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名山”泰山
对泰山的印象,最初是在学生时代所读课本杜甫《望岳》,其诗曰: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借着杜甫的《望岳》使我产生了对泰山的崇敬之心,心向往之,究竟是怎么样一座山:会让杜甫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
气势磅礴的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有眼不识泰山”,“泰山压顶不弯腰”……,都在不断加深着我们对泰山的向往。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
岁月如梭。一场“海魄山魂山东泰安、浙江台州书法联展”于2009年6月28日在泰山文化大厦隆重开幕。作为浙江省台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代表团成员之一的笔者,怀着对书法的热忱,也怀着对泰山的崇敬之心,在东道主山东省泰安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潘殿敏、副主席兼秘书长崔炳亮的热诚招待下,开始了我们三天的泰山书法文化交流之旅。来见证“中国书法名山”泰山的书法文化魅力。
我们溯红门宫乘中天门缆车而上,在空中俯瞰脚下的泰山,山南自东向西有东溪,中溪、西溪三条大山谷,北自东而西有大津河、天烛峰、桃花峪三条大谷,六条大山谷将泰山自然地化分成六个不规则区域,形成了泰山著名的的六大旅游区。“幽、旷、奥、秀、妙、丽”便是泰山神秀精髓,它既是天成,又有数千年无数劳动者的构筑。泰山古称“岱山”、“岱宗”,面积426平方公里,海拔1545米。泰山既有风景壮丽、峰峦起伏、幽谷深壑、松柏苍劲、瀑布流鸣、四季景色变化万千的自然景观,又有“旭日东升”、“云海玉盘”、“黄河金带”、“晚霞夕照”等十大自然奇观,泰山主峰傲然拔地而起,环绕主峰的知名山峰有112座,崖岭98座,溪谷102条,构成了群峰拱岱,气势磅礴的泰山山系。
走进泰山,就是走进历史,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无不以能在泰山留下刻石题字为荣。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秦泰山刻石与经石峪,秦泰山刻石位于岱庙东御座大殿露台前西侧,是泰山石刻中时代最早的作品。镌刻着秦始皇功德铭和二世诏书,由丞相李斯篆书。刻石原在岱顶玉女池旁,后迭移至此。刻石原文222字,历经沧桑,现仅存十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泐。秦泰山刻石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经石峪,在斗母宫东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大石坪上,镌刻着1400多年前摩勒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部分经文,字径50厘米,原有2500多字,现尚存1067个。大字遒劲古拙,篆隶兼备,被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宝。清人冯云鹏在《金石索》中盛赞:“如印泥画沙,草情篆韵,无所不备。”站在经石峪的围栏外面我们动情地说:目前的经石峪保护设施有待加强,露天的经石峪经不起雨水的冲刷,我们担心经石峪的明天是否依然精彩?
我们在拜读泰山上的摩崖石刻之际,无不憧憬“有天下第一庙”之称的岱庙,第二天大家顾不得爬山的劳困,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泰安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志鸿的陪同下,台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代表团一行在岱庙再一次领略了泰山地区历代碑刻。东廊内陈列历代碑刻,自北而南有《仿秦刻石二十九字碑》、《汉衡方碑》、《汉张迁碑》等名碑19块。西廊内陈列汉画像石48块。殿前院,古柏蔽荫,碑碣林立:东有《宋封祀坛颂碑》、《金重修东岳庙碑》、清乾隆皇帝御制《重修岱庙碑记》;西有《大宋天贶殿碑铭》、明太祖御制《封东岳泰山之神碑》;中立《大观圣作之碑》、清康熙年间《重修岱庙记》等。汉柏院院内存历代碑碣90块,仅乾隆皇帝登岱传作就有26块,诗30首。亭台及东墙内嵌70余块。著名的有张衡《四思篇》、曹植《飞龙篇》、陆机《泰山吟》、米芾《第一山》、乾隆帝《登岱诗》。
通过与泰安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的书法文化交流,我们深为泰安市境内有这样一座“中国书法名山”泰山感到骄傲,“中国书法名山”授予泰山是当之无愧的,泰山不仅仅是泰安市、山东省的名片,也是普天之下中国人的名片。难怪诗圣杜甫会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
当然借助此文我也希望泰安市有关方面在“中国书法名山”泰山这一金字招牌下能为中国传统书法文化的进一步发扬光大作出自己应有的历史贡献。更好地服务山东,服务中国,服务经济,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