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摩的上的圣经

摩的上的圣经

2013-10-24 03:28 作者:陌上草民 阅读量:33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冬末春初,家里的一桩树木盆景需要换盆了,于是带了女儿去花鸟市买花盆。我们居住在一个小县城内,地广不逾十里,人多不超十万,自然花鸟市也不大,人多的时候尚可以从这头望到那头。选了盆,付了钱,准备离开时却犯了难,花盆太大了,如同一个小型浴缸,我若和女儿一同抬回家,于我无所谓,可对七岁的女儿来说,却有虐待儿童之嫌。只有打的,我向来不主张动不动打车的,走路的事一般都安排给双脚,这是它的职责,如果天天脚不沾地,我还怕双脚走路的功能退化呢。

一招手,一辆出租车停下来。“人分三六九等,树分花梨紫檀”,我们这儿的出租车亦分三等:一等是轿的,四个车轱辘,华丽的外表,乘上它办个事,那叫有“派”;二等为面的,也四个轱辘,朴素的外表,既可载人又可装货,用它,那叫实用;三等为摩的,就只有三个轱辘了,破旧的外表,收费特便宜,用它那叫省钱。在小城里,轿的不是太多,有急事一般不指望它,面的多在固定的地点“趴活”,在街上也不易遇到。倒是摩的常蚁聚于街头,穿梭于巷尾,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真是方便。本地人喜欢借用移动通信的两项业务来称呼摩的,“本地通”或“漫游”。“本地通”者,即乘上它可至城中任何一地也;“漫游”者,慢慢悠悠也。在大街上经常有人打电话给自己的朋友,大喊到:“快打‘漫游’过来。”总令不知情者听得一头雾水。这是小城人的市井幽默,听来很是生动。小城的摩的真是多,据不完全统计有600多辆,如它们首尾相接,能排满城区的中心大道。开摩的师傅也有二类,一类是城郊农民,农活不是太多且都机械化了,有的是时间出来赚外快;另一类是失业工人,原先叫下岗职工,想来想去一回事,如想和国际接轨就叫“失业工人”,没工作,开车混口饭吃,轿的太贵,只有买辆摩的开。因城里摩的太多,政府曾以存在交通隐患为由加以取缔,这大概是怕影响投资环境的优美,你想谁愿到一个摩的成堆的地方投资呢?可是取缔了三个轮子,取缔不了驾驶三个轮子的人的肠胃,更取缔不了肠胃的蠕动所带来的饥饿感。要想不饿就要吃饭,要想吃饭就要有钱,要想有钱,三个轮子还得要转。结果取缔了几次,因为政府没有解决饥饿感的问题,“本地通”们依然“漫游”着。

女儿、花盆和我一起上了摩的,开始在穿大街越小巷地“漫游”。摩的师傅四十多岁,平头,黑脸庞,一脸憨厚,专心地驾驶着。前面亮了红灯,车停下来,我有些好奇。在我们这儿,摩的师傅们一般不顾忌红灯绿灯还是黄灯,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色---绿灯。所以这个师傅的停车让我感到他的不同。绿灯亮,车“漫游”,我留心到摩的方向盘侧放着一本“字典”,硬壳已磨损,不知翻了多少遍。我愈发纳闷,开摩的师傅也研究学问,于是好奇地问:“师傅,车上放着字典,平时还学习啊?”他扭头一笑说:“不是字典,是《圣经》。”我又问:“你在主?”我们这儿信奉天主或基督教者俗称“在主”。他却不置可否地说::“平常不忙时看看,心里踏实。”

我的好奇变成了惊诧,我总是认为《圣经》这种神圣的经典应出现在庄严的教堂或是静穆的唱诗班上再或是文人的书架上。出现在一辆颠簸的、蒙满旧灰宿尘的摩的上,真让人有在草丛中发现灵芝的感觉。又一想,这样的想法太势利,基督耶稣对神国的圣徒和世俗的子民的爱都是深沉的,“愿万人得救,不愿一人沉沦”的爱心是普遍的,《圣经》置于那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心中是否感到那爱的灵光。也许这位师傅是失业者,也许他天天早出晚归为家人的衣食而奔波,也许他也曾经被取缔过,但他没有沉沦,更没有恶俗到乱闯红灯。颠簸的摩的上的这本《圣经》为他带来大爱的福音,也为他带来内心的平和及对生活的爱。在生活的辛劳困顿中他能通过一册《圣经》和自己的心灵对话,这是紫陌红尘中一些开着大奔的锦衣玉食者也难做到的。

思索中,车到家门,下车付款,看着摩的师傅及那本《圣经》在视野中消失。上楼,取下书橱上自己收藏的一本《圣经》,深思,我一个天天和书本打交道的人,有时却莫名的焦虑与不安,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它送来的福呢,看来还要向摩的师傅学习。

相关文章关键词

《摩的上的圣经》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