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给火神上柱香
正月初七,民俗为“火神爷”的生日,虔诚地去拜谒进香。
火神庙,即“敕建火德真君庙”,东靠后门桥、南邻地安门、西濒什刹海、北依钟鼓楼。不但倚仗龙脉,而且有桥,有水,有船儿,有荷花的芬芳,也有鱼儿的嬉戏,还有高墙深处,袅袅娜娜的香火升腾,那实在是京城里上好的一块风水宝地。
火神庙坐北朝南,南面大门的门楣上,有“敕建火德真君庙”的金底赤字匾额。但这道门不是正门,正门是朝东开的,一般来讲,庙门应该朝南开,但这座火神庙是个特例。有两个庙门,便也成了一大特色。
从南门进入,全庙为三进院落,四层大殿。它巧用的利用地形设置布局,使整个建筑具有结构紧凑合理的特点。
最先看到的是隆恩殿,殿内正中供奉“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其左手掐着灵官诀,右手持鞭,一副刚直不阿的模样。东西两壁,供奉马赵温关四大元帅,个个威风凛凛。
过隆恩殿既是火祖殿。它是火神庙的主殿,内供南方火德莹惑星君,即通常所谓的火祖或火神,火德真君神像高2.6米,为红花梨木雕塑而成,手持火葫芦,正襟危坐,不怒而威。
火祖殿有东西配殿,东厢为慈航殿,供奉观音菩萨。西厢有三官殿,供奉尧舜禹三官,并排的还有财神殿,供奉着赵比关三位文武财神。
火祖殿的后面是“万寿景命宝阁”,既玉皇阁,这是座五间二层硬山顶的阁楼,一层供奉真武大帝,披发跣足踏龟蛇。真武大帝是北方大神,镇守庙北,也是水神,含水火既济之意。
阁前还有一尊大铁香炉,为乾隆年间所制,百年前流落国外,2011年5月10日由国外归还,实乃天意!
再往后,为火神庙后罩楼,也是二层建筑,只是现在尚未开放。
一圈下来,只觉殿堂内流光溢彩、古朴庄严,既是朝拜神仙、诵经祈福之所,也是研究古建、怀古访幽、感受宗教文化之地。火神庙以它独特风面貌,使这里再度成为信众心目中的道教圣地。
从火神庙东门出,看见一座四柱三檐的牌楼,檐下正面题“寿国仙林”,火为离位,代表南方,南方主寿,故冠以此名。背面题“丹天圣境”,丹即红,火神的神圣境界。
关于火神,起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在民间一直奉若神明,道教产生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古老的理念,直接沿用了上古的“祝融为火官”的传说,结合五行,产生了更具人性化的五德星君说,南方火德荧惑星君即为其中之一,从而,明确了火神就是南方之神祝融。
道教认为,火德真君可以为信奉者消弭火灾,因此火神与其他神灵一样,也具有护国佑民的灵通。倒也如此,古老的钟声,缭绕的香火,还有无声的夙愿,给生活增添一份高远的期盼。
其实,在道教诸神中,火神的地位不是很高的,但一个并不显赫的神灵,为什么却能够在民间享受如此的礼遇呢?估计是与历代帝王的“敕建”有着重要的联系。
据说,火神庙始建于唐贞观六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李世民东征高丽驻兵北京时修建的。那时的北京并不是首都,唐太宗与此庙有无联系,已无从考据。但先有火神庙,后有北京城,是符合历史史实的,火神庙见证了北京城的发展轨迹。
历尽唐宋两朝,忽必烈建元定都,扩修太液池之时,心机一动,又扩大了这座庙的规模。由此开始火神庙最鼎盛的时期,当时的火神庙的渔鼓,与什刹海运河码头的灯火,汇成了优美的盛世之典。
明灭元后,统治者大都崇奉真武大帝,特别是朱棣,除了破格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外,并与永乐14年,也就是公元1416年,又下令重建皇家道观真武庙,并钦定为京城九庙之一,由官方祀祭。火神庙被纳入皇家范畴。
到了清代,火德真君又现辉煌。顺治八年和乾隆二十二年,两位皇帝颁旨重修火神庙,庙门及后阁改加黄琉璃瓦,神秘的火德之神又获得更加尊贵的香火敬奉,一跃成为皇家的“敕建火德真君庙”,从此身价倍增。
历史的发展往往有许多相似之处,不知道统治者因何要对火神庙如此上心,但每次大的修复或扩建后。当时的社会就相对进入鼎盛时期,政治上相对的稳定,经济与文化也会相对有所进步。
当社会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初,沉寂了百余年的火神庙再次被人青睐。西城区于2002年启动了火神庙腾退修缮工程。在经过近10年的腾退修缮后,终于在2010年12月12日举行修复竣工开放暨神像开光庆典,火神庙再次开门迎客。
在火神像前沉默,国家的命运和走势,其实是有脉络可循的,之前的积累积淀会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这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凝重的华夏精神,它体现着包容、凝聚、感召和希望。
双手合十,悄悄祈祷着,但愿此次修复,能与前几次的修建一样,再迎来一个社会和谐的鼎盛时期。祈祷神灵庇我中华,像天宇一样坚强生生不息,像大地一样包容承载万物。
火为光明之源,祖国前程一片光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