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声声闹正月(外一篇)
铿铿锵锵,咚咚咚咚······一种响亮欢快的声音从故乡的黄土地飘来,震人耳膜,撩人情怀。哦,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鼓声起。锣鼓声声,乡亲们一定用他们粗大的手抡起鼓槌,敲响这洪钟大吕般得音响,饱含激情地迎接又一个春天的到来。
故乡的新年是乡亲们在震天的锣鼓声中接来的。一进腊月门,大苦大累了一年的乡亲们终于能舒一口气,欢欢欣欣准备过大年。腊月初八家家户户熬“腊八粥”,到了腊月二十三,娘总会用黄面糁一锅搅团,以地耳、洋芋丝加油泼辣子做汤,特好吃。这天,全家人齐动手,连平时无暇打扫的角角落落都扫得一尘不染,爹挂上了年画,小妹贴上了窗花,娘贴上了灶神纸画,敬一炷香,跪在灶台旁,烧一沓黄裱口中念念有词: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娘说,灶神辛苦一年,也要回到天上过年哩。
晚饭后,村中后生抬出了一面牛皮大鼓,拿出铜锣铜钹,鼓槌上缠裹上红绸缨子,使出浑身的劲儿敲打起来。有老年人领着锣鼓队向村外的山头走去,孩童个个抱一捆柴禾,堆在山顶。老者敬香祈祝,点燃柴堆,孩子燃放鞭炮,熊熊火光映红半边天空,年轻后生拼命擂鼓敲钹,声声鼓点响彻黄土山坳。村人皆出门观望,火光映红每个人的脸,滚雷一样的鼓声溶进每个人律动的脉管。
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二十三,几乎天天锣鼓声不断。吃过早饭,大人小孩聚在村子中心地带,几个鼓乐把式人物组合在一起,按谱点敲打起来,“十样锦”的鼓谱欢快激越,“行香”鼓点舒缓悠扬,顿挫有致,余音袅袅。你看那擂鼓的汉子鼓槌抡得多欢,高扬起自豪的脸庞,眯着眼儿,晃头顿脚,声心完全沉浸于鼓乐声中,忘却了生活的忧烦和生命中的悲苦。有好此道的年轻后生围在旁边悉心听谱,默记鼓点。年长者过足了擂鼓瘾,年轻人你争我夺,抢着敲打。一听鼓点离谱,“鼓把式”又抢过去敲打示范。如此轮番敲打,铿铿锵锵,咚咚咚咚,自娱娱人,自得自乐,敲打者宣泄了郁积在心中的情感,旁听者听出了生命鼓声的威扬,“年”的味道也就愈加浓郁了。
除夕之夜,乡村的锣鼓能敲打一夜。在家家守岁吃年夜饭之际,总有一帮后生抬着锣鼓满庄子游走敲打。当新年的钟声在一阵阵鞭炮声中敲响,同时擂打得更加响亮的是震耳欲聋的锣鼓声。故乡的人是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中辞去旧岁,迎接有一个春天的到来。
家乡人于除夕夜极尽亲情团聚和美食享受之后,新年初一一大早第一件事就是出门迎喜神了。
尽管大年夜每人睡的不早,可新年第一天却是没人睡懒觉的,勤苦的山里人会揉揉惺忪的睡眼,跟晨曦一道起床。主妇们会把老早?好的细长面下入锅中,舀到碗里皆黄黄的葱花,汪汪的油花,红红的辣花,一顿长长细细的“拉魂面”后,村头的锣鼓也就喧喧闹闹地响了。
于是,家家大小忙出动。后生牵出自家喂饱的牲畜,梳毛打扮,马耳牛角均挽一黄黄的裱花,齐会于村头鼓喧处。老人手持香裱,一脸的虔诚。一团团、一簇簇的是女人小孩,花绿绿,有说有笑。时辰已到,炮手会掮出一门门“土将军”,于村外的野地栽起来。早有庙会会长宣布此年迎接喜神的方位,擂鼓的汉子来了劲头,鼓声震天。这时,锣鼓队在前开路,浩浩荡荡的迎喜队伍紧随其后。妇女怀中的小孩笑脸甜甜,青年牵着的牲口活蹦乱跳。一路的欢笑,一路的热火。
到了野外的迎接地点,村民们自然会齐齐跪向喜神降临的方向,象征“四季平安”的四声炮响后,各家拿的爆竹堆在一起燃放起来。村民随即点裱焚香,齐向此年喜神来临的方向叩首膜拜,虔诚祝祷,以求大吉大利。那场面,丝毫不亚于久早祈雨时的严肃与神圣。之后,青年人或打马撒欢,或逗牛抵仗,一派乐趣景象。其余人则抢拾柴禾,带回家中,以示“四季来柴(财)”。
正月里来闹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舞彩龙、耍狮子、划旱船、踩高跷、装扮社火走村串巷、晚间还要演唱地摊子小曲儿,皆离不开锣鼓配乐助威。
每到正月,耐不住生命寂寞的山民就会钟情于地摊子(曲子戏)这粗犷的艺术。他们昼用扮妆各式社火来渲泄对历史及人生的理解,晚则以这既兴的小唱倾吐对生命的一腔情愫。
场子极为方便,街头巷尾,农家小院,借一灯泡,摆张桌椅,笼几盆旺旺的炭火,谢枕几包饼干或一两条香烟,一场地摊子社火就算演出了。演唱前总有舞狮子、划旱船、跑纸马等项目助兴哄场。之后,数人上场唱一两支陇东小曲儿,有锣鼓伴以梅花跑舞,煞是激越清扬,曲目常有《放风筝》、《杨燕麦》、《十月怀胎》等。接着一折折亦在庄亦谐、或古惑今的剧目就开始了。演员均为清一色的男性,年迈的“社火头”偎在主家炕头的火盆旁,边熬茶边说戏,是导演。上场的多为四,五十岁的“社火精”,也有年轻后生嗜好此艺者,整天围着“社火头”学唱不已,出场清俊活泼,亦步亦趋。
村人看地摊子社火的评价标准主要看谁“载旦”载的好。若有男性旦觉入场,碎步柳腰,软腕耍扇,又声似鸣莺,必招来满场喝彩,啧啧夸奖。最热闹的还数那丑角出场,滑稽怪诞的服饰脸面就令人捧腹,再加那山里洼里沟里岔里尽兴取噱,早早笑软了观者的腰身。
漆漆寒夜,有此一乐,演者尽兴,观者意?,连晚上梦都是甜的呢!
最为壮观者当属正月十五闹元宵,几十家社火队云集乡街道,几十面大鼓齐齐擂响,炮声鼓声喧闹声,声声是春雷,乡村就在锣鼓声中醉意酩酊,乡亲们就在锣鼓声中享受到了生命的大喜大乐。
十五一过,我家乡还有“贺老爷”的习俗。这里的“老爷”是山里人对“总督神”的一种尊称。其实,这神就是《封神演义》上有名的大将军黄飞虎,其诞辰在古历正月十九日。
到了这天,先是各路社火队云集殿庙前,上香礼毕,青年人就把“老爷”塑像抬于神轿之中,熙熙闹闹下了山头,便是各村人争抬这“老爷”。据说,哪村人能争到这“老爷”像,哪村就会更加吉祥平安,故年轻人不惜使出吃奶的气力挤来拥去,争争抢抢。又听说,这位黄将军生性好乐,如此转悠闹腾,更会佑护一方性灵的。你看那前者呼,后者拥,你丢了鞋子,他飞了帽子,刚刚拥抬到这一庄口,又被那村后生抢抬着拐了岔路。“老爷”路过谁家门口,谁家就会鸣炮迎送。如此闹腾,半日方歇,“神”尽了人意,人也有了“神”气。
正月将尽,欢乐之余,这山村于二十三又会冒出一个“燎疳”的取乐项目。
当淡淡的夜色刚一染黑这村落,急不可耐的孩童就跟前跟后的催促大人们抱出柴禾,做好燎疳准备。每家秸秆堆里卷进了山毛竹或鞭炮,小孩会把预先扎制精巧的“干相公”、“干媳妇”不情愿的插进柴堆,待火送上西天,以保佑孩子来年百病不生,健康成长。
“燎疳喽一一”性急的人家已点着了火,光焰冲天,门前野外一片亮堂,满耳是噼里啪啦炒豆似的声响。有胆大者已先燎为快,扑跳过烈焰,身后曳带粒粒火星。接着,个个跃跃欲试,竞相跳火而过,有相向扑怀的,有燎着袜子的,有临火而退的,人们的笑声也就“火火”的旺起来。这时家家门前爆竹齐鸣,焰火一片,映红了半边天。好乐的年轻人早蹦向别处去领略跳大火的刺激去了,后跳者多为童叟妇女,小小孩童也在大人们的怀抱下以燎童心,那笑声也被火光映得红红的。当狂热的火焰渐渐熄灭,放花放火又成人们争相观赏的项目。有人拿起铁锨,扬起灰烬火星,年长者还会从火花的形状判断此年何种作物将喜获丰收呢。
山里人于此夜燎尽了一年的“臊气”后,就心请舒坦地走向二月的田野了。
看戏
我从小生长于乡间,故对黄土地上生生生不息的秦腔总是一往情深,爱之难舍。
我的黄土一样?朴善良的父老乡亲们,经一年的大苦大累之后,总是把人生的大喜大乐寄托于冬闲时的观唱秦腔戏上。
当村里逢庙会或正月里唱戏的消息长了脚似的传遍全村邻舍,老少无不喜笑雀跃,男女皆议戏的话题。盼望着,盼望着,大戏上台的日子终于到了。人人早早吃过晚饭,添衣觅凳,不知谁于村头高喝一声:“走喽——看戏去喽”,户户遂倾室出动,扶老携幼,潮水似的涌向戏场。
戏台搭在村外的旷野。一轮满月高高的挂在中天,一脊远山还透着隐隐约约的灰白。离正式开戏还有一段时间,台上幕帐内锣鼓唢呐声不绝于耳;台下早聚了一大片黑鸦鸦的人头。有老汉蹲坐于台下旮旯,摇晃脑袋应和着锣鼓的节奏,星星旱烟亮点明明灭灭,自享其悠然之乐。一对对青年男女手拉手儿,嗑着瓜籽儿漫步场外。人群里跑来蹿去玩得最欢者,数小小孩童啊。
正当人们烦于单调的鼓乐时,大幕“哗”地拉开,锣鼓声戛然而止,灯光亮处,展现别一世界。观者一时被吸引,锣鼓声倏忽又起,铿铿锵锵,谱点顿改。如此虚打片刻,又有走神旁观者,听到武乐停息,急转目瞅那台上,早有一蹬靴挂袍者背向而立,徐徐退至前台,猝然转身,一手持刀,一手握翎,好一威武花脸大将!台上早有掌声响起,一片叫好之声。如此戏开,观众遂屏息敛气,个个探头加鹄,把一颗心儿早融进了剧情之中。
我也和这些粗中有细、苦中觅乐的乡亲们一样,让自己怦然而动的灵魂浸润于这古老的艺术氛围,去品味一幕幕人生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
我从<<赵氏孤儿>>一剧中品出了中华民族固有的舍已为人,大义不灭的美德;
我从<<金沙滩>>中看到了杨家将的一腔忠烈;
我又从<<五典坡>>的寒窑里寻觅到了王宝钏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我为<<烙碗计>>中的进生掬一腔同情之泪,我又恨不能给剧中一个个贪官酷吏一计耳光。
还有窦娥之冤令我痛心疾首,黑脸包拯让我喜称青天,我为一个个封建桎梏下殉情的怨男悲女而哭,我又为中华历史上无数个忠诚良将而拍手称颂......
是的,看戏不独在乐。看戏可看出戏中之戏,更可看出戏外之戏。想必我粗手粗脚但并不愚味的父老乡亲们也各自从戏中悟到了点什么罢。不信你瞧,剧到高潮,人人心儿提到了喉咙眼;若为舒缓耍丑处,台下亦成了舞点,或笑,或闹或拥来挤去,把个山村寒夜给闹闹得热火火的了。更有那随剧情而暗暗抹泪者,指斥怒骂者,直拍大腿称快者,不一而足。
一剧终了,演者因尽占台上风光而宣泄憋了一年的戏瘾,观者却因得以漫游剧情而消受了历史的盛盛衰衰、人生的悲悲喜喜,真是皆大欢喜,戏乐无穷啊!
我每每于观一剧之后,皆半夜辗转反侧不眠,盖戏之魔力如此也。多年之后,忽戏兴发作,观一剧后作此文,皆戏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