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路边戏曲摊

路边戏曲摊

2013-10-01 21:28 作者:石拓 阅读量:31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小商小贩们,有的在集市里,有的在市镇街路的旁边,摆个小摊做买卖。也有的在肩膀上,挑着放有货物的担子,沿街叫卖。这种货物商品的买卖形式,自古就有。例如:东汉末年的刘备,常去集市摆摊卖草鞋、草席之类,又如《水浒》中的武大郎,挑担沿街叫卖吹饼,以此某生。

然而,从古自今,也有摆“吹”、“拉”、“弹”、“唱”摊的人。摆这样“摊”的人,通常是艺人,艺人靠卖艺某生。如此这般地“摊”,就是所谓的“戏曲摊”了。例如:旧时北京前门外的“天桥”、天津卫的南市等地,汇集了各路艺人,有着数不胜数的“戏曲摊”。又如:古代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伍子胥,从“文昭关”逃出,来到了吴国。初到吴国的伍子胥身无分文,幸亏他有“艺”在身,沿街吹“箫”(笛),靠卖艺度日。不过,伍子胥并不是艺人,尴尬的时候靠卖艺混口饭吃而已。

四十几年前,上海苏州河南岸的苏州路、淮安路、昌平路一带的区域,集中了很多“戏曲摊”。戏班子里的艺人,在马路边的空地上,搭建了自己唱戏的“戏台”。自搭的戏台非常简陋,用十来几根长长的毛竹竿,支撑起围着的用来遮风挡雨的“油布”,“油布”内部的空间就是戏台。戏台两用,它既是艺人演戏唱曲的舞台,又是艺人睡觉休息的老窝。

戏台很简陋,没有“灯光”布景,也没有“机关”布景,更没有音响设备,只有几样象征性的道具和几只挂着的“支光”数不大的电灯。戏台沿着马路的一面是正面,正面面向观众,并且具有可以拉开、拉闭的大幕。大幕内是演员演戏的舞台,也是戏班艺人生活的场所。大幕的外面放着几条长凳,长凳是观众的席位。所有的这一切,就是我看到的“戏曲摊”的全部。

马路边摆摊演戏、唱曲的艺人,都是专业的演员,一般都是以家族为单位,祖祖辈辈以演戏唱曲为终生职业。这种人家通常称为戏班子,戏班子演出的戏大多数是“古装戏”,又叫“传统戏”。

戏班来自各个不同地方,以演自己家乡的戏、唱自己家乡的曲、演自己家乡特色的杂技来谋生。因此,演出的戏曲种类繁多,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戏曲包罗了许多地方的剧种,例如:淮剧、扬剧、锡剧、黄梅戏和绍兴戏等,有“猴子耍把戏”的艺人;也有“卖拳头”兼卖“狗皮膏药”的江湖好汉。

到“戏曲摊”看戏听曲的观众,不用买票,戏曲摊也没有专门的售票处,只是在幕间休息或者换场的间隙,艺人捧出一个铜质洗脸盆,供观众自由投币。至于投放多少,也就是说给多少钱,没有规定的数额,观众依据自己的经济能力,随意投放。投币相当于买票,当然也有看戏不给钱的人。不过,这种人少之又少,看戏不给钱的人叫“看白戏”。过去,还有一种吃饭不付钱的人,这种人叫“吃白食”。无论是“看白戏”还是“吃白食”的人,还是既“看白戏”又“吃白食”的人,这种人的“人品”往往是有问题的,说白了不是“黑道”,就是与“黑道”沾边的人。

摆“戏曲摊”唱戏的艺人,全靠铜质洗脸盆内的“银收”过日子,唱戏卖艺是他们生活的来源。因此戏班里的艺人都很努力,同时也非常敬业。从小在师傅们的传教下,传承与发扬家乡的戏曲文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演戏唱曲。

戏班艺人的大多数,搭乘往返于苏州河上的船只,走江湖、跑码头。上海是个大码头,有着众多的来自各地的人。“跑码头”的戏班子,在大上海的一角搭台唱戏,使得游走于上海各处谋生的老乡,有机会走到一起,一起用家乡话聊天、看家乡的戏、听家乡的曲。平民百姓的日子就是这样,既平淡又热闹,过得有滋有味。

可以想象,在现代东方大都市的一角,来自不同地方的艺人,在各自搭建的戏台里,演出家乡流传的戏曲。在戏台的前面,聚集了来自不同地方的大人和小孩,各自相互问候与交流;一起露天看戏的热闹场面,尤其是在农历新年里,更是其热融融热闹非凡。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与历史很难割断。不过,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与历史也是非常脆弱的,倘如没有继承与发展,消亡也自然在情理之中。

中国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上古至今日,已有五千余年可考的历史。到了距今一千年前的宋、元时期,戏曲已经十分兴旺。尤其到了元朝,元朝的戏曲形式,一直延续至今日。也就是说,如今所看到组成戏曲的元素,特别是经典的戏曲,哪怕是京剧,或多或少,还留有元朝时期戏曲的遗风。因此,戏曲有着十分深邃的文化和艺术的底蕴,而这种文化与艺术,之所以能够不断地传承和发扬,并且发展成许多不同的剧种和流派,应该与“跑码头”、“走江湖”搭台唱戏的戏班子密不可分。

戏班子里的艺人,所演出的戏曲内容,极大多数为古代社会流行的民间故事,这些民间的故事,流传了很久,戏也演了很久,例如:“白蛇传”、“西厢记”、“牡丹亭”等等。虽然剧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早已家喻户晓,然而,人们还是百看(听)不厌,艺人们一代接着一代的演,观众们一代接一代的看,真可谓经典。值得一提的是,戏中人物的扮相与服装有严格规定,例如:青衣、花旦、老生等,每种角色都有其相应的扮相和服装。

到“戏曲摊”来看戏的观众,有住在附近的居民,有过往的行人,也有慕名而来的戏迷,更多的是同乡。观众们随到随看,不用候场。当然有没有坐位,那就不一定了。放在戏台前的几条长凳就是座位,座位就那么几个,站立看戏的观众自然占了大多数。我想,到了幕间“投币”的时候,坐在座位上的观众是否要多“投”些。

我的外婆家居住在泰兴路(近康定路口),离苏州河南岸的“戏曲摊”不远,沿着泰兴路往北走,过了康定路便就到了,总共不过刻把钟的路程。儿时每逢到外婆家去玩,总要大人领着去“戏曲摊”看戏听曲。其实,对我而言说是看戏听曲,实在是去“扎闹猛”。挤在人群中“投”上几分钱,看戏带听曲不会超过十分钟,用大人的话来说就是“五分钟的热度”。

四十几年前,南京东路河南中路的拐弯处,有家戏曲用品专卖店,此店供应“古装戏”的服装与道具。商店的橱窗内展示着五颜六色的古装戏服和作为道具的古代兵器“刀”、“枪”、“棒”等,还有戴在头上的“野鸡毛”。过往的行人,走在现代繁华的大马路上,既看到了橱窗内的“古代”,又看到了橱窗外的现代。

古代已经“停格”,现代仍在继续。

二0一0年四月

相关文章关键词

《路边戏曲摊》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