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医圣张仲景 (十一)
第十一章 张仲景山村看病喜得能医道人消息,不辞劳苦远道急上茅山拜师访道长。
有一天真是个阳光灿烂春光明媚的春天,张仲景趁此带着徒弟们到山区的农村中给缺医少药的村民们看病,听村里的人说,在此几百里远的地方有一座常年云雾缭绕的茅山,山上有一座名叫青云的道观,那道观里有一个童颜鹤发,长髯飘逸,有着仙风道骨的老道人,他擅长于治疗重症消渴病(就是现在的糖尿病)。张仲景听到这一消息后,第二天一早就在村里的老乡的指引下,带着徒弟们跋山涉水向茅山进发。春天的大山里,各色各样的鲜花盛开,映山红摇曳着艳丽妩媚的花枝,野蔷薇花粉色靓丽地绽放着满是笑意的梨涡般美人的唇脸。那杏花和贴杆海棠花红的更是如艳丽耀目宛如帝皇宫廷中宫娥丽妃。把这深山荒野里晕染的万紫千红锦绣万里。在这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山谷悬崖的山道上,野兔、狐狸不时从他们的脚步中,惊得在草丛中奔逃而去。蝴蝶和野蜜蜂也嗡嗡嘤嘤着在山里的野花丛中采蜜。溪流卵石潺潺地远去,绿苔点染在清流泉水中的鹅卵石边。垂柳窈窕着身姿,垂下了碧绿的枝叶,就好像在溪流水边洗发打扮梳妆的村姑,红晕着脸,姿态秀美婀娜多姿,秀色可餐。不远的山林中的泉水汇集成的清澈的如翡翠碧玉般的池塘里,野鸭嘎嘎,鸳鸯交颈戏水,鱼儿泼刺喋唼有声。池塘里的水面上荷花正在冒出嫩嫩的翠绿色的枝干的骨朵。那尖尖的才露出水面的碧玉般的荷叶如箭的骨朵上,两只震颤着透明双翅的赭红色的蜻蜓,悬停在荷叶尖上,就像唐诗宋词里的诗句词句所描述的那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飞停在荷叶上面的一对情侣蜻蜓在明媚的春光中情意绵绵,弓着腰肢互相缠绕在一起头尾相交,情意绵绵爱意深长地交融融化着呢。不久那大腹便便的雌蜻蜓在雄蜻蜓注目礼的护卫下,不停地点动着清澈明丽的水面,水面上泛起了一圈圈的漪涟,那是雌蜻蜓在水面上繁殖产籽呢。岸边蒲草蜿蜒,一枝枝黄绿色的芦苇如哨兵般盎然挺立守卫在池塘边。路边的彩蝶也不甘落后成双捉对在野花丛中翩然起舞,仿佛在演绎一曲曲香艳的爱情的《梁山伯和祝英台》的诗歌般的音乐视觉的交响曲。……
张仲景他们心急忙于赶往茅山,一路上也顾不得欣赏山里的美景和路边的药材。在离开村子不远的山里他们告别了村里的老乡,自己前往茅山。渴了喝一些清凉甘甜的山泉水,当然这必须先有老师张仲景对山泉水来个明察暗访,因为不是所有的山泉水都是能喝的,有些山泉水里还有山蚂蝗等。饿了,就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炕好的肉菜饼子来吃。傍晚日落时分彩霞满天,大雁远飞,他们就急忙在山里寻找夜晚住宿的人家。隔了几天,在他们辛勤跋涉下,张仲景他们师徒一行终于来到了梦寐已想的茅山脚下了。
茅山历来是道家隐居修身养性的山林,茅草道家的仙草也。道家的好多隐居的山岭都有以茅山为命名山林,此山也不例外。当然还有一种确切的说法,那就是茅山的起名来源于汉景帝时代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于此修道成仙号称三茅真君,以此而得名茅山。道家有三十六洞天福地的修炼场所。道家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信奉“道”为宇宙万物为本源,以与“道”合一(“德”)为修行的目的(道德一词的说法由此而来)。其修炼的方法有:服饵、引导(气功)、内丹(静坐修炼)、外丹、符?、房中术、辟谷等,崇拜多神,最高尊神是由“道”人格化的“三清”,是我国本土产的正中教派。以后著名的南朝医家道士陶弘景也隐居修身于此。还有葛洪推崇的道家养身长寿的炼丹术,葛洪著有《抱朴子》内外篇等养身修行的论著。道家在历史上产生不少医家,这和他们注重专研养身修炼的思想有关。由于他们和儒家的积极入世的思想主张格格不入,背道而驰,主张“出世”隐居独居山岭的苦行僧般的修炼生活方式,内中隐藏着很少为人瞩目的怀有绝技的医术本领的医家,这些秘方因后继无人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历史中失传沉没。中医的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就源于道家朴素的哲学思想体系。还有传统的中国按摩气功武术等。
张仲景他们在茅山下仰望着云雾缭绕中的千把公尺高茅山,哈呀,那茅山清净秀美静谧,山水清灵,曲折蜿蜒。丹顶鹤在苍松翠柏和清澈的溪流间觅食嬉戏,闲庭信步。在祥云环绕间的五色光晕里的薄雾中,隐隐约约那高山间呈现出巍峨的楼台仙阁的身影来。山间的茅屋村落间梳着小辫的,调皮的村里的男女牧童散放着牛儿,爬在桑树上,采摘着树枝间挂着的一串串累累果实的乌黑发紫黑的桑椹果子,吃得满嘴唇发乌黑紫色一片,赢得有孩子们一片无思无忧的欢快的笑声。山林中鸟儿啁啾,柳条小鱼在清澈的山泉溪流中翔游穿梭。山路上不时有樵夫荷担而下,猎人牵着猎狗满载着狍子野猪山鸡一步步步下山岗。晚春时节的暑热竟被这满山中的树林密林隐蔽,刚才还是赶路跑得汗水淋漓,现在却是另外一个树荫浓烈,山泉哗然,飞瀑飞流直下,溅起朵朵晶莹剔透的的水花,在阳光的照耀下,一道五彩缤纷的彩虹横贯在飞流上。山上茅草葛藤遍布,鹿儿飞奔,野兔野狐野猪满地奔跑着,不时惊起山鸡野鸟扑腾着飞离而去。一幅凉意盎然世界的图景呈现在他们的面前。有道是:
山深草木深,绿意寒蝉禁,樵夫歌隐约,祥云绕阁景,丹炉香飘渺,草药显神灵,仙道妙回春,钟鼓道观磬。
张仲景见到已经来到了茅山脚下,被这有着道家文化气息的山林景象所折服,赶紧来了兴趣,不顾旅途的疲劳,一口气爬上了这茅山上去。在中草药中就有一味叫做仙茅的中草药,这也和道家发现的这味草药和壮阳养身有关。该药属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仙茅的根块,干燥品长约2寸,径长1-2公分,有皱纹,外皮棕黑色,内色略浅,质地脆易断裂。临时用以淘米泔水浸泡两三天,炒干备用。该药,辛,热。有毒。入肾经。温肾壮阳,祛寒除湿。性猛烈能补命门火衰的阴萎精寒,腰膝风冷痹症等。又能借其补火的作用以健运脾土,增进食欲,单用或浸酒服用,或在复方中运用。但是用量不能超过1-4钱。阴虚相火炽热者忌用。而在这道家隐居的茅山中,那仙茅随处可见比比皆是,难怪这山叫做茅山了,也是以此得名吧。翻开道家的养身药食的方子中,时常可以看到这味药的应用,可见这味中药很受道家的推崇。当然是药三分毒,使用还得注意禁忌。该草药初春以及秋末均可采集药用。
中午时分张仲景和徒弟们气喘嘘嘘地来到了道观前,只见那道观的规模不是很大,按照道观制式分为上清宫和下清宫。道观前一位道童正挥舞双剑,挥闪舞剑如流星飞驰,流光溢彩,寒光凛凛,风声嗖嗖,恰如银光四射,鹤翔凤舞。一招一式,灵活机动,清灵空?。威武有力中又有柔和阴柔的防御部署,攻防合一,体现着道家处世阴阳协调的和谐心态。其中在点到为止的进攻防御中,隐含透露着几份阴森森的杀机,让人不由得胆怯气馁了几分。达到兵不血刃,吓退敌人剑客气势。这也是道家提倡的“不为人先,和谐无为而治,安分修身”的道德修养在尚武的精神上的体现。看罢小道人娴熟优美的剑术的习剑练习的套路,不由得使张仲景一行,为此较好鼓掌呐喊了起来。这惊动了那些在道观外空地上练功的其他道人,他们停下了各自的太极兵器拳脚的演练,惊奇地看着张仲景这一行师徒四人惊讶地一拱手询问道:
“各位客官远道而来我这道观小山,有何指教呀?”
张仲景急忙也朝他们一拱双手回答道:
“我乃南阳人士,走街串巷的乡野郎中张仲景也,听说此地道长身怀绝技,治病救人令人敬佩。今天在下特意前来拜见道长为师学习取经,以厚我医德技艺。为黎民百姓看病提高医技,还请各位道学师傅多加指点,通报一声道长,在下感谢不尽,以示谢意!”说着又朝这些道士们弯腰致礼。那些年青的道人看到张仲景一行彬彬有礼,礼貌有加就急忙跑进道观里向道长通报询问去了。那道长早就耳熟目睹张仲景的医技大名了,只是离得太远没有和张仲景见过一面,所以听到那些徒儿们通报南阳名医张仲景前来拜访拜师学医的话,大吃了一惊。心想我辈道人隐姓埋名,出世修身养心,只得一小医技也让他察知分毫,不顾路途遥远前来拜师学医真是精神可嘉呀。这种博采众长,虚心学习的精神在医家来说很难得。不为道长的他来说,毕竟和一般的常人不同颇显修养。他嘱咐了前来禀报的道徒,让张仲景一行都在外等一会进入他的道室的殿宇内拜见。张仲景他们在道观外又观看了道士们的太极拳的表演后,得到了道童指引进入道观内。张仲景他们只见大殿内飞鹤青铜香炉内芸香袅袅缭绕,在磬钹芦笙声中,大殿内正在演奏着道家的仙音雅乐呢,让张仲景他们打开了眼界,领略了难得一见的道家的文化雅乐风采。钟鼓清音芦笙竽声刚停,安坐在中间袅袅地香炉中间鹤发童颜的道长微微睁开了双眼,道童在道长的耳旁说着什么,那道长用右手将手中宽大的道袖一挥,刚才那些演奏道乐的身穿道袍手拿乐器的道士们便退了下去。那道长然后起身向着张仲景将手一拱施礼道:
“贫道公务在身,未能前来观外亲自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有失礼仪了,还请仲景张长沙大人多加包涵原谅啊!”张仲景一听着老道客套客气的话语,急忙唱了个喏道:
“小弟仲景前来打搅道长大人,还请道长多加原谅!听说道长医技高超,医德高尚。作为走街串巷的寒医儒生道长的医技和医德值得我辈学习拜师,所以今日特意来道观中向您道长拜师学医,还望道长多加指点,教导为善。请道长大人受徒儿们一拜。”说这张仲景带领徒弟们朝着老道行了师徒礼仪。老道急忙回礼相待,献上茶来,又是菜饭,热情地来招待张仲景一行客人,并把张仲景他们安排在道观内住下。和张仲景畅谈医术。从古到今,从神农氏尝百草一日中毒百次,到《黄帝内经》、《难经》、《胎胪药录》、《阴阳大论》,诸子百家的百花齐花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文化精神,以及老庄的“无为而治”哲学观点对道家的影响和道家的修身养性对中医武术的所作的贡献。长桑君、医和、医缓、扁鹊的医德医技,当代的华佗无所不谈,谈话很是投机、投缘融洽,招待也十分热情周全。尽管如此,守口如瓶的道长始终不肯对张仲景讲述松口透露一点儿有关医治消渴病的事情。见此情景张仲景毕竟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深知老道不对外传授秘方缘由,“爱人知人”的张仲景知道道长有道长的难处,因此张仲景不急于强人所好,强求于人。于是照常和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的道长,谈笑生风,谈古论今,演说者自己辨证论治、论方辩证的治病道理,丝毫没有在脸上表现出不快的情绪,而是处处对道长恭敬谦虚有加,这让深处不安中的道长略微的宽了心。他对张仲景有着丰富的医理历史文化知识的涵养、修身知书达理的谦虚谨慎的大度潇洒的气度,乐观达人的态度,正直的善解人意的人品,私底下暗暗地敬佩赞赏有加。
张仲景在道观中过了七八天后,趁天气晴朗,就带着杜度、卫泛以及另外一个徒弟们去道观后的高山上采摘些草药来,以备急用。他们临出发时银髯飘逸童颜鹤发的道长急忙叫道士们给张仲景师徒们每人准备了一点干粮和一壶茶水。于是张仲景带着徒弟们直奔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这里人迹罕至,草药的品种繁多,琳琅满目,让人蔡顾不及。满心欢喜的徒弟人选择较为珍贵的党参、山茱萸、茯苓、当归、三七等草药采摘。攀援了几个山头在悬崖绝壁出还猜到了稀有的灵芝草呢。从上午到下午忙得不亦乐乎。连午饭也是草草吃上几口就有忙着采摘起草药来了,不知不觉中一直忙太阳西下晚霞映满西天的山岚时张仲景匆匆忙忙带着徒弟们挑着满满两担草药累得满头大汗,依依不舍地回道观而去。正当他们挑着担子累的气喘吁吁抹着满头的大汗准备在路边小憩的时候,发现在那悬崖峭壁之间的石径上下来了一位满面愁容的老人,哀求张仲景为他看病。张仲景静坐下来为那老汉把脉看病,一把脉没想到让张仲景大吃一惊起来,心中大为惊讶,私底下暗暗惊讶地问道:“奇怪了,老伯您手上的脉我从来没见过,好像根本不是人的脉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张仲景急忙好奇地上上下下打量起这位老人来了,听了张仲景的话语,徒弟人也大为惊讶不已。究竟张仲景他们遇到的是谁?请读者请看续集下回分辨说明。
发稿於2012年2月8日星期三,上海西郊龙柏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