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立春日
今天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伊始之日立春日。我国的农历是按照月亮围绕地球运行的朔望周期变化规律制定的历法,在夏朝时正式制定推行,因此又称夏历。这种以月亮一个朔望周期变化规律为一个月,以此分为一年长度为十二个周期,指定的计时历法又称之为太阴历(月亮古人称之为太阴)。太阴历的长度精确到一个月即为29.5306X12=354.3672日一年,这样为了弥补误差所以每四年太阴历必须增加一个闰月作调整补充,以和大自然中太阳公转周期相吻合。古人经过长期观察,为了适应农业耕作生产的需要又制定产生了二十四个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至于古时二十四个节气真正确定制定的年月根据确切的历史资料记载,那是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命邓平落下闳等人修订的太初历,后遗失,又称太初历。直到西汉末年刘歆所编的《三统历》才保留了太初历的内容,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历法。它是历史上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推算方法编入历书,开创了我国历日和节气两制并行并用的局面,极大地方便了我国的农业生产的安排。农业上的春耕播种夏锄秋获冬藏以及风俗节日都是按照这二十四个时令节气来安排的。为了方便日常生活的使用熟记人们还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歌谣来吟唱: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二十一,下半年是八、二十三。”立春则是太阴历中第一个节气,预示着寒冬即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据《中国文化辞典》对立春一辞解释说:
立春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立春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的复苏,民间有许多庆祝仪式,如迎春、鞭春、咬春等。相传,春之神为句芒,乃西方天帝少昊之子,长执一大圆规,主管春天的事务,迎春的许多仪式,即有祭拜句芒神而来。”根据这个说法,使我们想起一句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话来。手拿大圆规的春之神句芒,不是在向你明示着万事需在这明媚的大好春光来临之前早日做好规划安排呀。
古时到了立春的哪一天,无论是在唐代的都城长安的渭河上,还是宋朝的河南东京汴梁的河边,以及乡村田野的小镇上和农家的村庄里人们一早起身早早在家吃过早饭开始一天里热闹的迎春活动来了。立春成为民间的迎春习俗,其实还是从周代开始的。以后历代的迎春规模越来越盛大热闹。立春这一天“上天之子”皇帝还会率领文武百官去东郊野外迎接春之神呢。那时国都东城门外八里地建有“东堂”供春神休憩之用,迎春队伍里牛角吹向唢呐声声,青车、青衣、青旗一对对一列列排着队在高唱着《青阳曲》声中,舞动着羽制的仪仗,跳着迎春的《云翘舞》,在热闹喜庆的人群中穿行。到了明清时期,皇帝已经不再亲自迎春了。那时北京的东直门外设有“春场”,来供人们进行迎春的节日活动。场内布置有“芒神亭”、“土牛台”。立春日前一天,大大小小官吏将句芒神像和土牛迎到官府早已经准备好的彩棚里,次日立春时分,再抬去皇宫向皇帝、皇后、皇太子等贺春。这时民间的迎春活动趋向高潮。
据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说立春时节还举行社火活动:“立春前一日,太守迎春于城东蕃观,令官妓扮社火:春梦婆一,春吏一,皂隶二,春官一。”宋代的范成大有“轻薄行歌过,癫狂社舞呈。”的诗句很形象地描写了立春社火的活动。到了明清时期立春社火的节目更加丰富,包含了舞龙舞狮等活动。在立春的前一天里当地人还会预先用泥巴制作一头“土牛”,以名叫“彩?”的鞭子驱打鞭策“土牛”告诫人们勤于耕作(也有驱赶寒气的意思)。如果立春靠近年头的腊月十五,持鞭“赶牛”者,必须走在土牛的前面,表示当年的耕种应该早一些;如立春靠近第二年正月十五,则“赶牛“者应该走在土牛的后面,表示这年的耕种要晚一些;如果立春日在正月初一前后,“赶牛”者应该在土牛的中间,便是今年的耕种不晚不早。这就是“鞭春”的习俗。当然还有用麦豆抛打彩色土泥春牛的习俗,叫做打春牛。另外还有摸春牛脚的习俗,摸到春牛脚表示今年钱赚多。还有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个大红的立“春”字,名叫“讨春”。还有索“春句”等活动。
立春时节的“咬春”,则是到了立春日乡邻乡亲们就开始了吃鲜尝新的美食活动,具有迎新春的含义。据说制作春饼是从唐朝开始的。在明清时代,京津一带最为流行的咬春是吃一种名叫“心里美”或者“赛梨”的紫红色萝卜,据说这可以预防春困。立春日还要吃春饼,吃春卷(用白菜和肉糜包卷面皮后油炸食品),赠送春盘(以春饼和生菜等食物拼装成的盘子食品。)。这春盘始于两千年前的“五辛盘”(五种装有辛辣味的蔬菜拼装成之盘菜),流行于全国各地,在咬春活动中最具有优势。
在各色各样热闹喜庆的立春迎春活动中,敲锣打鼓,舞龙舞狮,鞭打春牛,美丽漂亮的官妓们浓妆艳抹,扮演着社火中的各色人物,在载歌载舞中煞有其事地演唱歌舞。春旗一队队迎风招展着和官妓们扮演的载歌载舞的社火人物,在看热闹的人群里巡游穿梭。大街小巷里人满为患,人来人往,摩肩接踵,车水马龙,观赏这如潮,鞭打土牛声和着妇女孩子老人们的欢笑声、唢呐爆竹声声,响彻云霄。在侗族还有立春时舞春牛的习俗。晚上吃过晚饭后,在热闹的欢快的锣鼓声中,在用写有“立春”两字的大红灯笼引路的在后面舞动着春牛。那春牛牛头用篾片纸张糊成,身上挂着大红花,牛身用棉、皮做成,有两个后生小伙子合舞。春牛的后面跟着的是扮演农夫农妇身穿彩衣的人,他们和她们都是百里挑一,劳动的行家里手和能歌善舞者组成。春牛在乡村里挨家挨户舞动,每到一家门前,都得向这家的主人说几句吉利话,主人则要奉献、款待春牛。最后人们向春牛舞队提出当年的农事问题,舞会逐渐进入热烈的对歌活动。这天里姑娘妇女们就会精心打扮,穿上颜色鲜艳的春衣,乌黑的头发顶上戴着五彩缤纷的“迎春髻”,笑语盈盈地和女伴们又说又笑地在大街小巷里看热闹。苏东坡在海南岛上的天涯海角之地的儋州写了一首立春词作: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道出了对内地故土的思恋之情和借助立春时得春风,来抒发自己贬谪异地异乡荒凉蛮瘴僻远之地的豁达乐观之情。这里的春牛春仗都是从立春的习俗发端的,《后汉书·礼仪志上》说:古时立春日“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春牛即泥牛,春杖指耕夫持犁杖侍立;后也有打春之民俗有人扮演“句芒神”鞭打土春牛。春幡,即是“青幡”,指旗子。春胜,是一种剪纸。剪成图案或者文字,又称剪春胜、彩胜。苏东坡的这首诗道出了立春日热闹的迎春纪念活动,这就是古时的农业耕作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祭祈五谷丰登美好的愿望,期盼能过上的丰收改善生活愿望心理在农耕民间文化习俗的反映。
梁元帝在《春日》一诗中写道:
“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春心日日异,春情处处多,处处春芳动,日日春禽变,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见,不见怀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结,春结谁能伸。欲道春园趣,复忆春时人,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独念春花落,还似昔春时。”道出了帝王将相不同于民众的又一番感悟立春日的心情。
现在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古时的农耕社会习俗被人们慢慢地淡忘。只是东瀛的日本在处理现代电子高科技时代的社会和古代农耕文化习俗的民族性的保留继承上下了一番功夫,使得传统习俗和现代文化的结合点上处理的较为和谐成功。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风俗活动都有政府发动每个民众积极参与安排活动。既丰富了节日喜庆活动,有保留了民俗文化习俗一举两得。比如灯节每家每户参与制作展示和评选,其乐融融全民参与,樱花节、孟兰盂节更是游行热闹。不想我们国家象征意义较多和成为购物旅游的节日了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民间习俗习惯被商业炒作赚钱捞钱的节日了。大部分传统的民俗文化只保留在故纸堆里或者报刊文章里了缺少了生活的实际演绎,慢慢地被国人淡忘遗弃……。
发稿於2012年2月4日星期六立春日,上海西郊龙柏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