生社稷的昏君。伍子胥只得在筑城墙时偷偷的用糯米制成方砖,砌于城上,并密告家人,待到越国兵临城下断粮之日,可让饥民拆砖充饥,因此救活了无数涂炭的生灵。后来,人们为感激伍子胥,每逢过年便用舂年糕来怀念他,并且赋予了年糕“年年高”文化内涵,因而舂年糕和吃年糕成了一道向往美好生活的年俗。

我国吃年糕的习俗,大约始于唐代。当时春节宫中有吃“粘糕”的习惯,年糕也许就是粘糕的谐音。据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漱,啖黍糕,曰年年糕”。可知在明清时期,此俗已遍及江南民间。

年糕,《越乡中馈录》有云:“绍兴年糕别有风味,可汤可炒、可甜可咸,水磨粉者更佳。严冬舂足,阴晾五六日,入水浸之,可以久藏。每十余日换水一次,以免水臭。惟至春暖则水浸亦坏,可撩起洗净,用刀切片,厚红二分,摊竹丝郭,阴晾,俟极干,再晒太阳燥足,装入瓷瓶,谓之糕腊(昔)。随时可吃,只用冷水浸软洗净,与新舂无异。至舂年糕之法,纯属男工,妇女不可问也。浸糕水缸,忌木盖闷住,防糕起黄皮而臭。”

在我的记忆中,在那个物质贫乏肚子经常挨饿的年代,每年的岁未舂年糕是我们百官人要做的可谓一件大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个时候“大寒”一过,家家户户就开始忙于备置年货了,同时也准备舀米下缸。水浸十多天后淘净,磨制年糕粉是最见功底的细活。扫完房子,便把藏在旮旯里的石磨请出来,把米从石磨上孔加进去,轻轻一拐,米粉就如瀑涌出。碾出的米粉还要一遍遍的过细萝,真是精致到了极点。

然后带水夹浆磨成糊,再装入布袋榨干,接着搓散入甑,谓之“蒸糕花”。“蒸糕花”一般在“大盗锅”里蒸,要求文火渐烧,否则不容易出味。当年的柴火灶火势极不容易掌握,因而添柴火和看火是个重要的技术活儿。约摸过了二十多分钟就可以闻到若隐若无的甜香来,稍稍便渐浓起来,弥漫在整个屋里院内。再等半个多小时,一笼又松又软,又嫩又黏的“糕花”就出笼了。

“糕花”出笼后只是一堆松散的熟粉,由“年糕师傅”将蒸熟的百十斤重的“糕花”捞起扔进石捣臼里,由身强力壮的汉子轮流着“吭哧吭哧”舂,这活儿很费力,不仅仅是花大力气,而是要用虚劲巧力。先是轻轻提杵舂几下,然后逐渐使劲。整个舂糕过程分拔、举、舂三步。在拔举之霎间,蹲在石捣臼边的“下手”,双手往置于石捣臼边的冷水桶里一蘸,迅速将木杵均称地一擦,以免木杵被糕粘住(叫做捋捣头),同时又要十分快捷地将石臼中的糕团推向中心,然后迅速将头偏开,这样紧张的场面,初见之人真要为“下手”捏一把冷汗。可是他们一来一往配合默契,紧凑有序,让人啧啧称奇。

“糕花”粘性很大,温度又很高,故“下手”要一边用冷水浸手一边帮着翻弄,这样需在石捣臼中反复用木杵舂制百次以上。舂年糕的时候是最冷的日子,但“年糕师傅”却单衫薄领,依然是满头大汗。这种原始古朴的舂制方法,从蒸到搓揉制做全是一条龙流水作业,节节相扣,互相配合,有条不紊。这道工序是最关键的,如舂的不够卖力,会直接影响日后年糕的口味和粘牙的程度,故我们百官人有句老话叫作:“吃力不讨好,黄胖舂年糕。”

这道工序也是最热闹的,谁家舂年糕往往到了这个时候左邻右舍、男男女女便自动围过来看热闹,而我们小孩子则最猴急,瞅个机会从“糕花”上拉一把就跑。如果年糕还未舂到火候,这时能被扯出四五寸长,引来一阵哄笑。这时舂糕声、小孩嘻闹声和妇女的欢声笑语彼起此落,在整个院子甚至整个道地台门,荡漾着一片热闹欢腾的过大年景象。

舂完的“糕花”已不是很粘,接着是搓糕。先揉掐成“糕折团”。再搓成圆长条,最后用七八寸长,一寸来宽的扁竹爿压成扁状年糕,印上双钱、团菊等红色纹样,即成色白如玉,晶莹可爱、下锅即软、韧不粘齿的水磨年糕。心灵手巧的“年糕师傅”除了抓紧压型外,还能用刚舂好的糕团,做成富有民间习趣的十二生肖和鸡、鹅、羊、猪、鱼等三种或五种素牲。有的还捎带做一些兔子一类的不动物,均用红小豆或乌豇豆作成眼珠。这些精美的工艺品形态生动,惟妙惟肖,惹人喜爱,是专门逗我们小孩子玩赏的。如果我们小孩子一旦玩厌了就会放进嘴巴像年糕一样吃掉。

据说,清光绪年间我们梁湖有个叫王文明的,在一次春节回乡认族时,发现祭桌上的供品都是年糕做成的,很感兴趣。回京时特地贡献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品尝之后赞赏不已,当场定下梁湖年糕成为朝廷贡品。从此梁湖年糕名扬全国而时至今日。

端午吃粽子,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姓芈,氏屈,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自称颛顼的后裔.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屈原是我们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思想家和伟大的政治家。《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几乎人人皆知。

说到裹粽子,其实我们百官人更习惯于在过年时裹食,在我的记忆中,过去每当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裹粽子。首先去采到粽叶,就是包裹粽子的竹叶,这些竹叶都长在深山冷坳里,当然市场上也可以买到,择净后用水洗过,晾干。在我们还小的时候,吃过的粽子母亲总要将粽叶留下来,统一泡在水里洗尽了明年还会再用。然后,选择上好的糯米,浸泡一天,捞起滤水。

接下来就是裹粽子了,我娘娘会把家里所有的女人不论大小都叫上。但是,粽子好吃并不好裹,也是一门技术活。两片竹叶,卷成三角形,装上糯米,翻卷一下,压紧;再翻卷一下,压紧;用粽绳绑紧。裹粽子时需要用绳扎紧,我看到的大多是扎以细麻绳,用五彩丝的极少。裹粽子捆扎粽绳松紧要适当,紧了,煮不熟;松了,容易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看着娘娘、母亲、二嬷她们熟练地翻转着、包裹着的粽子,个头均匀,小巧玲珑,十个一吊。

送到灶上锅里去,用大火煮上一两个小时,满屋就飘出了浓浓的香味。这个时候,我们小孩早就急急地剥开冒着热气的粽叶,里面卧着拳头那么大的白生生的或是黄澄澄的粽子,咬上一口,热腾腾的感觉在舌尖翻滚着,满嘴已是生香,是那么的细腻,那么的柔软。过节的快乐随着粽子的香味弥散开了……

据史书记载,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被用作交往的礼品了。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端午节,过年我们中国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我们浙江的嘉兴粽子最为著名。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不但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已经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相关文章关键词

《昨天的百官:舂“年糕”裹“粽子”》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