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漂在九曲溪

漂在九曲溪

2013-10-01 21:57 作者:刘祖保 阅读量:22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福建武夷山,堪称大自然和人文历史相交融的神奇杰作。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迁客骚人和游历者的步履。历史学家蔡尚思先生称之为:“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美国的一位既不是诗人,也不是作家的普通老太太,在游览武夷山后,更是发自心底的写下了“假如我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迷了路,请把我带到中国的武夷山”。如此简练而生动的美丽诗句,完全流露出她内心深处的感动。

小时候,对朱熹的《九曲棹歌》读得滚瓜烂熟,也对武夷山特别是对九曲溪产生了一种慕名的向往。因此,到了武夷山,我才真正感觉到九曲溪果然名不虚传。这条美丽得让人赞叹不已的河流,是那样碧绿澄清,那样蜿蜒流淌,那样九曲连环……于是我想,也许正是有了九曲溪的美丽可人,才使得武夷山有了流动的灵魂和血液,才使那么多文人绅士在九曲溪流连忘返,并在九曲两岸留下太多的笔迹。难怪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当年选择在九曲之五曲溪畔开办紫阳书院,讲学多年,并在这里写就千古绝唱《九曲棹歌》。我久久地沉思着,终于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说实话,也许是出生在山区抑或是游历过太多的名山大川的缘故,对于山我一直没有太大的兴趣。可是到了武夷山之后,我的那种对山不屑一顾的想法即刻土崩瓦解。武夷山显然与其他的山不同,因为它有着一条世界上最美的溪流——九曲溪。说它是溪也许不太确切,因为九曲之水的汹涌澎湃和湍急流淌,决不亚于一条小江河。我想:武夷山之美,就是美在有山有水有文化的交融之中。它不仅有俊拔伟岸的男性阳刚之美,更有灵动温婉的女性阴柔之美。正是有了绵延几十里的美丽九曲溪,武夷山就有了山水人文的完美结合,这不能不说是武夷山最让人心驰神往的灵性所在。

坐上古朴灵动的竹筏,漂在九曲溪,似乎有一种超凡脱俗的不同感受。两个身轻如燕的船工一前一后,轻点竹篙,竹筏便随着淙淙流淌的碧水向前,载着两岸秀丽的风光,把我们牵进那巨大而精美的山水画中。这时,武夷山的自然美景和文化积淀一览无余地一一展现在我们的眼帘。平生漂流已不足为奇,郴州的东江,湘西的猛洞河、邵阳的琅山、平江的连云山、汩江,不知漂过多少回。这些地方的漂流都是在寻找一种欢快和刺激,寻找一种身体上的搏击与平衡。而九曲溪漂流,感受的则是另一种不同的生命体验,完全算得上是一次心灵上的漫游和洗礼。坐在竹筏上,你不用担心个人的安全,也无需惧怕“湿身”,你只管悠哉游哉,用眼睛和心灵去与自然山水和历史深情地对话。竹筏悠悠,水花激荡,时而山涧林立疑无路,时而峰回路转又一程。眺望那一座座形象迥异的奇特山峰,聆听着一个个优美动人的故事传说,我实在无法形容自己当时的美丽心情。我从那一个个动人的传说故事中,找寻武夷山人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灵光,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一种心理愉悦的极致。

漂在九曲溪,是一次自然和历史文化相融合的轻松解读。武夷山深厚的文化积淀,完全可以在九曲溪两岸得到解读。这是一条见证了武夷古老文化的河流,它流走了武夷人几千年的悲欢离合,但也留下了武夷先民们在这块洪荒土地上的奋进身影。那一具具悬棺高悬于九曲溪岸边的峭壁之上,把武夷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浓缩成一个个谜面,三千八百年的岁月,就这样凝结成了一个不朽和永恒。还有那九曲两岸的四百多处摩崖石刻,足以让人掂量出武夷山文化的厚重与博大精深。在武夷山九曲溪畔讲学五十余年的南宋理学家朱熹,将孔子的“逝者如斯”亲笔题留在六曲响声崖壁上。那神韵超凡、刚劲有力的题字,包容了朱熹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一种博大的哲学思想,让人深受启迪和警醒,成为武夷山摩崖石刻中的瑰宝。当你立在朱熹题留的“逝者如斯”石刻旁,吟诵着那千古绝唱《九曲棹歌》,你就会感受到个体的生命是多么的短暂和眇小。无论是伟人还是草根,都只是社会的一份子,几十年的光阴,极尽风光也好,受尽磨难也行。“逝者如斯”,多么浅显的解读,而又多么深刻的哲理。仿佛在告诉我们,只有山水的律动和人文的承载,才是生命的真正永恒。

多少次漂流,衣裳湿透,肌肠辘辘,身心俱疲,上岸就有要躺下来睡上几小时的感觉。而漂在九曲溪,思绪跟随着自然景色和历史文化在不停地飘飞,好像喝了武夷名茶大红袍一样,心情是那样爽朗无比,心灵上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冲击和洗礼。

两个多小时的轻松漂旅,似乎没有半点倦意,要不是那九曲两岸的歌声欢笑声将我唤醒,我还以为自己仍漂在那美丽的梦境之中!

相关文章关键词

《漂在九曲溪》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