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证人生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余华《说话》
死亡只不过到来一次,但在一生之中却无时无刻不使人感到它;理解死亡要比忍受死亡更艰巨的多。
——(法)布莱斯·帕斯卡尔《思想录》
出车祸前,就常常思考生死问题。经历这场劫难,费力地打完这场死亡擦边球,对生命的思考更多更深。
在《大无畏地面对死亡》一文中,我曾说:“怕的不是死亡,怕的是离殇。”真在昏迷的时候离世,并不怎么痛苦。生命终止之后,死者自身已经没有了冷暖温热疼的敏感感觉,丧失了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丰富感情,体尝不到酸甜苦辣咸的美妙滋味,进入一种无知无觉、无欲无求、无情无意的世界。痛苦的是那些因真爱他而不舍他离去的活着的人。
痛苦发生在清醒之后的时刻。手术之后那钻心透骨的痛,疼得让人意识都不再清醒。滴着“杜冷丁”的毒麻醉,还是痛得浑身抽搐,红处方也没能阻止痛到极限。再加上事后对死亡不由自主的恐惧,对自己差点死去的后怕,以及想象出来的因自己离去给亲人带来的苦痛,在肉体之痛的基础上又增添一层思想的烦恼与精神的不安,使痛苦雪上加霜。
痛苦的尽头是幸福!有了极度的痛苦做铺垫,幸福被烘云托月般地彰显出来。痛苦的程度越深,衬托出的幸福的程度也越高。曾经痛到极处,就像爬山爬到了巅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切烦恼和痛苦都可以不再去计较,而是珍惜地体会、仔细地领略这清新鲜活的生命真味。痛到了至高的境界,其他的痛楚已经是小巫见大巫,今后还有什么痛楚经受不住呢?(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说,却是更怕了——痛怕了,内心更加强烈地向往平安和幸福,拒绝遭受哪怕极其微小的痛苦。)
能够劫后余生,今后的日子我会看作从死神手里争取来的好处,是自己捡了个大便宜。走过死亡谷,还能够活动,还能够思想,还能够看见太阳、星星、月亮,还能够听到风歌、鸟鸣和市声,还能够感受亲情、爱情、友情……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然后一个分子、一个原子地细品活着的幸福。
经历过厄运之后,更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感觉到死亡就在转身之间,生与死的距离只一步之遥。虽然自杀是有难度的,但意外死亡却是件很容易的事儿。所以活着更应该珍惜,应该把它当作一种信念。生命的信念就应该是活着,活着是享受生命、享受生活的基本平台。只有活着,才有希望!
既然活着,就要好好活着,就要活得优秀,活得高贵,活出生命的本色,活出最高的质量和最美的境界。
好好活着,需要顽强的意志,需要坚定的信念,需要爱生、惜生的悲天悯人的生命情怀,需要享生、乐生的超尘脱俗的思想境界。
叔本华说,人生的本质是痛苦。人要会享福,也要会享苦,才会活得更美好、更细致、更深入。“不离弃苦难的世界,绝非是乐意受苦。”苦难既然必来,就接受他、承受它,进而享受它。“要生存,先把泪擦干,走过去,前面是个天。”“受难才是最根本的出路,也是人类之所以不朽的永恒品质。”(洪治纲《苦难的救赎》)
活着,把悲苦与快乐掩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独自品味是一种途径;把它诉诸于言语、文字、音符、线条和形体又是一种途径。后者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生活经验,而是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经验的储存,成为一种精神文明的积累——既是个人生命的积累,又有可能成为不朽的艺术,成为全人类文化的积累。
每每看到、听到或念及那些卓有成就的百岁老人,如冰心、巴金、臧克家、季羡林和罗素等,我就心存羡慕,他们不仅自己活的好,还为人类发掘更美好的生活宝藏,为生命拓展更广阔的生活疆域。他们激发起我好好活着的生命激情,坚定了我好好活着的人生信念:好好活着,尽力活好!让自己活好!让周围人活得更好!每当这时候,就感觉好像青春与岁月会为我永在。
活着,要能够谋生,更要学会惜生、享生和乐生!
活着要有物质基础,会有生理需求。如今,绝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都已达到温饱水平,而又有太多的人在精神和情感上远没有达到温饱线。他们精神空虚、思想疲弱、情感饥渴、生命孤独、情绪落寞,缺少生活的乐趣,可谓是饥寒交迫。肉体的饥寒可以承受,精神和情感的饥寒却使很多人厌世甚至弃世。
活着与人性之爱是密不可分的。无情则无生。情,是活着的证明;爱,是幸福的保障。没有爱的生活不会幸福!在物质生活之外,情与爱是最真的存在。
无论是享受幸福,还是经受痛苦,我都会在不断地思索与探究生活的要义与生命的真谛中好好活着!
无论经历多少磨砺,遭受多少打击,我都会以美为宗教,把爱当信仰,饱含热忱、充满激情地好好活着!
余华在《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中说:“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以替代的。”为了深入彻底地亲证人生,活出一个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自己的人生,就这样,把“好好活着“当成人生最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