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成就“中国陶都”宜兴
位于太湖之滨的宜兴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她素以陶都之称而闻名中外。
大家只要提起宜兴,人们就会马上联想起影视作品中,那些文人雅士握于手中的一把小巧精致的紫砂壶,以及他们悠然啜吸壶中香茗之后那种自得与满足的表情。
紫砂壶已经成为了宜兴的代名词,凡来到宜兴的人总是要买一把紫砂壶带回家去留作纪念,才算不枉宜兴之行。
宜兴的陶文化源远流长,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宜兴的先民便发明了陶器,商周时期,这里已有精美的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工艺技术水平已很成熟,在秦汉时期,釉陶普遍烧制。到了宋代,宜兴的紫砂品问世。
宜兴的紫砂陶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有壶、杯、瓶、盆等上千个品种,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于一体,成为独步世界的艺术品。其别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古朴的色泽和实用的功能,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特别是紫砂茶壶,竟能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夏不易馊。1984年,竹简紫砂茶具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赢得了金奖。
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给了宜兴一把紫砂壶,也没有忘记在壶里面放一片茶叶。宜兴生长的“阳羡茶”,曾被茶圣陆羽称为“芳香冠世产,可以上供朝廷。”宜兴阳羡紫笋茶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
对于山水相依,景色秀丽的宜兴,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今,在这二十多年之中曾经多次前往,可以说我对宜兴是比较熟悉的。
宜兴,是一座淡泊无争的宁静城市,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秦置阳羡县,属会稽郡。东汉顺帝四年(公元129年)改属吴郡。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以表周?(周处之子)三兴义兵之功,设义兴郡,辖阳羡,国山,临津,永世,平陵,义乡六县。隋废郡,改为义兴县,属常州。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避讳,取“义者宜也”之义改名宜兴县,仍属常州。
元初升宜兴府,元贞元年(1295年)立宜兴州,属常州路。明复称宜兴县,属常州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分置宜兴、荆溪二县,1912年省荆溪县入宜兴县。1914—1927年属苏常道。1983年3月起宜兴划属无锡市,1988年1月撤县设市。
宜兴山青水秀,风景秀丽。
宜兴有湖,称?,大小介乎湖荡之间,大于荡而小于湖。宜兴市区依西?、团?、东?三?而为城,坐拥湖光山色。漫步?边,但见水面辽阔,波平浪静。既不如太湖般烟波浩淼,横无际涯;也不像长江般浩浩荡荡,东去无归;也不似潭水般清澈逼仄,一览无遗。能见其全姿,却又感觉朦胧,使人留恋忘返。
宜兴城外有竹海,山中曲径通幽,溪水潺潺。登高远眺,但见漫山遍野的翠竹,随着山连山、峰接峰山势起伏,层峦叠翠、连绵不绝、一望无际。微风吹过,竹海泛起沙沙的涛声,泛起轻轻的波澜。每逢细雨绵绵之时,那竹林更是苍翠欲滴。人在其间,恰似浸润在绿色的海洋之中。真是名副其实的“竹的海洋”。
宜兴有不少溶洞,比较有名的是掩映在螺岩山中的善卷洞。善卷洞因尧舜时期的善卷而得名,古籍《庄子》有记载:“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逍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善卷为避禅让而远游万里,在宜兴一处石洞中隐居了下来,称之为善卷洞。
善卷洞面积有5000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层,洞洞相通,宛如一座地下宫殿。
从善卷洞入口中洞入内,一座名为砥柱峰高达7米的钟乳石笋如同高大的屏风兀立洞口,洞内是个高旷的天然大石厅,据说面积达1000平方米。石厅两旁,屹立着一对形似青狮、白象的巨石,守护着这座客厅,因此这大石厅也被称作“狮象大场”。
洞内石壁上刻有“欲界仙都”四个大字,据说是南朝梁代“山中宰相”陶弘景给善卷洞赞语,看来在陶弘景眼里,善卷洞是个成仙得道的理想场所。
由中洞来到上面犹似螺壳的上洞,规模更大,终年云雾弥漫,冬暖夏凉,气温终年保持23摄氏度,因而又称暖洞。
环壁有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万古寒梅、绵羊、骏马、熊猫等景物,栩栩如生。石缝间细流瀑瀑,在地下形成水潭,顶部的石乳倒映在潭中,奇异天成。
据说电影《智取威虎山》中拍摄的威虎厅就在此取景,当想起扬子荣在这里拔出手枪,“啪!啪!”甩手一枪打灭了两盏油灯的情景,令我竟心生神往。
还有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第八集的黄风洞以及电影《塞外奇侠》等也都是在这里拍摄的。
中洞和下洞原来只有小小的溶洞相通,为便于通行,民国时期由一位乡绅出资打通了中、下洞间的溶洞石道,将三洞凿通相连。
循石级盘旋而下来到下洞,但见洞外有一个6米多高的石陡坎,溪流形成飞瀑流水直泻而下,形成瀑布,故下洞又称“瀑布洞”。
善卷洞最为稀奇的是下洞和水洞联成了一体,好像一条狭长的走廊,下洞口的飞瀑流水流入洞内,流水潺潺,逐渐成为水洞,成为地下溪河。溪河长约120米,水深4.5米,可常年通舟。
乘上小船,船夫不用浆橹,只以徒手攀壁,策船前行。洞内幽深阴冷,让人有一种“洞中有河,河可通舟;船在水中行,浆往洞顶撑”的感觉。
宜兴的善卷洞与法国的里昂洞、比利时的汉人洞并称为世界三大奇洞。
还有张公洞、西施洞、灵谷洞等溶洞,洞内的景色都可谓曲折跌宕,壮丽奇特,在洞天世界中别具一格。
宜兴的阳羡山水给了这里的人们聪慧的灵气,宜兴当是出人物的地方。
从古到今,宜兴走出了4位状元,5位榜眼,1位探花,10位宰相,385名进士,920名举人,23位两院院士,60多位大学校长,8000余位教授副教授。
宜兴成了教授之乡,“一门七博士”、“父子兄妹皆教授”而名扬天下。
“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小小一把紫砂壶,盛装着宜兴宁静的山水、历史、文化、人物。这静,是内敛的深稳,这静,是饱满的沉着。这静,将蕴育着宜兴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