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行【民间文艺】
一
春二月,正是桃花盛开之时,巴山深处——神农架纷纷扬扬下了一场雪。小陈邀我到他家乡下谷作客。车到香溪,停留一宿。香溪河边留传了一个美丽传说,汉时出了一个王昭君去凶奴和亲。
时过境迁,风流人物去矣!
香溪地处巴山脚下,长江边上,是一个码头。西进,到重庆;东出,达上海。香溪河水绿幽幽,发源于神农架主峰山脉。
我爱香溪河水,喝一口似甜甜的甘露,还能品味出神农百草的醇香哩!
我更爱香溪河岸边的人民,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为这仲春添上了无限生机:种植的柑桔铺满山坡,绿森森,煞是喜人!
二
次日天明,随着气笛一声长鸣,我们登上“东风号”轮船,向长江逆水而行。站立船尾三楼甲板上,抬眼望着两边青山倒退而去,低头看见江水清清。我情不自禁地说道:“这里的江水比上海黄浦江的水透明!”
小陈说:“山里流出来的水清亮亮。”
我默然。忽然看见山坡上有许多人家掩映在绿树之中,我指点道:“他们是怎么生活?”
小陈告诉我:“种粮食、果木,养鸡、鸭,放羊子。”
“唔,只是自给自足吗?”
“生产多了,就运到外面去卖。喏,你在大市场上吃到的苹果、梨、柑桔、羊肉,不是这些地方出产的吗?”
“哦!”我笑笑,“怎么运出去呢?”
“船呗?”
“那么山里的人家呢?”……
船在行,水在流。不到一小时,便到了巴东港。登岸,上车,向巴山腹地——神农架的下谷前行。山路弯弯,忽高忽低。客车冲上跌下,我们好象在荡秋千。
凭窗远眺,层层叠叠的山峰云雾缭绕。俯视谷底,一片金黄的菜花尽收眼底。谷底还有一条河流,似一条银练,静静地穿行在花的海洋之中。黄的是金,白的是银。我问小陈:
“这个山谷是不是叫‘聚宝盆’?”
他卟哧一声笑:“啥?这是下谷河的下游哩!”
说话之间,车在行,人也在行。一个俯冲,一个弯,再转一个弯。扑面而来的花香沁人肺腑,呼吸,深呼吸!
司机又打了一下方向盘,汽车吼叫着上了一面山坡。山无尽头,水无穷。
三
下谷是神农架海拔最低之地,四周高山。仰望神农架之巅,一条白色的雪线缭绕在山腰,山顶好象戴上一个硕大的银色头盔。谷底虽然气候温和,看不见雪花,但是河里的水日日夜夜奔腾,渲闹不息。
高山流水,如歌如唱,似泣似诉!
天半阴半晴,白云飘忽。小陈邀我到山坡上去,那儿是他的家。山坡开阔,灌木丛生。青的藤,绿的叶。还有一株株开满白色的米粒样花的树点缀其间,使人感觉到春天的亲切和温暖。
山坡小道蜿蜒而向上伸展,当它进入一片绿竹林里,便有人家。转过竹林,咚咚的脚步声惊动了门前的狗娃。一只黄犬扑叫过来。后面的小陈喝道:
“小黄,客人!”
黄犬忽改凶悍之态,摇头摆尾磨蹭过来。这便是小陈的家,在半山腰里,依山座落。门前有一片平坦的地。松、竹、柏、杨间杂,形成一道绿的屏风。绿树枝头时时有山雀嬉闹,鸣叫。
这幅大自然的美景便是山村的又一幅剪影。
透过“屏风”,看到对面山峰叠翠,云盘雾绕,隐隐约约还能见到那白云深处露出屋宇的一角。我问小陈:
“那里住的有人家吗?”
“有的。只要有山,就有人。”
说话之间,山坡上走来一位身背背篓的妇女,她说:“我听到狗叫,就知道有客人来!”这是小陈的妈。她背了一篓山药。原来,人和背篓就是深山里的交通和运输工具。
我在巴山深处开了一个眼界:这么多的山,这么多的雾,这么多的林,这么多的水。还有这么多的人家……
哦,人是山的精灵!正因为有了灵魂,才主宰这山山水水!
我在巴山深处领略了壮丽的大自然风光,神农架是一座天然的绿色公园,似一块碧绿的翡翠,人见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