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老子的“天之道”

老子的“天之道”

2013-10-01 21:08 作者:一仓 阅读量:33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老子”,河南周口鹿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一书在国际上亦影响深远,被译成多种文字。关于《老子》的性质,有人说是“兵书”,也有人说是讲“南面之术”,即政治统治理论的书。这正表明该书是一部哲学著作,能被应用于各个方面。

《老子》书中最高的哲学范畴是“道”。“道”本来是具体的道路,但在老子后,已成为表示客观规律和人们处事原则的哲学概念。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提出来“道”,在第廿一章里再次描写“道”时,他说:“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这里说出了道的“真理性”和“信实性”。其详细内容,遍散在《道德经》各处。他在《道德经》第二章,提出了“美论”和“善论”。不过老子的“美论”和“善论”是非常与众不同的。当他看到美的时候,他同时看到了“恶(丑)”,当他看到善的时候,他同时看到了“不善(恶)”。因为美是丑所衬托出来的概念,同理,善是恶所衬托出来的。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丑)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恶)已。”他的话,不但把美、丑互相衬托而存在作了极其明晰的说明,同时把美的不固定性也作了暗示的说明。在他看来,美与丑,善与恶是相对待的,是一体之两面,同出而异名。它们不仅平面的对立,同时也是立体的对立。这是宇宙中的“必然律”,是没有人能更改的。老子讲的这个规律,并不是一般的相对主义,更不是二元论,而是科学的相对论。由于看到了美的同时,也看到了他背面的丑,这可以称他为:“看得穿,看得透。”不仅在同时看到了事物的两面性,也同时看得事物的全面性。“看得穿,看得透。”应该叫做:“明智”。

老子对善的认识,也是和美同一个模式。譬如,中国人以扶养老年父母是孝,是善;而爱斯基莫人以把老人早早丢弃,让他们冻饿而死或被野兽吞食为善。又如,如所周知,以奉旨消禁鸦片而著名的林则徐,道光皇帝给他许多的上谕,其中之一,这样说:“奏悉,所缴鸦片烟土,敕即在虎门外销毁完案,无庸解送来京。俾沿海居民及在粤夷人,共见共闻,咸知震响。该大臣等唯当仰体朕意,窍实稽查,毋致稍滋弊混!钦此。”其中之二:“既有此番举动,若再示柔弱,则大不可。朕不虑卿等孟浪,但诫卿等不可畏葸,先威后德,控制之良法也。特此手谕。”林则徐禁烟有功,上谕连连褒奖,说他办事得体,晋封为两广总督,一品封疆大臣。曾几何时,林则徐正干得起劲的时候,忽接朱谕:“无非空言搪塞,不但终无实际,反生出许多波澜,思之曷胜愤懑,看汝又以何词对朕也。特谕。”林则徐的幕友们看到这个“特谕”,说:“大帅这般尽力,怎么忽然反得这般批谕?真实令人不解。”林则徐答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古往今来,多出一辙。唯有立即上表谢罪”。这边表文还不曾拜发,那边又立即连接严旨:“縻饷劳师,皆林则徐办理不善所致,着即交部,严加议处。”结果林则徐判戌新疆,充军到伊犁去了。“善事立功”到“犯罪充军”不旋踵而至。“功”与“罪”只在别人的一念之间。同是一个林则徐,同是一个禁烟的善举,一夜之间,大功立即变成了罪大恶极,这是多么可怕,而且防不胜防的。

春秋末越国国君(前497—前465)在位。又名壬执。曾败于吴,屈服求和。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成强国。公元前473年灭吴。越系古越人所建之国,越王允常时其国渐强,故楚国乃联越以制吴。前496年,勾践即位后不久,即打败吴国。两年后,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赦归返国。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卧薪尝胆,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他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可是吴对此却毫不警惕。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吴太子。夫差仓卒与晋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前473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吴王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杀,吴亡。越王勾践平吴,乃声威大震,乃步吴之后尘,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周天子使人命勾践为“伯”(霸)。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诸称霸王。”不过此时,春秋行将结束,霸政趋于尾声,勾践已是春秋最后的一个霸主了。

当勾践刚刚灭吴称霸,范蠡居功至伟,封上将军,但是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难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所以明智地选择了功成身退,“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范蠡曾遣人致书文种,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未能听从,不久果被勾践赐剑自杀。

世人说,“大德不报,大功不赏。”这是规律。文种不走,即是想要勾践报答他。就是勾践把整个越国都给他,也报不过来他的恩德。他没有想到,勾践怕他胜过吴王。一旦他觉得赏赐不满意,翻转了面皮,勾践自问,恐怕不是他的对手。他既不肯像范蠡那样,自动走掉。那么只有先下手为强了。文种之死,一样是死于自己的盲点。不懂辩证法。

范蠡带着一家老小,飘三江,泛五湖,自在消遥地遨游。玩腻了,就改名换姓,到齐国去开农场。农场办得特别兴盛,被齐王知道了,硬要请他出山做官。这会他懂得要“无为”了,就马上再改名换姓,溜到了陶,开办起企业来。这个企业又办得异常发达,留名千古,妇孺皆知。可见走了,并不等于完了。恋栈不走的,才真的是白白的完了。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又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功成身退”实在是个“双赢策略”,使大家开心和放心,不必溢于言表的好法子。老子把这个意思,在《道德经》里反复陈述了四次。这是应然律,是从必然律而来的,也是个“劝说”。人有自由意志,他可以自由选择。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是老子的高明之见,人人可以借鉴。总之,自古及今,听老子的话,没错。

相关文章关键词

《老子的“天之道”》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