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其栓:真情无限
一个其貌不扬的山区农民,缘何在人们心中赢得了“村民代表”“好人”这些赞誉?
一个老实巴交的山区农民,靠什么赢得了人们那样深深的爱戴?
一个平平凡凡的山旮旯农民,又是用什么神奇的力量吸引来世人关注的目光?
好人喻其栓,好在哪里,带着一串串萦绕脑海的疑问,笔者一行采访了喻其栓。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喻其栓平凡而又真实的感人事迹犹如一朵朵初春的鲜花绽放在我们眼前……
支撑家呕心沥血
喻其栓,男,78岁,内乡县王店镇马堂村喻家岗村民小组。自幼家境贫寒,没有上过学。解放前,因父早亡,小小年纪的他便挑起了养母照顾弟弟、妹妹的重担。
为了糊口,只有十来岁的他先后在马山镇唐河村和马坪村樊?亮家放牛。1947年3月,他和弟弟冒着生命的危险保护了人民的队伍。后来,八路军大队长找到了喻其栓家,对其母亲说让喻其栓跟他们当兵。母亲急忙说全家就指望他一个人养活呢!那大队长说:“你让他去跟我们练一段时间,实在不行他再回来也行啊!”于是,母亲就答应了。时年八月,他到了天明寺去培训了一个多月,他母亲又把他叫了回来,死活不让他当兵,她说:“娃呀,你爹就是因这而死,现在全家的生活都指望你哩,你就跟妈回去吧…..”望着老泪纵横,哽咽难语的母亲,想着多灾多难的家,他依依不舍地跟母亲回了家。就这样,为了一家老小糊口,他没有去当兵。
1955年,部队扩兵,他又准备当兵,这时,弟弟喻栓成放学回来了,他体格比哥哥强壮,弟弟对喻其栓说:“哥,你让我去参军,你在家里养活妈和妹妹吧!”看着祈求他的弟弟,他心软了。于是,他便带着弟弟报名,把弟弟送到了部队。
弟弟当兵转业回来,他又张罗着为弟弟说媒,让弟弟成家。邻居们劝他:“你在家养老养小,年龄也老大不小了,应该自己先成个家…..”他何尝不想娶妻成家啊!可是,老母常年有病,一家老小糊口都紧巴巴的,哪有能力去求媒人呀,宁可误了自己,千万不能误了弟弟啊!再说,弟弟上过学,参过军,个人条件比自己强。于是,他到处求媒人,求邻居给弟弟说媒。
几经辛苦,他拿出所有的积蓄,又借了300多元,终于使弟弟娶到了媳妇,成了家。
弟弟成了家,了却了他心中的一件大事。他依然照顾着母亲和妹妹。一晃几年过去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无情地降临在他家:正值壮年的弟弟却突然得了重病,他拉着弟弟四处求医,外债借了一堆,可是终究没有治好弟弟的病,年纪轻轻的弟弟撇下了年迈的老母亲,撇下了疼他爱他的哥哥,撇下了两个年幼的儿子……撒手西去。
弟弟走了,他更是千方百计帮扶弟媳,他承包了所有的农活。怎奈家里太穷,留不住弟媳,留不住两个侄儿。最终,年轻的弟媳还是带着两个儿子改嫁到马山镇。临走,弟媳哭着说:“大哥,这两个孩子永远是喻家的,我带走他们是为了减轻你的负担啊!你为了这个家,太苦太累啦!以后,你也成个家吧……”两个侄儿拉着他的手哭成了泪人,一声声“大伯、大伯”的喊叫声撕碎了他的心。从那时起喻其栓便下定决心,为了有一天能接回侄儿,养活侄儿,他此生不再成家!
他说到做到。岁月更替,在一年年的劳作中,他送走了年迈的母亲,打发妹妹出了嫁。为了早日接回两个侄儿,他拼死拼活地干,一分一分地攒钱。他把两所旧宅都换成了漂亮的平房,1980年喻其栓终于把两个侄儿接了回来。两年后,又分别为两个侄儿娶了媳妇,成了家。为了搞活经济,他在村里给侄儿们办起了小型的面粉厂,后来,又办起了养鸡场…….如今,两个侄孙娃都上学了,喻其栓虽然年纪大了,但他仍然闲不住,先是给县纸厂做纸板,现在又给施工队做泥模子,78岁的他竞用三轮车从王店马堂给城里的施工队送泥模子,一个2元钱。他待两个侄儿如同亲生,两个侄儿更是尊重他,孝顺他,一家人和和美美、幸幸福福,成为方圆乡邻们的美谈。
救他人不顾安危
现年93岁的朱天福老人回忆说,喻其栓在马坪村樊耀亮家放牛时,那时刚刚解放,他听到土匪要火烧王场乡公所时,就想法前去报信。当土匪们到了王场乡公所时,看到许多人在那里,早有防备,只好悻悻而去。朱天福那时在王场乡公所当会计,待亏了喻其栓,最终保住了王场乡公所,免去了一场灾难,保住了集体财产。
马山王场村一组的杨金贵、杨银贵兄弟俩感激地说:“我父亲杨书全,1948年任马山王场村农会主席,当喻其栓听到樊书山等十几个土匪晚饭时密谋如何到半夜要谋杀我父亲时,喻其栓和弟弟喻栓成一起,立即把此消息传给父亲,当土匪们到时,父亲早已躲了起来,使父亲免遭了杀身之祸……喻老伯的救父之恩世世难忘。”
1947年3月26日晚,八路军抵达王场。当时正在睡觉的他,听到樊树山等十几个土匪晚饭时又密谋如何到半夜枪杀八路军的事情。正说着,樊树山发现了床上的喻其栓,害怕走漏了风声,立即对土匪说把这个小孩杀掉。其中一个土匪说:“这个小孩是我们家的亲戚,只会放牛,老实得很,他不会坏事的,就算了吧。”躲过杀头之灾的喻其栓,在床上再也睡不着了。他心想八路军是为人民打天下的,是老百姓的大救星啊!绝不能让土匪的阴谋得逞。于是,待土匪们都睡下后,随叫上弟弟栓成连夜跑到王场报信,使八路军安全转移,脱险。他和弟弟冒着生命的危险保护了人民的队伍。
第二天,八路军队长见了他,把他紧紧地搂在怀里,一个劲地说谢谢,还要给他写个证明,说以后有机会参军凭这个条子可以立大功。喻其栓对八路军队长说:“土匪们在堂屋寨那一带很猖狂,烧杀掠强,无恶不作,老百姓又恨又怕。”八路军队长听完后便带着部队向堂屋寨进发,不久便逮捕了那里土匪头,消灭了所有的土匪,使老百姓过上了安宁的生活。
做善事从不间断
为了生活,为了养家,他什么重活、脏活、累活喻其栓都干过。无论是自己干,还是给别人干,他都是做到艰苦朴素,公正磊落。
1974年,喻其栓在王店公社社办砖厂干活。领导看他脑瓜子灵,为人忠诚老实,就让他当厂里的采购员,人称喻采购。为发展乡镇企业,为给厂里节约,他出门总是背着红薯面花卷馍,出门总是住便宜店、蹲候车室,总是忍饥挨饿,东奔西跑。一个寒冬的夜晚,他完成了窑厂领导交给的采购任务,准备第二天回家。在候车室里他冻得浑身哆嗦,使劲地搓着双手取暖,包里的两个半馒头是他第二天回家路上的干粮。可他看见一个60多岁的大娘正在向人们乞讨,说家在唐河,来走亲戚,钱被偷走了,两顿没有吃饭了,回不了家了。他连忙走过去,把仅有的两个办馒头递给了大娘,又给大娘买了回唐河老家的车票。那位大娘满脸泪水,拉着他的手,一个劲地问他的姓名,他对大娘说,谁没有个难处啊!
虽然在车上他饿得头晕眼花,但是想着年迈的大娘能顺利回家,他心里乐滋滋的。
在砖厂,他采购的物品及煤炭总是价廉货实,赢得了领导的信任,赢得了同事们的爱戴,送他“喻实在”;在砖厂,他多次被评为厂里的先进工作者。
在王店公社社办砖厂工作期间,喻其栓还想方设法为村集体谋利益。
王店周营村75岁的周隋春和曾担任过马堂大队支部书记,现年75岁的陈有芳两个老人动情地说:“老喻,真是个好人啊!为集体办事从来不图名和利。1972年以来,他为马堂大队办的好事真是太多了。为水利化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主动自费到南召县买回了两个大水泵;主动到邓县十林机械厂联系买回两个50千瓦变压器,满足了灌溉、水利的需要。村民们都感动地说老喻是个热心为群众办事的实在人,大好人!”
年纪大了,喻其栓从王店公社社办砖厂回到了老家。可他仍然为群众做善事、做实事、做好事,成了有名的“大忙人”。因为他为人正直,热心,乡邻们一遇到难事、红白喜事、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就去找他。84年,他多次到县水利局,求得水利局的帮助,批款打了多眼浇田井,打水井;使庄稼在旱天能得到及时的灌溉,确保了粮食的丰收。
喻其栓家住默河西岸,对面是原马山初中。来往的学生、村民,一年四季都得淌水过河。看到这些,他就默默行动起来,每年他总是自筹木料、铁丝、钢筋柱,在默河上搭桥方便行人,方便了孩子们上学,十几年如一日,从不间断。
回村这些年,他还当起了义务护林员,几乎每天都要上坡看看,还义务栽种树苗。看到满山披绿,他说再辛苦也值得。
他的两个侄儿告诉我们,大伯几年舍不得买件新衣裳,每次进城都是拿着馒头,舍不得进餐馆,从不乱花一分钱,可他义务修路、捐款、帮贫……他总是走在最前面。
临走,喻其栓老人一个劲地说:“是党让我们穷苦人翻身做了主人,给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看病报销医疗费,种地免收提留款,学生上学免学费,党的政策好啊!我只不过做了一点该做的事,不值得一提的……”
贵在恒,难在恒,成也在恒。喻其栓,做好事、善事,数十年如一日,处处时时为乡邻们所急、所想。喻其栓,一个普普通通的山区农民,却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有着如此美好的思想,有着如此高尚的行为。以自己的无声行动抒发了一个最朴实、最基层农民的心声,在他身上折射出一个农民对党的热爱。这也许就是我们一开始就要寻找的答案,这也许就是他备受乡邻们尊敬的原因!
岁老根丝壮,阳交叶文阴。采访结束了,笔者的心却被深深地震撼了,更给我们留下深深的回味和思索……喻其栓老人虽然那样的平凡,但平凡中却孕育着如此厚重的深情,如此博大的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