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拱宸桥与“杭丝联”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句话。是江南的神韵赋予了杭州如此魅力,是丝绸的唯美赋予杭州如此魅力。一提杭州就有人想到西湖,同样一提杭州也有人想到丝绸,如果说西湖是杭州的脸庞,那么丝绸则是杭州的历史纹脉。在杭州,没有人不知道杭州有一座拱宸桥,也没有人不知道杭州城里有一家响当当牌子的老字号“杭丝联”。
拱宸桥,位于杭州大关桥之北,东连丽水路、台州路,西接桥弄街,连小河路,是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拱宸桥东西横跨大运河,是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
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8年)重建,中间几经兴废。该桥全长98米,高16米,桥面中段略窄为5.9米宽,而两端桥堍处有12.2米宽。桥身用条石错缝砌筑,上贯穿长锁石,桥面呈柔和弧形,为三孔薄墩石拱桥,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形巍峨高大,气魄雄伟,是杭州城区最大的一座石拱桥。
在古代,“宸”是指帝王住的地方,“拱”即拱手,两手相合表示敬意。每当帝王南巡,这座高高的拱形石桥,象征对帝王的相迎和敬意,拱宸桥之名由此而来。
据史料记载,拱宸桥最早由明代商人夏木江和举人祝华封倡议并募集资金造桥。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桥身坍塌,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由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倡导并率先捐款,云林寺的慧辂竭力捐募款项相助。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右副都御史李卫率属捐俸重修,把桥加厚2尺,加宽2尺,建成了现在的这座拱宸桥,并作《重建拱宸桥记》。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秋,左宗棠率湘军及“常捷军”向杭城的太平军猛攻,由于拱宸桥桥心设有太平军堡垒,经战火洗劫,桥再次频于倒塌。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在杭州人丁丙的主持下重修。拱宸桥在清代几经毁坏多次重建。
明清时期拱宸桥一带被称为“北关夜市”,米行、木行、土特产行、材炭行因为运河便利的交通,都在这里沿河筑店。它是粮、盐、丝、茶等集散地,又是迎送大量商旅的客运地。
杭州最早的日报《日商杭报》,创刊地是拱宸桥;杭州的第一部无声电影,就是在桥东里马路街头放映的;杭州的第一家戏院--丹桂园和后来的荣华戏院,在二马路,名角谭鑫培、刘鸿声来把过场子;杭州最大的红灯区,在福海里;另外,还有国内少见的邮便所、西药房、烟馆等等都曾经开设在拱宸桥。拱宸桥两堍成了杭州经济最繁荣、市井风情最集中的地区。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杭州被列为通商口岸。1896年五月日本人在拱宸桥北建立了洋关,自此杭州内河港航主权尽失。日本人还曾在拱宸桥的桥面中间铺筑了2.7米宽的混凝土斜面,以通汽车和人力车。当年的洋关,设在如今的拱宸桥杭州市第二医院内,由A楼(税务司)、B楼(海关办事处)、C楼(“帮办”人员住宅)、D楼(码头检货厂)四幢组成,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抗战胜利后,洋关被废除。
我家有一门亲戚全在杭州,其中我父亲有一个老表叫王雅暖,就生活在拱宸桥,她在“杭丝联”曾经多年担任质检科长,一直工作到退休。她老公也曾经当过“杭丝联”的厂长。因此,我去过好多次“杭丝联”,对拱宸桥有点了解。
印象中的拱宸桥在运河岸边,桥东的一条台州路店铺林立,是拱宸桥的主要街道。丽水路十字路口街道右边是顺昌南北货店,过来就是品芳茶馆,后来茶馆倒闭变成了年糕点、新华书店。再过来就是时春理发店和钟表修理店了。往东就是人民银行和百货商店。还有一家弹花店,一家裁缝店。拱宸桥左边的桥脚下就是杭州团结鞋厂,当时市面上的松筋鞋,园口鞋布鞋基本都是这里做的。鞋厂隔壁是豆腐店。穿过现在的丽水路马路,是宏伟食品店。右旁是一家工农药店。往登云桥方向还有粮站和煤球店。再过去就是轮船码头,短途的轮船都在这里上下。
拱宸桥正对面有一座比较简陋的张大仙庙,里面好象还有一座阴森森的坟墓。后来改造成了卫生院。张大仙庙的后面也有一条街,左边有一家上下两层的天禄园饭店。旁边是一家供应豆浆、烧饼、油条、面食的聚华楼点心店。再过去还有一家大众电影院。右边是炒货店、打铁铺、老虎灶、新玉泉浴室。拱宸桥左面街面,有小香园饮食店、大华照相馆、水果店、酱油店、五金店。
再往东,有一条与运河相通的小河,岸边有一块空地,从前每到天黑,空地上就会撑起一根竹竿挂上一盏汽油灯,那些马戏团,杂技团,戏班子纷纷登场演出。后来这块空地变成了菜场,再后来又变成五六层高的商场。
据说在拱宸桥的东边这一带,老底子多的是戏楼和茶园,最著名的是阳春、天仙和荣华三大茶园。很多票友喜欢来此一边品茗一边观戏。相传1901年,十四岁的盖叫天曾在这里的戏台上演出,从此艺冠江南,被誉为“江南第一武生”,他演的武松打虎“活龙活现”,在大江南北传颂一时。而周信芳也以七龄童的艺名,是在拱宸桥桥东天仙茶园学艺、演出,成名。
当年的拱宸桥是大中型棉纺企业的集中地,主要有三家大厂,“浙江麻纺织厂”、“杭州第一棉纺厂(暨印染厂)”,还有“杭丝联”都在那里,“杭丝联”的全称应该是“国营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杭丝联”在拱宸桥东、丽水路上。原来偌大的工厂大门并不气派,正对老大关桥。
翻开“杭丝联”的历史是这样记载的,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我国政府编制了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杭丝联”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由周总理亲自批示建成的。1956年6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增补“杭丝联”项目。当时国家聘请了前苏联专家在运河之旁帮助设计了这座占地2万平方米的锯齿形厂房,这是一种苏式的厂房,在能源不足的当年,很能满足采光、通风、散热的工艺要求。最后由原民主德国专家监理,这是中国第一个也是东南亚最大的丝绸制作厂房。
当年的5000万元是什么概念?缫丝机3万绪;丝织机100台;年加工能力1800万米的印染设备;占地32公顷的厂房建设。第一期的缫丝车间在1957年3月6日动工,1958年5月竣工。第二期的丝织车间在1958年6月兴建,1960年投产。至于印染车间的建设,则横跨了“文革”。工厂是从一片稻田中平地崛起的,这一块土地也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圈定的。
最早的“杭丝联”,有工人7450人,干部682人。人员来自天南海北,既有大批转业军人;也有从其他省份抽调过来的技术人员、企业管理干部。还有从“塘栖丝织厂”、“崇贤丝织厂”成建制地被并入进去的人员。
“杭丝联”很大,就像个小社会,图书馆,电影院,幼儿园,小学,医院,宿舍,一行齐全。光食堂就有四个,每个车间一个。在上个世纪的1997年,拥有资产净值11834万元,从蚕茧进入到成品出厂,年产各类绸缎1000万米,印染绸缎4500万米,服装50万件/套。曾经是杭州乃至全国丝绸行业的老大。
如今的“杭丝联”,还保留着错落有致的厂房,纵横交错的管道,斑驳的红砖瓦墙以及墙壁上各个不同时代的标语,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拱宸桥以桥得名,对于杭州有着不一般的意义。相比过去的繁华喧闹,现在的拱宸桥更多了一份静谧与艺术气息。运河上的货船还在匆忙地往复,汽笛声依旧提醒着运河两岸的人们,这里是拱宸桥,那个繁华落尽回复平淡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