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进入腊月后,零零散散的炮竹声便时远时近地传来,空气中混合着淡淡的火药味儿,年的气息依稀可感。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到了腊月半间,炮竹声愈加稠密紧凑,硝烟味儿更加浓烈刺鼻。扎着各种姿势然放炮竹的孩子到处都有,碎裂的炮皮残头随地可见。人们谈论的话题、互祝问候都余年息息相关。即使行人手中的一张年画,一副对联,一对灯笼都能星星点点地折射出光彩,散发出喜气儿。年味渐浓。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故乡人这天杀猪、祭灶)打这以后,人们便更加忙碌,扫房、拆洗、采购、走亲,忙得不亦乐乎。市面上,火红的年货占据了半壁江山。从东到西,成捆的烟花炮竹,林立的年画对联,扎堆的彩灯饰品......琳琅满目,延绵数里。满街墨香飘绕,“火光”冲天。年味正酣。
伴随着紧凑急促的鞭炮、振聋发聩的“撼天雷”,窗花、门神、福字、对联粉墨登场,相映生辉。“飞毛腿”吹着哨音,拖住“慧尾”直冲高空,在云头炸响。“魔术弹”喷薄而出,腾空闪亮,又俯首绽放,异彩纷呈。夜,好不醒目耳!纷纷的瑞雪、激昂的秦韵给年味平添了几分情调。就这样,年味被推至极盛之巅,直到年三十。
年味是年的前奏。年味就是除夕能够彰显春节气息、氛围的万千气象。年味时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年味是人们表达内心欢愉、祥和的特殊的节气味儿。
是啊,奔波了一整年,心中总有不少感慨,平时难得谋面的亲人,如今翘首可盼。还有那超级打造的央视“春晚”,温馨爽口的年夜饭,都是难以拒绝的兴致焦点。借着欢愉的年味顺便给心情放个假,可以荡涤缓释谋生创业的艰辛与疲惫......年味揉合进人们的情感,寄托着人们的精神。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年味被淡化了,而且愈来愈苍白。有人说是经济头脑、商品意识冲淡了年味,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过去人们虽然说没有这种“前瞻思潮”,但也并不宽裕,而那时的年味如火如荼,人们也情愿张罗。可见根本的原因是观念上的差别:现代人注重的是物质上的享受,就是人们图的是精神上的享受罢了。
年为能带给人快慰,是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可如今已是腊月的下旬,依旧那么冷清,几乎捕捉不到几缕令人振奋的年未来,心中不免有几分缺憾。素然无味之中,那曾经年味十足的记忆使人留恋、歆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