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挽留你,年轻人
每逢岁末,民工就成了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各类媒介的关注焦点,民工工资、民工福利、民工返乡等等一直一直牵动着传媒,也牵动着百姓的神经。是啊,劳累了一年,对于有着传统观念的民工来说,开开心心地回家过年,那是何等美好的一种向往,为了合家团聚,想方设法回乡,哪怕绞尽脑汁也买不到票,就千里走单骑,日夜兼程赶往遥远的家乡,因为,父母在那儿,根在那儿。
实事求是地说,对于民工,全社会都必须予以足够的尊重,因为他们正通过辛勤的劳动,创造着全社会的财富。劳动者最光荣!
常常,我会被某些政府部门、企业单位源自心底的人性化关怀所感动。包车接送、年夜饭、年终红包、加班奖励、工龄补贴……有条件好的大企业,更是财大气粗,住房留人、待遇留人,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背井离乡来外创业,共建辉煌。
然而,依然有一些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心存忐忑苦不堪言,当今形势下,过完年,能有多少的职工会回来继续上班?纵然你想方设法以各种厚待来真诚挽留,但相较于实力雄厚的同行,往往又显得捉襟见肘,你又如何能够胜出?
这是相当纠结的事情。
毋庸置疑,用工荒的蔓延,首当其冲,冲击着那些规模小、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差的小微企业,经营确实步履维艰,除了产销问题,资金上的困难、税收上的压力、用工上的困惑等诸多因素牢牢地牵制着企业行为,骑虎难下百般焦虑。在祖国山河涨声一片的前提下,材料的猛涨是一主因,人工成本的暴涨更是一大制约因素,但销售价格的涨幅却并非自个能够把握的。比如说工资,不涨吧,影响积极性,职工肯定不干;涨吧,企业实在是承受不起,只能微调或咬牙硬调。可须知,短时期保本或亏本经营,咬牙能撑上一段时间,但倘若长期亏本经营,何以为继?哪是说说那么容易?谁都明白,越做越亏,越亏越做,最终的结果会是什么?谁都知道,企业靠薄利多销取胜,但倘若没有足够的人力支撑足够多的订单,多销便成了泡影。市场经济下,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待遇分歧,会吸引不少年轻人掉转行业方向,行业内部的待遇高低,又会诱惑不少年轻人投奔他人。为了招工,有些企业不得不大放血,暗地里使劲,同行处挖墙脚。人比人,比煞人,为了有人干活,不少小企业早已不考虑成本投入,只要有人肯来上班,企业能正常开工,什么样的条件都能应允,结果,无可讳言,不少年轻人在这样的氛围中充分认识到了自身潜在的价值,在应聘时占据主动,即便他绝对是外行,得一切从零开始,从学徒工做起,但他可以有足够的自信大提特提要求,待遇方面可以狮子大开口,吃、住、行、工资、福利等等一概从高索取,你挡得牢,我留下;你挡不牢,我走人。这种境况,绝非个例。
有一回,去拜访一位机电行业的老板。摊子不大,厂房不小,租房,年租20W,但厂内空空,员工寥寥,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何故?说是原来一直供应台湾的订单价格压得实在太低,越做越亏,支撑不下去了,只能拱手退出市场。职工呢,养着几个,但工资开得太高,成本也吃不消,正计划另外揽活让厂子转起来呢。老板娘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干练女子,但遮挡不住一脸的憔悴,说起办厂的酸甜苦辣,百感交集,牢骚、忧愁一古脑儿倒了出来,说到后来,竟然泪盈双眼,我心中不由得也酸酸的。是啊,办厂办厂,听起来风光,恰恰相反,有时候只是听听的,外面敲铜鼓里面喝盐卤。为了培养新员工,他们甘愿花血本,在解决员工吃住问题的基础上,给不低于近2000元的学徒工资,手把手地教啊练,三四个月下来,基本概念弄通了,慢慢有点门道了,总算可以练速度练技巧了,人家年轻人却嫌活儿太累、天天坐着没劲,突然辞职不干了。“他们轻描淡写地一说辞职,一拍屁股走人,我怎么劝、留都没用,我真的伤心欲绝啊,我心痛,痛的想吐血,真的,打击太大了。将一个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培养到慢慢能够自己独立操作,这一过程,得倾注了多少精力啊……可年轻人就那么随意,想走就走,丝毫情面都不留,除非你再以成倍的工资来挽留他,可我们这样一个小小的厂子,哪里担当得起?我就这么看着他们,一个一个走人了,他们挥挥手潇洒地走,我们流着泪默默地愁。这情形,情何以堪?!”
自然,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是潜规则,对谁都公平。然而,当一个个小企业缘于非产品本身的因素却制约着良性发展时,局内人的心境,能理解的又有几何?团队精神的发挥,同奋斗共患难分享成功的氛围,又有几多?当心浮气躁的不少人着眼于当前经济利益,不肯屈身事主,这山望着他山高时,又有多少人,能以平和的心态踏踏实实地干着?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绝对可以!
拿什么挽留你,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