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动在蓝田里的鱼
我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回到别称蓝田的故乡杉洋。不为别的,只为了看看蓝田书院重建工程进展到什么程度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很喜欢这个名字——蓝田。“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在古典诗词里,“蓝田”这个名字一直和李商隐一起焕发出迷人的光辉。
??而在古田杉洋,有一个曾赫赫有名的“蓝田书院”,大学者朱熹曾两次来这里讲学。但1975年,一个疯子用一把火让占地一千平方米的它成为一片废墟。被烧毁的蓝田书院至今仍是杉洋村民心中的一个痛。今年,有从杉洋走出去的杰出人士慷慨捐资重建,于是,我和所有的杉洋村民又将见到那古色古香的书院,重温当年大儒讲学,无数蓝田学子刻苦求学的场景了……
??
??我是在父亲的讲述中逐渐熟悉蓝田书院的。后来,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就自觉地看些相关材料,甚而把由父亲等人在城关干部招待所里数月辛苦编撰而成的的族谱搬出来,津津有味地看上多日。在父亲的讲故事声中,我慢慢了解了蓝田书院的历史,也了解了父亲这个当年的乡村代课教师对这个书院的一片热忱。
??但父亲讲故事的声音在2001年5月6日戛然而止。这一天,63岁的他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他热爱的世界,离开了杉洋这片存留着先哲踪迹飘逸着书香响彻着诵读之声的土地。两个多月后,我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参加了本可以不必参加的普通话测试。进入考场后,我看到口语测试题目是有关“亲情”的,稍作准备,我问道:“可以开始了吗?”
??也许是已经测试多人,有点累了,面试老师只淡淡点点头。
??我开口说道,声音低沉:“父亲没有跟我说话已经有两个多月——他躺在冰冷的地下,身边只有无边的黑暗……”
??年轻的女面试老师一下子坐正了,从镜片后探询地望着我。
??我缓缓地说着,把我失去父爱的沉痛和对父亲深切的缅怀全部说了出来。后来,我能听得出来,自己的声音饱含水分。因为,我哽咽了……
??
??父亲年轻时当过几年乡村教师。这使得他在以后回乡当农民兼石匠的漫长岁月中依然保持着对文化的亲近。少年时代的我常常跟随父亲去蓝田书院遗址附近的田地里干活。劳作中的休憩时刻,父亲一边点燃香烟,一边凝视蓝田书院的方向,向我讲述有关朱熹的故事,什么捉狐妖啊,什么墨池啊,什么茶仙啊……一千多年岁月流转的沧桑和丰富韵味让年少的我很是着迷。
??有一次,父亲带我来到书院遗址,眼前只有朱熹亲书的“蓝田书院”四个大字的石碑,当年供奉着非常精美的朱熹塑像的享堂早已不见踪影,而传说是朱熹洗毛笔的“墨池”几近干涸,成了一个小小水洼。这时,他指着远处的一座山,说:“那里是朱熹常去散步赏月的地方,上面还有一块石头,上面刻着‘引月’两个字,落款是他的别号‘茶仙’……”
??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父亲就是这样行走在这片土地上,自觉地向他的子女们传播着文化的种子。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他参加了余氏宗祠“蝉林祠”的纪念活动。他还拍照留念。这张照片成为了他生命的最后留影。在那个位于葱郁山林下的祠堂里,他一定又看到了不远处他跟我们说起的“蓝田八景”之一的“狮岩积雪”吧?不知道在那一刻,日渐消瘦的他想到了什么?
??时光飞逝如电,转眼间时序已从2001年转换到了2011年。这十年间,我只有一年没有办法回到故乡蓝田给父亲扫墓。每个清明节前,我都不由自主地想起父亲生前的种种爱的细节。2011年清明节,我回家和二哥等人帮父亲清除了坟头上的杂草,烧了些纸钱。后来,我把又一根香烟点燃,放在用砖头刻成的墓碑前,心里念叨道:“父亲,如果你泉下有知,一定不会怪我们还没有给你造起大墓,没有给你立一块像样的墓碑……因为,你从来都是爱我们,体谅我们的!”
??如果说故乡蓝田真的是一方肥沃、活水泛波的田,那么,我那朴素、善良、隐忍、坚强面对贫困生活又热爱文化的父亲就是一尾小小的鱼。因为水的清澈,他曾快活地游动在这充满文化气息的水波里。现在,他虽然去世十年整,可时光留痕,在蓝田书院的遗址上,在蝉林祠里,在所有父亲走过劳作过咏叹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深深浅浅的脚印。我闻见,那脚印里,分明有着馥郁的文化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