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走亲
2012年春节过后的初四,天气虽然有点严寒,阳光灿烂。已经七十六岁的老父亲,带领已经四十七岁的我和我的也已过二十的儿子让也已经迈向三十二岁的侄子开着他公司的豪华商用车去我的两个姑姑家走亲戚。
车内因为有空调,坐在温暖的车内感觉温馨舒适。因为路途不到二十里,坐在车里说笑间就先到了二姑家。二姑今年八十三岁了,说话口齿清晰,走路腿脚灵便,真的让我喜出望外。姑父也已经八十一岁了,一对老两口居住在村北的一套房内,屋内点燃煤炉,虽然天气严寒,屋内却温暖舒服。父亲与他的老二姐与二姐夫一阵问候之后,就坐在沙发上拉家常,我拿出我准备好的DV给他们录像。对年老的亲戚,我有一个心愿就是要利用走亲的时机把他们的影像保留下来。父亲过七十六岁生日的时候,我拍摄的录像有清晰的声音,有清晰的图像,过后再看看,真的其乐融融,很有生活的气息。录完相之后,我从袋内掏出了一百元钱送给二姑,二姑退让了一下,想不要,我还是执意给了她,她也就收下了,放了起来。去年的时候,三表弟用车拉着二姑来看我父亲,我饭后给三表弟一百元让他交给我二姑,今天是给她的第二个一百元,算是对她老人家高寿的补助金,现在政府对上六十的农村老人也每月给50多元的补贴,当的政策越来越好,这样的决策会让广大农村生活不很好的老年人得到安慰。喝茶,拉家常,回顾过去的生活,让人感慨万千。在二姑的村庄张村,我还有一个姨家的表妹,过去几年表妹也常常去城里看我父亲。在车上,父亲对我说:“给你表妹小梅,买二斤茶叶,买几斤橘子,看看她家。”我说:“应该到她家看看去。”父亲说:“她家也盖上了二层小楼。”我心里暗暗佩服,现在的农村出去打工的人家也比过去富裕多了,有的甚至超过了城市内的工人。
从车上拿下东西后,父亲又引领我们到了小梅家。小梅也不是往日的小表妹小梅了,她有两个孩子,大的是个女儿,在城里四中上高一,用自己的优秀成绩考上的,长的漂亮秀美,三年后又是一位优秀的大学生。男孩也十多岁了,上小学五年级。刚坐下说了几句话,听到院内有说话声,当我站起来向门外翘望的时候,看到梅的大哥与云山双庙我舅家的老大小名叫兵的表弟已经进了屋。几十年来走亲串门,今天是难得的相遇。我拿出相机,把亲戚们落座寒暄开心交流的情形录制了下来。
二姑共有四个孩子。老大是女儿,我的大姑表姐,我记得也就见过一两次面,她出嫁早,走亲戚没有相约也很难相遇。老二是大翔,比我大几岁,他上高中,考大学,一直没有考上,当了几年的代课教师,没有机会转正,结婚成家后,有了一个儿子,上了大学后,又在大学内当兵去了。我的大翔哥是个失落的文人,喜欢阅读,喜欢书籍,我揣想:我小时候的藏书,大多是他每年走亲戚慢慢让他给我带走了。我也是爱书之人,过去我们曾经交换着书籍看,今天我就准备了一本《封神演义》打算把我过去换给他的《风云人物采访记》在换回来。我问二姑:“大翔哥呢?”她说:“可能走亲戚去了,不在家。”二姑居住的地方与大翔家相聚几百米远。二表弟代翔家过的最好,再早是我父亲在蒋集公社工作时争取了一个指标,让小小年龄的他去华丰矿上当了煤矿工人,虽然没有机会一直干下去,可是也给他提供了走出去的机会。他很快让同事看上给他介绍了对象成了家。现在大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在北京有了工作,谈了对象,买了小轿车,他家里盖上了二层小楼,成了当地的富裕人家。我让代翔家的老大领着我到他大爷家去找大表哥。到了他家后,十几分钟的敲门,终于把大表哥唤回到大门前。打开门后,步入他的新翻盖的楼板平方屋内,屋内没有煤炉,没有像样的家具,昔日的文人成了“隐士”,这是留给我的印象。我对大翔表哥说:“给你拿来一本书,我想换回《风云人物采访记》”他说:“书,早没了,翻盖新屋的时候,让孩子的妈给他全卖了。”我听后大吃一惊,这对爱书的大表哥来说是多大的打击啊!
早就听说,大表格家庭生活不如意,媳妇对他没有本事,不能像他的两个弟弟那样能挣钱很不满,弟兄三个就是老大过的窝囊。是堂堂的高中生,虽然没有考上大学,当代课教师的时候,坚持自学一直通过自修拿到了大专文凭。他讲课语言像哗哗的流水,快速,思维敏捷,字写的好。可是,这又如何呢?代课辞退后,不得不出去打工,他身体又不强壮,年龄越来越不占优,如今能够盖上平顶的水泥石板房已经不错了。前年来时,在二姑家看到还不到五十的姑表哥满嘴牙晃动,我真的为他担心,若不镶上假牙如何吃东西,还不如八十多岁的姑姑的牙齿好,怎能不让人感慨呢。
看他的桌子上有铺开的写字本,他的字依旧那么俊朗,面前有翻开的一本书,我看了看是一本带拼音的《周易》,看他的屋角内有两本关于毛泽东的人物传记,到他的西屋看了看,真的没有书了,他说:“这几本书是他打工时随身带的,所以没有丢失。”我为他几十年用心血购买是书籍的丢失而惋惜,我深有体会,我的部分书籍也曾让我的媳妇当废纸卖掉了其中就有我一本用两元钱先后购买的《中华儿女》杂志,《当代》、《收获》等大型文学书刊,还有其他部分小说之类,让我心疼了好久,我能说什么呢?
三表弟是搞婚庆汽车出租的。他当了十几年志愿兵,回来分配到县城棉纺厂一个很普通的企业,上了一段时间班后,感觉不适应就辞退工作自己干个体了,他经营有方,收入可观,结婚成家后先后生了两个女儿,两个女儿活泼可爱,若想开的话,有女儿也并不比生男孩差,人啊!一辈子问不了两辈子的事,就好好想开享福吧。
中午饭是在二姑家的老二代翔家吃的。父亲本来打算,在二姑家见见面,说说话,放下带来的东西,喝点茶水,就回去再到大姑家去,并打算在大姑家吃饭。可是因为代翔两口执意不让走,只好吃饭后再去大姑家了。
二表弟媳妇也很能干,在村内的建筑队开车,忙里忙外是很勤快的好媳妇。她做的饭菜也很可口,尤其是青菜,也比较上档次,客多,人多十多样菜上去比在饭店内吃的还有味道。他家内有电脑上了网,我的大学刚毕业的儿子周腾在走亲的时候也可以上网玩他喜欢的游戏。
饭后喝了杯茶,父亲就与二姑、姑父话别,我们坐上车到大姑家去。大姑家是个历史上有名的地方名叫大柏集,是解放前粟裕、陈毅攻打济南时的指挥部所在地。当我们从西边进入村庄后,在车上就看到了墙上张贴的大将粟裕的巨幅照片,父亲让侄子把车速放慢,我们没有下车,在车上看了看,并在前边看到了当年指挥部的大门。
到了大姑家,我先进入院内,喊大姑,叫大姑,就是没有看到人。推开堂屋,一看没有人。我又出来,进入西屋,看到大姑、二表哥嫂子正吃饭呢,我赶忙上前握住了大姑的手,从我的兜内掏出了一百元给大姑说:“给你一百元钱。”没有想到大姑也是谦让了一下,我又是执意给他,她也就放了起来。父亲进屋后,大姑高兴地说:“今天知道您都得来,等也没有等来。”父亲问大姑:“二海呢。”大姑耳朵有点毛病了,听不清楚了。大姑今年八十五岁的老人了,对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来说,上八十就很难了。
我父亲姊妹四个,大姑是老大,二姑是老二,老三是我大爷,他已经去世好几年了,父亲是老小,也是向八十靠拢的人了。我要通了表哥二海的手机,他正在亲戚家吃饭呢,说半小时就回来,我说别慌回来了,我们喝壶茶,说说话就走。二海哥的媳妇也有点聋,说话听不清,没有办法多说话了。看二海哥也是有准备的,大姑说:“怕您们来了冷,要的通电的热水器。”我用手摸摸了摸还真热乎,我年前给父亲要了一个用电的热风机,他还舍不得用,他是有工资的人,家里还没有安装上温暖舒适的热水器,真的是我的失职,我明年过冬前一定要给父亲安装上一个,现在的农村变化一点也不能小瞧,二海哥家里也用上了大冰箱,房屋也是硬顶结构,出行有电动三轮车,真的是很方便的了。我拿出相机,也给大姑,父亲录了一段录像,也是珍贵的镜头吧。
在大姑家坐了也就半个多小时左右吧,父亲与他的老姐姐互相说说彼此注意身体的话,我们就走出了大姑家,在屋内听大姑的爽朗的笑声,我深切地感到大姑的开心,在大门外看到大姑送我们的身影,我感受到大姑的身体是那么难得,八十五岁的老人自己行走,不用搀扶,那么硬朗,我感到欣慰。
岁月让人慢慢变老,人生沧桑多少辛酸事阿!不知道父亲心中有什么感叹,他在他的两个老姐姐面前还是年轻的小弟弟呢,虽然他也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