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往事拾遗

往事拾遗

2013-10-27 06:51 作者:墨缘 阅读量:17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老历的新年是最丰盛的节日,家家户户除了准备各种各样好吃的之外,还要贴对联,挂灯笼,燃放鞭炮。越是临近春节,年味越浓,大街小巷,到处张灯结彩,摆满了年货。形式多样的灯笼将整个小城都染红了,红得喜庆,红得也让游子思乡。

年节是孩子们的节日,是孩子们的最爱。小时候一提起过年就欢天喜地,扳着指头数着等年的来到,可大人们都犯愁,这个曾困惑了我不知多少年的问题也不知在什么时候有了答案。不知何时,我也怕起了过年。年的脚步越近,我就越空寂。虽然有家人的陪伴,有女儿的欢笑,有小时候吃不到的水果、蔬菜,有乡下母亲享受不到的暖气房子,但是这一切都属身外之物,它无法代替年节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小时候纯净生活的怀恋。我很享受和父母、哥哥姐姐们在一起的生活,没有猜忌,没有责难,没有尔虞我诈,有的只有亲情、只有温暖。尤其是过年前后的闲适与温馨,使人回味无穷。

小时候在农村,每年三十晚上都有点灯笼的习惯。听父母说三十晚上人魂回来,要在院子里点亮灯笼过夜。于是,无论生活多么困难,三十晚上也要奢侈一回,煤油灯点亮一整夜。每年在过年前夕,父亲总要把点灯用的煤油瓶倒得满满的,给灯换上新灯芯,三十晚上天一黑就点上自己亲手扎的八卦灯笼,挂在院子里晾衣服的绳子上,直到天亮。

说起灯笼,我影响最深的只有两个。一个是二姐扎的,一个是父亲扎的。在这之前,挂什么样的灯笼我不得而知。姐姐扎灯笼的原因很简单,同院的堂妹家有一个长方体的玻璃灯笼,样子很乖巧。从我们记事的时候起,每年三十晚上堂妹家的门口就挂着它,这漆黑的夜经它一照,亮得让我们羡慕。灯笼很小巧,侧面有四片玻璃,其中有一个面为了放灯方便,玻璃是可以活动的。小时候,堂妹家晚上要在院子里干活,婶子就会提着灯笼在院子里出来进去的走动。每当这时,我和二姐就跟前跟后,看着婶子把玻璃门轻轻地拉起,小心翼翼地把灯放进去,然后再把玻璃门慢慢的推下来。我们多么羡慕,真希望自己也有这样一个灯笼。但是拥有这样一个玻璃灯笼的愿望最终还是没有实现。二姐不知在什么时候,她仿照玻璃灯笼的样子用一些小木棍自己去扎,忙活了半天,灯笼扎成了,跟玻璃灯笼大小一模一样。二姐手巧,把扎成的灯笼用彩色的纸进行裱糊,在上面画上自己最喜爱的花呀、草呀什么的,晚上灯在里面一亮,朦朦胧胧,格外好看。我记忆中的三十晚上点的灯笼就是二姐扎的,二姐扎的框架结实,每到新一年来临,只需要换一换外面的贴纸就行。

除了二姐扎的灯笼外,我们还用过一个纸灯笼,是父亲扎的。这个灯笼有八个角,形似八卦,又叫八卦灯笼。也许是受了我和姐姐每年玩弄灯笼的影响,也许父亲也想回味一下童年的甜蜜,施展一下自己的手艺,父亲就自己扎了一个。我最喜欢父亲扎灯笼。他扎灯笼的时候,一改常态,像变了个人似的,没了威严,轻松自在。他胸有成竹,有条不紊,手在动,嘴也动着。他给我们讲过去,说笑话。《不动脑筋的孩子》的故事就是父亲扎灯笼时讲给我们的,我至今还记得。父亲扎灯笼一般都选择在腊月二十三以后,年事都办得差不多了,他也有时间跟着我们像儿童一样玩。记忆中,父亲选择一个特别晴好的天气,端出一个小板凳儿,坐在院子里最向阳的地方,找来一些长短粗细都相当的高粱杆和妈妈纳鞋底用的麻绳就开始去扎。每当这时,我和二姐就蠢蠢欲动,学着父亲的样子也跟着扎。只见父亲把找来的高粱杆折成六个大小相等的正方形方框,然后用麻绳扎口。再取四个做成的方框把它们按菱形的式样,把相邻的角对应着扎起来,再取其余的两个方框分别作为上下底,把他们的四角和侧面上下相应的角扎起来。父亲做这些活一丝不苟,不到半个小时的功夫,一个漂亮美观的八卦灯笼就会稳稳当当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二姐呢,也不示弱,在父亲的感染下,也会亮出自己的手艺,做出的灯笼跟父亲的几乎不差上下,只是小了一点。而我呢,经常是虎头蛇尾,无论怎样努力,都做不出个象样的来。看着父女俩做出的一大一小的两个灯笼就连很少说话的妈妈也忍不住要夸上几句。对于妈妈的赞许,对父亲,我真是敬佩;但对于二姐,我是既羡慕又嫉妒。现在想起来还真是可笑。

灯笼扎成了,但活儿还没结束。接下来用纸糊、用纸穗装饰就是我和二姐的活了。其实主要还是姐姐,我只不过是个凑热闹的看客帮手而已。首先,姐姐根据灯笼表面的空隙把纸裁成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和三角形,然后涂上糨糊,一片一片细心地粘上去。下面的底座沉重物,要用硬一些的纸板垫着。由于里面要放灯,所以糊时不能全糊,要留一个手能伸进去的小孔。这些活计姐姐都能设计的天衣无缝,做得很周全。灯笼糊好了,为了美观,父亲还要在每一个角上挂上一个纸做的大红穗子,在侧面用标准的正楷字写上“四季光明”或“光明正大”几个字,在上下几个三角形上画上不同的简笔画。父亲扎的灯笼,经过这样一写一画,漂亮极了。现在想起来,父亲的灯笼,像他的人生四季一样,虽然短暂,但却光明磊落。

自从有了父亲的八卦灯笼,每年三十晚上,院子里就变成了三只灯笼。父亲的灯笼较大,挂在中间;姐姐做的小一些,挂在两边。在没有电灯的年代,三十晚上我们最大的乐趣就是点灯笼,在漆黑的夜里,在泛着黄晕的光圈里,在院子里感受光明的力量是最欢欣快活的事。由于伙伴较多,这样的嬉戏也一直到深夜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才恋恋不舍的结束。

后来,村子里通上了电,我家有了电灯。但在年三十,母亲在拉亮电灯的同时,仍然习惯点亮纸灯笼。午夜过后,电灯拉灭,灯笼仍然亮着,只要不吹风,灯笼就亮到了天亮。尤其是父亲做的八卦灯笼,到现在妈妈还用着。

现在,又到了年关,又到了点灯笼的时候。看着满大街一串串漂亮的大红灯笼,父亲和姐姐的纸灯笼就会呈现在我的眼前。我不爱过现在的年,但我总想着小时候在乡村的年:快乐、质朴、温馨、自在。

相关文章关键词

《往事拾遗》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