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弥漫在年里----和亲人在一起过年
(一)在婆婆家过年
过了腊月二十三,过年的气氛便开始有了,商贩们开始把各种各样的年货摆在了路边,花花绿绿的。忙碌的人们开始串街,购置年货。孩子们则慌慌着要购买过年的衣服,买鞭炮的炮声响起来了,买春联的也把那红底烫着金色大字的对联铺满了一地;“一切从头做起”理发店的生意更好了,谁不想在新年里焕发一新呢?
小时候,关于年的记忆是幸福的。“少年不知愁滋味”。那时候,过年过的是新鲜、热闹。现在的孩子还有压岁钱,我小的时候,是没有挣过压岁钱的。年前,基本上是忙碌的,帮助大人扫房、收拾屋子、洗衣服、蒸馒头、炸丸子、剁馅子......只有到了三十晚上,才把自已的衣服拿出来,叠的板板正正,春节一大早,便迫不及待地穿上衣服,和小伙伴们一起,满大街地挨门串户地磕头、拜年。
结婚成家以后,过年的忙碌就转到了婆婆家,忙碌完自家活以后,便帮助婆婆家干活,还要抽出时间到娘家帮助干活。因此上,年前一段时间,基本上是上班---自家---婆婆家---娘家.....来回循环,忙得晕头转向。
公公退休之后,便回到了老家:邯郸东部的一个远郊县---广平县,在城里买了房,安了家。
老人有老人的想法,叶落归根,是公公婆婆的最大愿望。如今,他(她)的愿望实现了。宁静、偏僻的小县城,物质生活虽然没有大城市丰富,但他们的心情得到了放松:置身于野花沁馨的乡村边野,呼吸着没有污染的新鲜空气;远离了城市的喧哗,回归到心灵的安静;没有儿孙的扰闹,脱离了矛盾的漩涡......在县城的边隅,一对相伴半生的老人,相濡以沫,携手夕阳......他们守着一座不大的二层小楼,养鸡养鱼,喂鸟喂兔,开辟出一片片耕地,种上自己喜爱的蔬菜,自给自足,自娱自乐......到了下午,周围闲居的几个老人便来到婆婆家玩麻将,娱乐一把,闹闹高兴,拉拉家常,既开心,又快乐,过着神仙般的养老生活。
公公有一大帮晚辈,她们都聚居在县城,平日里对公公婆婆尽着如同儿子般孝心。两个姑姑,更是把哥哥嫂嫂当做父母来照顾,老人有了病,更是跑前跑后,照顾老人。使我们远离老人的儿子、儿媳们不回家,也放心。
自从公公婆婆回家之后,回家过年,便成了我们的必须。作为家中的长子、长媳,回家,和家人团聚,成了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家里的亲人再亲,永远代替不了儿子在父母心目中的位置。我们也是做父母的人,理解大人的心情。因此,过年再忙,我们也要回到家中,陪老人共度欢乐时光。
回到了家中,感觉是那么地寒冷,毕竟住惯了城市里有暖气的单元房,乍一回到家中,冷的受不了,婆婆家虽然也有暖气,但屋子高大,又是土暖气,还是比城市里的家冷的很。老人把楼上比较暖和的屋子让给我们。老俩口在一楼客厅里临时搭起来一张双人床。我们要去楼下住,老人不让。说,楼下有厨房,有祭祀祖先的牌位,他们早早起来要上供......“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老人是心疼我们啊!
初一一大早,我们起床后,先给祖先的牌位磕了头,然后再给公公婆婆磕头。婆婆说:“免了吧。”我说:“不,一年一回,这头必须磕。”一家三口跪在父母的脚下,一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二来表示对父母的歉意,这些年来,儿子、儿媳没在您们身边尽义务,减轻了我们负担。三来谢谢父母让出了城市里寸土寸金的房子,让儿子们有了安歇之地......一切一切都在这个头里了!
给公公婆婆拜完了年,婆婆要给孙子压岁钱,我说:“儿子大了,上班了,不要了。”儿子也推辞不要,奶奶执意要给,说:“孩子再大,在我眼里永远是孩子!”儿子只好收下了,那是爷爷、奶奶对孙子的一片爱意啊!推辞不掉啊!
初一上午,我们一家三口还到居住在县城里的亲戚家拜年,还带着礼物到两个姑姑家拜年,感谢姑姑们这些年来,对公公婆婆无微不至的照顾,使我们安心于自己的工作,无后顾之忧。
初一晚上,吃了晚上饭,我们满载着着婆婆给我们的一大堆礼物,满载着父母对儿孙的一片爱心。开车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常回家看看!带上您的儿女,看看您的父母!今天的您是在给儿女做表率!明天的儿女,也会像您一样,常回家去看您!
常回家看看,看看您的父母,一辈子不容易,图就是个团团圆圆!
(二)和姊妹们一起过年
到了年关,三十、初一都是在婆婆家过的,从初二回娘家,初三给父亲上坟,祭拜祖先,也是在娘家。在娘家的日子。是最热闹的日子。我们姊妹七个,分布在市内的东西南北,四面八方,我的几个大姐,已经当上了奶奶,我是最小的,已经是将近五十,可见我们的家是多么浩大的家庭啊!
平日里,由于忙于工作或生活,姊妹们见面的次数是有限的,相聚团圆在一起是很不容易得,只有到了过年回娘家的时候,才难得团圆在一起。为了加深我们姊妹之间的友谊,前些年,在几个姐姐的提议下,我们相约:从初四开始,从大排到小,轮流做东,宴请众姊妹,姊妹七个,一直排到初十,到我家为止......因此,过年那些天,除了我请客的那天外,我的家基本上是不开灶的。
随着母亲的房子拆迁,母亲开始轮流靠我们七个子女赡养,娘家没有了,姐姐们、哥哥的年龄越来越老了,一个个家庭像滚雪球似得越来越大,三个人的家庭越来越少......初二、十五,我们会相聚在母亲所在姊妹的家,余下的日子,我们还会举行家庭酒宴。大家说:“过年,过的就是浓浓的团圆之情,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姊妹们才能感受到相聚的快乐!”
今年初二,我们姊妹相聚在哥哥家,和母亲一起过年。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做父母的基本上都是工人。到了我们的下一辈,有工人、有老师、有管理层的干部,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大家相聚在谁家,谁就是忙碌的主人,大大的两大桌子,丰富的酒宴,济济一堂的三代人!健谈的高但阔论,不健谈的随声相附,大家相聚在一起,有时回忆小时候的美好时光,有时畅谈今天的幸福生活......平日里有隔阂、小矛盾的,到了这时,也是笑脸相对,融化在浓浓的亲情之中......还有天真无邪的孙子、孙女穿行于里里外外,童言无忌的话语,逗得大人们开怀大笑......大家谈国事、谈家事、谈闲事,无事不谈;议工作、议生活、议家庭,事事入题。酒席上大家开怀畅饮,欢声、笑语一片,热闹非凡,真是过年七天乐啊!
吃完饭,累乏的便呼呼入睡,余兴未尽的则拉开了桌子,玩起了麻将,到了晚上,一大锅的粥,和中午的剩菜拼凑在一起,成了晚上饭。
......
人生有缘才相聚。人的一生,结交的好友无数,失去的好友也无数;但真正忠心耿耿、坚定不渝、相伴您左右的,陪您走完人生最后里程,送您到最后的人,除了至亲至爱的爱人之外,就是这些同吃一娘奶、同在一个娘胎里出生的亲姊热妹了!在有生之年,好好珍惜这些姊妹情吧!
过年,过的是团圆,过年,过的是亲情。也许,过一年,您长大了;也许,过一年,您变老了,但是不变的永远是,过年里那家庭的温馨,和那温馨里含着的甜蜜的亲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