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上的歌声
看着刚过完春节,就要为6月份的高考做最后一个学期的冲刺的我的弟弟的孩子,以及妻妹的孩子,我不禁回想起我自己的高考经历来。
人群之中,50岁左右的人,大概不少人都有过高考“熬日子”的经历。1980年高中毕业那年,我并未感到紧张,而是像中考那样(中考时我凭借理化、政治和语文几科的较好发挥,考上了我们县的重点中学高中部),悠哉游哉地上了考场,由于没有很好地准备,结果名落孙山。
次年夏天,我继续参加理科考试。那一年的理科考场设在二中,一墙之隔便是县政府招待所。记得第一天下午考化学,刚摊开考卷,感觉有一点奇怪:今年的化学试卷怎么没有填空和选择题啊?我没有多想就按照往常的习惯,从第一题开始往下做题。下笔不久,考场上空突然响起了歌声,巨大的喇叭声是从招待所传来的。所有考生只能一边“欣赏”着音乐,一边苦思冥想。当我开始翻开最后一页时,我看了看摆放在桌上的手表:还剩下30分钟。心想:这30分钟足够我回头检查一遍了。然而,我傻眼了:填空题和选择题竟然在试卷的最后一页纸上!而平均1分钟做完一道填空题或者选择题几乎是不可能的,整整30分(填空题10分,选择题20分)啊!汗水顿时浸湿了试卷,这可是一年的汗水啊……脑子一片空白的我是如何走下考场的,现在已经回忆不起来了,也不愿再回忆了。那样的环境下,没有记下那几首歌的名字,现在看来,或许是一桩憾事吧。与我同在一个考场的考生朋友和监考老师们,你们还记得那个考场上的歌声吗?
由于化学没有考好,恶劣的情绪波及到接下来的几科考试,最终,距离录取分数线还是差了40多分,差不多在原地踏步。
第三年,父亲决定给我最后一次复读的机会。考虑到我的文科成绩还不错,权衡之后,我与父亲商量并决定改考文科。可是,当年又因英语成绩上升到折半计算,难度加大了,因为我的英语成绩几乎一片空白。那一年,英语100分试卷,我只得了9分,有效分仅为4.5分。为这事我还挺懊悔的:如果能像上一年在选择题上蒙对38分的话,或许我还能上个中专学校(当时的录取率非常之低,考上中专的难度,不亚于现在的二本)。结果,11分的差距又一次将我挡在了录取线下。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当年9月,我参加了全国税务干部招考,由于还做着大学梦,没有压力的我反而发挥出色,总算顺利地当上了一名“小干部”(父亲语),缓解了家庭的财政压力,因为我还有两个弟弟。
现如今,每当高考来临,政府有关部门便如临大敌,为孩子们能有一个安静的考试环境早早地就会做好准备。但是,由于竞争太过激烈,平时的校园内,除了读书声,你已很难听到孩子们的欢笑声了,体育课、绘画课、音乐课即使有,也形同虚设,只是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做一次考试而已,很多孩子根本不会顾及体育等课程的区区几十分的折算成绩。
我们这一辈,至少还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有丰富多彩的少年。而现在的孩子们有的,只是两点一线单调而又枯燥的生活。有的家庭,甚至那条连接学校与家的距离也缩短为穿过一条街巷,租住的房子就是他们临时的家。更有甚者,不少家庭,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由家长陪读,看着那些风华正茂的年轻爸爸、妈妈们早早就为孩子的前途操劳,或者为了孙子而“乐此不疲”的老头、老太太们,我们或许只能再一次借用“中国特色”这个词汇去做诠释了。
试想:这样的教育根基,又如何能够培养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的特长?各类文化的传承者又从何谈起呢?难怪搞中国足球的管理者抱怨说:现在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很难招到有天赋的孩子踢足球了。曾经叱咤国际足坛的铿锵玫瑰的凋零,是不是一个令人遗憾的例证呢?
虽然所有人都对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高考制度颇有微词,但是,自上而下,好像又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于是,大家都只能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地“熬日子”,当孩子考上名牌大学或者理想院校之时,才是全家人熬出头之日。
昨夜,我又一次梦到自己手忙脚乱地在高考的考场上答题。
2012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