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之夜
大年三十,除夕之夜,是万家团圆的美好之夜。过去是一家人围坐在摆满佳肴的饭桌旁共同守岁,如今是大家一起围着电视机看“春晚”,品尝着丰盛的“春晚大餐”笑声满堂。家家户户都放烟火鞭炮,天空五彩缤纷,绚丽多彩,把漆黑的夜晚照着得如同白昼,除夕之夜到处洋溢着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除夕之夜,阖家团聚,围坐桌旁,丰盛的“年夜饭”摆满一桌,全家人在一起共吃“团圆饭”,这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
儿时的记忆之中,除夕之夜最让我们高兴的是“年夜饭”后长辈给我们发“压岁钱”,每个小孩一只红包,里面是一张崭新的伍角钱。接着就是张贴春联和门神,接下来就是全家人守岁到凌晨。在关上大门之前要燃放烟花爆竹。直到正月初一的早上再放炮仗开门“接财神”。“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老屋没有拆迁之前,每逢春节,我们家里除夕之夜是年年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张贴于大门上的。在贴春联的同时,还会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寓意福气、福运。寄托了全家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我们几乎都是倒过来张贴的,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后来新华书店买来的这个“福”字是精描细做,越来越“花泡”起来,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各种图案。为节日增加了喜庆气氛。据说,这些传统习俗起源于宋代,盛行在明清。
春联也叫门对、对联、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春联的种类比较多,考究的人家依据不同场所还贴有好多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另外还有贴窗花的。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家里的堂前墙壁上每年还要挂一张重彩浓墨的新年画。年画大多是一些《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图案。这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后来年画的内容逐渐超出了“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据我知道,我国有三个年画重要产地,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国年画三大流派。这就是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
除夕之夜,家里关门和正月初一早晨的开门,我们这里都是要放“炮仗”的。关门叫放“关门炮仗”,开门称放“开门炮仗”。关门要迟,开门要早。家家户户都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这鞭炮的每一声都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希望。据史料记载,“炮仗”是我们中国的特产,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这几个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
大年三十,除夕之夜,最重要的是守岁。“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这是苏轼写下的《守岁》诗句。守岁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过去我们守岁一般是从吃年夜饭开始,为了消磨时光,大人们就喝酒。这顿丰盛的“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吃起,可以一直吃到深夜。
“年夜饭”吃好后,糕点瓜果放满一桌,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东西”、“讲空话”,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人家以推牌九,柯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在“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如今这三十年,大家已习惯围着电视机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守岁。今晚,“咚—咚—咚”伴随着震天的锣鼓,龙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又隆重开场了!
晚会的节目异彩纷呈……
“当—当—”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霎时,窗外各种各样的焰火腾空而起,又一个一个地炸开,把节日的夜空装点成五彩缤纷,千姿百态。虞舜大地立刻变成了鞭炮声和烟花的世界。新的一年开始了。大家共同祝愿新年好。鞭炮在响着,礼花开放着。那幸福之花开在天上,开在地上,也开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