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林波荡漾重重绿 秀美山川竞风流

林波荡漾重重绿 秀美山川竞风流

2013-10-23 21:39 作者:内乡刘丽娟 阅读量:34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一个个村庄绿树成荫,一条条路林郁郁葱葱,一座座山岭绿意盎然,一株株树木含翠欲滴,一片片果园枝壮果硕。这一切都让进入河南省内乡县境内的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发展现代林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促一方和谐,保一方生态”的综合效应。

内乡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创新机制,多轮驱动,致力做好“山水绿”的文章,强音唱响“双绿”发展歌,全县林业事业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8年5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考察该县林业先进村赤眉镇鱼贯口村时十分满意,曾动情勉励。

实施得力举措,山川浓披绿装

内乡县位于豫西伏牛山南麓,林业用地达203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5%,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是河南省25个重点山区县之一,发展林业得天独厚。改革是林业发展的动力,几年来内乡县大力开展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加快林业发展步伐。

非公有制造林形式多:一是招商造林。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强化宣传引导,加强协调服务,成功招引了一批企业到内乡投资林业。2008年有8家企业在内乡投资营造核桃基地,3家企业投资发展杨树速生丰产林,规划造林面积达5万余亩。其中,浩林果业公司计划用3—5年的时间,投资1500万元,在余关乡发展优质薄壳核桃1.5万亩,目前已完成投资705万元,承包荒山1万亩,开挖梯田8200亩,修盘山公路7.7公里,栽植核桃6200亩;天源实业公司在瓦亭镇永青山投资500多万元,营造杨树速生丰产林3000多亩。招商造林已成为内乡林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二是承包造林。在大型造林公司的示范带动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有力推动下,不少大户和干部职工踊跃承包荒山荒滩造林,总面积达1.8万亩。三是合同造林。主要是针对集镇绿化和通道绿化不易管理、存活率低的特点,大力推广“地权归政府(集体),大户承包造林,收益归个人”模式,实现了“政府得生态效益,群众得经济利益”的双赢结果。

非公有造林服务方式多。在对非公有制造林的服务上,内乡县把服务招商造林作为重点,通过全方位服务,使招引来的公司和个人能安下心,扎下根,推动林业事业的快速发展。一是搞好土地协调。对招引来的公司和个人造林项目,林业部门实行领导包干责任制,主动抽调精兵强将与乡镇一同搞好协调服务,深入乡镇、村、组落实造林地块,对重点造林项目,由一把手亲自排忧解难,以实际行动赢得外商的信任,进一步保护外商投资林业的积极性。仅2008年10月份就帮助3位客商联系协调荒山荒坡8000余亩。二是因地制宜,帮助客商搞好造林规划和技术指导。为支持好外商造林,林业局根据外商需要,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帮助考察地块,科学规划,选择适宜发展的树种,确定适宜的株行距,并提供苗木栽培、生产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资料。三是优先提供项目和资金扶持。在造林用苗上,优先给造林企业和大户提供帮助,对争取到的政策性项目资金,优先扶持造林企业和大户,使他们优先享受到林业优惠政策,增强发展后劲。四是优先为造林大户办理林权证。为确保造林企业和大户的权益,让他们吃上定心丸,林业部门优先为他们勘界定边、发放林权证。五是成立综合协调组,提供多部门服务。对招引的重点造林项目,成立高规格协调组,协调农业、水利、电业等部门提供灌溉配套和用电等综合性服务,进一步加快建设进度。通过政策引导、全方位服务,非公经济组织投资林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07年以来,累计招引县外非公经济主体10余家,吸引外资7000余万元,非公有制林业已成为助推内乡林业建设的主力军。

林业生产模式多。进入新世纪中央几个1号文件下发以来,内乡县林业局立足县情民情和行业特点,围绕林业大县的目标,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发展四种林业生产模式,使内乡县的林业发展呈现出速度快、质量高、活力强的良好局面。区域发展模式。该县是一个山、丘、平兼有的山区农业大县,根据这一自然状况,在林业生产上,因地制宜,适时开发,将全县划分为深山区、浅山区、丘陵区和平原区四大区域,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进行规划设计,确定不同的栽培和发展模式。适地适树模式。根据林业生产的区域不同,选择适宜区域发展的不同树种,做到适地适树,确定深山区以栽植山茱萸和板栗为主,浅山区以发展干果为主,包括柿、核桃、板栗等,丘陵区以发展柿树、杨树为主,平原区湍、默、刁、黄四河两岸以及道路林以栽植杨树为主。大力引进和推广林果新品种,主要有:河北京东油栗、北京磨盘柿、日本甜柿、美国薄壳核桃、美国杏李和107、108速生丰产杨树。栽培技术模式。一是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确定了抽槽整地(规格1米宽80公分深)和大穴整地(规格1米见方)两种模式,确保栽植树种在不同立地条件下都有一个质量的树穴库。二是栽植模式。确定了宽窄行栽植(主要是杨树和柿树)、小株距大行距栽植和混交栽植模式,既有利于早期成林,又有利于间作套种(林草、林经、林药等),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林牧一体化模式。在外出考察的基础上,培养典型,搞好试点,辐射带动、积极探索以林间养鸡为主的林间生态养殖模式。进行探索推广林间养兔、林间养猪、林间养鸽等,实现以短养长,优势互补,既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增加林农收入,又提高了林地土壤肥力。内乡县灌涨杨集、王店四张和赤眉邵家岭三个林间生态养鸡示范点已带动全县13个乡镇发展林间养鸡户130余家,养殖规模已达100万只以上。一亩林间生态养鸡年效益可达1500—2000元。目前,内乡县已形成“天曼牌”生态鸡、生态兔、生态鸽。

“多种机制”联动,确保林业增轨提速

几年来,该县在无国营大林区优势、无林业产业品牌、无家大业大厚底条件下,铸造出优势林业。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他们优化思路,提出林业发展“三县”:即产业强县、林果名县、生态大县。创新“六个“机制:即以围村造林、通道绿化、四旁植树、项目区配套为重点的造林机制;加大森林资源严管力度,力争食用菌生产原料由以木屑为主全部转为以秸杆为主,加强以公益林建设为重点的资源管理机制;推进北部深山山茱萸中药材区、中部油桃鲜果区、西部花椒区和四河两岸及道路杨树丰产林带“三区一带”林果产业机制;加快以宝天曼为核心的赤马路、豫51线、豫52线、灌二路“一山四线”旅游风景林建设开发机制;推广林猪、林鸡、林兔、林鹿、栎牧、柿牧、栗牧等林牧一体化机制;实施对6.6万亩退耕还林工程技术改造巩固提高机制。通过“六个机制”的创新联动一体化,保证林业增轨提速,走依法治林、项目壮林、科教兴林、创新强林、和谐立林的“六轮驱动”新轨道。2008年,该县全县投入造林绿化资金6000多万元,完成造林2.91万亩,义务植树150万株。绿化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49.8公里,乡村道路110公里。绿化交通沿线荒山0.46万亩,矿区0.4万亩。建设经济林0.4万亩,建成小康生态园林村130个,形成了以通道绿化为骨架、荒山绿化为基础的新农村建设格局。

强化退耕还林工程,为林农“埋单”提供服务

内乡县退耕还林工程面积累计已达6.6万亩,每年都为林农兑付资金一千多万元,使山区林农尝到了甜头。为了更好地发挥退耕还林工程的作用,他们在提高效益上下功夫,以技术服务为突破口,他们成立由局长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技术人员全员参与的退耕还林工程服务队,为全县190多个退耕还林村14000多户林农,开展信息技术服务。近两年来,他们投资3万多元,聘请林业专家无偿为林农上课,举办培训班140多次,培养农民技术员3500多人,培训育苗、防火、防病虫害嫁接、剪枝等技术;还投资11万元编印“内乡林果栽培管理技术手册”等技术资料4万多本,无偿发给林农,使14000万多农户达到户户都有林业技术明白人。

目前,该县的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适地适树、防治病虫、修剪嫁接、配方施肥多实用技术已被林农掌握,广大林农明显得到了实惠,使林农人均增加纯收入400多元,从而调动了山区群众投身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增强了山区群众发展林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唱响“双绿”主旋律,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内乡县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致力演算“山水绿+产业绿=持续发展”这道题,使该县生态与经济在良性互动中实现了“双赢”。

内乡县在2000年就是河南省惟一的一家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近年来又倾力打造旅游名县,这些都要求该县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走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之路。对此,内乡县首先致力做好“山水绿”的文章。该县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大兴水保工程。对地处岗丘地带、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6个乡镇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了全面规划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该县退耕还林6.6万亩,建成花椒、杨树、干鲜果基地62个。山绿水绿还得产业“绿”。为了使经济持续发展,该市提高企业入户门槛,硬起手腕,关停“十五小”企业37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已建成投产的203个工业企业均取得了环保认证,基本上实现了洁净生产。同时,到目前,县内外有600多名干部职工、43个单位在林地把山当田耕,林当粮种,创办绿色企业,争当林业业主。林业企业已发展到1260家,总投资1.4亿元,造林12.49万亩,发展经济林9.8万亩,年收入达1.2亿元,目前投资在30万元以上的有48家。发展高档绿化苗木繁育基地12个、4700亩。引进先进技术45项,引进168个优良品种。涌现出50亩以上的林业业主1720户,100亩以上的林业业主165户。目前,内乡县森林覆盖率达60.1%,造林面积以每年4万亩以上的速度递增;境内4条主要河流出境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招商引资、落户内乡的企业在严格的“绿色门槛”过滤下基本上实现了环保型生产。截至目前,全县共实际完成投资5.09亿元,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5.1%。林业事业增轨提速、异军突起,已成为内乡县经济社会中的绚丽亮点。

通过生态示范区开发建设,实现抓百村带全县,抓项目带发展,带动全县山区、浅山、丘陵、平原四个类型区发展各自的特色经济;在经济效益上,形成粮油果肉菜五龙腾飞,新增粮食一亿五千万公斤,新增产值6250万美元,新增税利625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25万美元,全县人均国民收入437.5万美元;在生态效益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0%,大气达到一级标准,水质达到二至三级标准;在社会效益上,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6‰,科技进步份额占50%以上,商品率80%以上,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乡村工业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素质有明显提高,林椒羊桑菌草六大支柱产业化,形成豫西南五大绿色食品创汇基地,实现由单一生产型向贸工农一体化型的跨越。

特色林果富百姓,林业经济惠“三农”

特色林业经济,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08年5月11日中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内乡县赤眉镇鱼贯口,考察文明新村建设和“两免一补”落实情况,河南省劳动模范赤眉镇鱼贯口村党支部书记许进兴汇报得津津有味。他说,鱼贯口村旱能浇,涝能排,不如种点油桃试试。他家先种了一亩多果树,一年收入将近四千元,后来又扩大果园面积,一年收入达两三万元。如今,我们有20多公里的油桃种植带,赤眉镇是全国最大的无公害油桃种植基地……县里三元油桃公司与该村签订了收购合同,一到5、6月份他们就上门来收了。乡亲们都靠着油桃发了家,生活也越来越红火。您看这家里,彩电冰箱各种电器样样俱全,百分之八十的家庭还都盖起了气派的两层楼,和城里人的生活没啥差别。温总理边听边看,兴趣盎然,连连夸奖。

内乡县瓦亭镇石营村的计生户周国珍从2006年以来,利用县计划生育发展基金扶持的5000元无息贷款,自己又投资5000元,在自家承包的30亩杨树林里进行林地养鸡,第一年就尝到了甜头;今年的养殖规模达到16000只。该镇共培植养鸡大户120户,无公害柴鸡饲养量达72万只,单只纯效益在6元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美哉!桃花满山次第开。壮哉!青山绿水生态秀。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如今的内乡荒山披绿,林带吐翠,村庄绿树成荫,生机盎然,处处洋溢着绿色的旋律。

绿色是大地的情怀,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更是内乡林业增效环境增优、、农民增收、农村换颜的主打颜色。如今,一个青山绿水的内乡县正沿着天蓝、地绿、水清、民富、县强的现代林业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朋友,许进兴、周国珍是我们从内乡县发展现代林业中采出的两朵奇葩,如果您有机会来内乡旅游宝天曼、内乡县衙的话,这样的先进村示范户不胜枚举,一定让您大饱眼福!

相关文章关键词

《林波荡漾重重绿 秀美山川竞风流》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