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
古代有一个商人,乘船过河,不幸船翻了,他掉在水里,一直喊救命。有一个捕鱼的人驾着船要过去救他。商人在水里对着渔夫说:“我是有钱人,你救我上去,我就给你一百元。”可是,等到渔夫把他救上岸之后,他只给渔夫十块钱,还说:“你打一天的鱼能赚多少钱?我一下子就给你十块钱,不是已经很多了吗?”渔夫本来并没有为了钱才救他的意思,可他的话却让渔夫很反感,认为救这样的人太不值得,扔了十块钱很气愤地离开了。
后来,恰巧这个商人又过河,船又翻了,他大声呼救,盼大家过来救他。可是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都冷笑着不去救他。最后,商人就死在河里。
这是一本儿童启蒙书上的故事。我看着,给小外孙讲着。小外孙仅有两周岁多一点,还不懂多少道理,只是听听而已,而这些教材都是我们成人编给孩子们的,其目的是要教孩子们长大讲信用。我忽然想起白天从报上看到的一则消息,280户人家定房四年,因25万的房子涨到近70万,开发商退款10万赔偿15万而“爽约”,让定房户“被涮”。
是啊,现实中的“爽约”何止这一起。不要说商业活动中不讲信用的现象普遍且日趋严重,就是那些老板们,长期拖欠工人工资,拖欠工程款、贷款、借款,他们的信用哪去了?这些讲话不算数的人,长期欠债不还的人,虽然有些是确实属无力偿还者,但大多数人却不以失信为耻,反而觉得自己聪明,他们拿别人的钱住豪宅、坐名车、游览观光,花天酒地大肆挥霍。这不仅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而且给债权人精神上造成严重伤害,破坏社会和谐与稳定;不仅给所在地区的政府(当然,有的是有政府部门操纵的)以致国家的形象抹了黑,而且污染了对下一代的教育环境。
我国是有着讲信用传统的国家。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战国时代群雄并起,局势混乱,晋文公为了对楚成王信守承诺,“退避三舍”,成为履行国际诺言的高贵行为;秦末楚汉相争之际,项羽帐下的大将季布,重承诺,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美誉。而今天,当信用在世界大行其道之际,我们的社会在信用上却走下坡,岂不让人心痛!
“信”,乃“人”字加一个“言”字。也就是说,人说出的话,作出的承诺,就应该终生履践之。佛教讲“不妄语”,也是守信用。有信用的人,绝不会“信口雌黄”,也不会“信口开河”,更不会“信口胡说”,而能对自己的承诺负责到底,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信用如镜,一有裂痕,难以复原。”这话是一个叫亚美路的外国人说的。
镜子是人们生活中整衣理冠不可或缺的用品之一,无论方圆或大小,如果把工艺水平、制作质量优劣放在一边暂且不论的话,那么,浑然一体、无缝无痕是第一要素。
那么,为什么把信用比作镜子呢?我想至少有两层含义:其一,信用能照人形。有形的镜子仅能照见人的形体和外表,而无形的信用之镜却能照出一个人的内心和灵魂。其二,信用是“易碎品”,稍不小心就可能使之破裂。而一旦出现裂痕就难以修复,就大为贬值。
究竟是穷人不讲信用还是富人不讲信用?在我的印象中,好多人都喜欢用“穷人谎多”来鄙视穷人,说穷人不讲信用,尽管我的观察与之不符合,但却无法与之辩驳。然而,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国的尤努斯博士完成了一个伟大经济学证明:穷人比富人更值得信任!
尤努斯是“穷人银行家”,他从借贷27美元给42个赤贫农妇起步,其推动创建的乡村银行发展成已拥有近四百万借款者,1277个分行,12546个员工,贷款总额达40多亿的庞大银行网络,帮助了数百万人口成功脱贫。这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尤博士的贷款原则:不用任何抵押,穷人也能贷款,乞丐也能借钱,还不用支付利息。在这样宽松的借贷条件下,贷款的偿还率却高达99.02%。
这里的奥秘可能在于,一个有志于走出贫困的人如果很穷,又不被别人信任,那他就无法生存下去了。反过来对一个富人来说,则无论他怎么声名狼藉,就靠混迹于各家银行之间,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借贷方式,毫无廉耻地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即便如此,仍被银行奉为座上宾!更荒唐的是,银行明明知道这类人还不上贷款可还频频借贷给他,帮他扶他,为什么?因为不这样那一笔笔借贷成了死帐,呆帐,追究起来,责任谁担?所以这样的事情在中国不仅存在,甚至在一些银行还大行其道。
所谓“穷人不讲信用”,不过是不讲信用的富人们在以小人之心度人罢了,其实真实的情况正好相反。穷人由于是弱者,毫无退路,他只能更讲信用,富人由于有没有信用都无所谓,甚至有的还有后台,有时候他不讲信用你也拿他没办法,因而不大讲信用。为富不仁,作奸犯科的并不都是穷人,只不过富人更隐晦一些;还有,富人有话语权,他们可以花钱雇请专家学者或者通过有偿新闻为自己脸上贴金,使人们产生错觉。
在我们这个长期存在着“富人才讲信用的观念的社会里”,“穷人比富人更讲信用”确实是一个重要发现,它不但能对我国各类金融部门组织的贷款方向产生影响,还可以帮助人们搞清楚其他的社会问题,比如“诚信危机或道德滑坡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应该首先从哪里着手改变?”从而影响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政策的制定。
信用问题呼唤法治,但请记住,法律有时候只能解决信用的底线问题,而要从根本上解决信用问题,建设信用社会,则需法治和道德双管齐下。开头的那则故事虽然是用来启蒙教育孩子的,但我们成人也应从中受到启发,为人不应当做那个有钱无信的商人。
信用如镜。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好好珍惜信用,并按照“信用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规律,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不使信用之镜破损,以此来投入到诚信社会建设,那么,我国的信用社会和谐社会的到来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