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三个变节者的人生悲剧

三个变节者的人生悲剧

2013-10-02 00:06 作者:山夫子 阅读量:35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大别山西麓的河南新县和湖北大悟县交界地段,有一座海拔680米的高山,它名叫三角山。山的北坡属于河南新县卡房,山的西面和南面属于大悟县黄站镇。东面则紧挨着湖北红安县笫一座高山老君山。山北面的卡房曾是鄂东北道委机关所在地。革命战争年代,这一带曾涌现出数以千计的革命者,他们曾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不朽的篇章,但也有一些值得人们觉醒和深思的故事和人物,下面写的三个变节者便是其中的一例。居宗彩、张立元、甘元景,这三个人虽然不在同一省市,但彼此相距不足五公里,他们一起参加过宣化店暴动,又一起参加革命,最后又在相隔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叛变革命,最后的下场都很悲惨。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命运也在警示后人。人们除了警醒之外,还有深深地遗憾。

一,居宗彩的沉浮人生

[居宗彩,风风雨雨革命近二十年,历经大大小小的战斗上百次,为革命出生入死,为大别山根据地的革命斗争立下过汗马功劳,就因为一念之差,叛变投敌,最后落得个被人民政府枪毙的下场。]

9月上旬,我徒步来到河南新县古店乡居畈村,寻访居宗彩的故居-----居家油榨。

早在孩提时候,我就听老人讲过居宗彩的许多故事,那些故事充满充满传奇色彩,很是吸引人,那时,在我的心中,居宗彩无疑是位“大侠”,是位“英雄”,在我们那个地方,直到今天,你只要一提起居宗彩这个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何耀榜写的《大别山上红旗飘》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提及到他[书中人名是"朱洋人"],在他的众多的传说中,有两个故事与黄陂栈<黄站>直接关联:其一是1935年冬天的一天,居宗彩带着鄂东北道委的几名游击队员挑着缴获的几担物资向卡房转移,在黄站街中心恰巧遇到国民党的联保队,双方在街中心撞了个正着,联保队中有人认出居宗彩,便大喊了一声:“快捉住朱洋人。”居宗彩急忙从腰间拔出两把盒子枪,一边射击一边后退。因他的人头值五千大洋,有人又喊:“捉活的!”居宗彩最后趁混战之时,带领游击队员钻进巷子,爬上屋顶机智地突围出去。听老人们讲:这事发生的几天之后,居宗彩又重返黄站街,手拿一根木棍,见了街上的人就打,说街上的人没有及时给游击队报个信。其二是1938年冬天,居宗彩带着一批爱国学生回到东大山黑山冲,途经黄站时,突遭敌人一个连的伏击,他孤身一人抱着一挺机关枪,边打边撤,最后终于把十几名学生安全他送回黑山冲。

居宗彩,诨名朱洋人,1902年6月生于河南光山卡房今新县古店乡居家畈村居家油榨,母亲罗氏,她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父亲是一名榨匠师傅,在居宗彩几岁的时候就得病去世。母亲只养了居宗彩一个独子,因为家贫,居宗彩只读过两年私塾,便在地主家打长工,又因为他身子发育快,个子高,力气大,长的一副马口脸,大黑圆眼睛,高鼻梁,加之饭量大,嗓门也大,人们私下里便叫他“洋人”,后来“居洋人”便代替了他的本名居宗彩。据说,居宗彩的祖上本姓朱,明末战乱之时,本是皇族后裔的居氏家族为了躲避追杀,只好躲进坟墓之中才侥幸生还,祖上才把朱姓改为居姓,这就是人们把居宗彩也叫朱宗彩或朱洋人的缘故。

每到汛期来临,居宗彩便在老君河上放排,帮地主把一些货物运到淮河中上游的罗山、信阳等城市去卖,自幼苦大仇深的他,受尽了地主老财的剥削和压迫。他空有一身好力气,只能忍气吞声地替地主打长工,同时,他在放排送货的过程中,也对外面的世界有所了解,还结识了同为放排工的甘元景,这为他后来参加革命打下了基础。

1928年,宣化店共产党人郑新民在宣化店东峰庵一带秘密发展党组织,离东峰庵不远的居宗彩在郑新民和甘元景的影响下和党组织有了接触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9年2月,回乡教书的同族兄弟居德崇又名朱春荣在卡房领导了“卡房二月农民暴动",居宗彩扛着锄头,笫一个冲进大地主林用之的大门,又第一个撬开粮仓的门,开仓放粮,通过几天的暴动,农民起义队伍终于打垮了反动民团的反扑,缴了十几条枪,并组建了上百人的农民自卫队。

同年8月,居宗彩又领导这支农民队伍参加了宣化店暴动,成为暴动的中坚力量。大革命时期,居宗彩曾参加罗山独立团,后随独立团一起编入主力红军。七里坪战役之后,他因伤转入后方工作,是罗山便衣队主要负责人,罗陂孝特委成员之一,主要活动于东西大山和仙居顶、老君山之间,摸岗哨、扰敌营、袭民团,曾一度让当地国民党驻军和民团组织惶恐不安。当时便衣队主要成员有何耀榜、张家胜、张以宽、董志新等。抗日战争时期,居宗彩在东大山组织了三百多人的“东大山便衣队。”后便衣队加入抗日游击第六大队。不久,他担任抗日游击笫七大队大队长<七大队后与六大队合并>,不久,他又担任豫鄂抗日第三游击纵队副司令,罗礼经光中心县委军事总指挥长,掌管着豫东南、鄂东北七个县市的地方抗日军事指挥大权。近二十年来,他出生入死,经历大大小小的战斗上百次,在豫南鄂东一带的老百姓心中,他的名字和故事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1946年6月,中原突围时,中原部队主力和独二旅领导曾征求过居宗彩的意见,他没有随主力突围,再一次留了下来。

中原部队突围的前两天,居宗彩和中心县委组织部长林培训率20多名游击队员从宣化店回到居家畈,。

7月初,国民党新编15旅副旅长、七县联防总指挥陈正熙对宣化店周边地区实行“地毯式”清乡活动,先后逮捕我中原落伍战士及革命群众1500多人,其中杀害和活,600多人,我中原解放区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居宗彩只得率领游击队员们躲藏在老君山下的一个山洞内,足足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长期的山洞生活,使居宗彩显得有些疲惫不堪,四肢乏力,加之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他和队员都饿得面黄饥瘦,又加之天热蚊子多,满身的汗臭味,他的心里有一种复杂的情绪在涌动,脾气也变得烦燥起来。

7月末的一天,半夜时分,居宗彩实在熬不过,便带着几名队员下了山,偷偷他溜回了居家油榨,让他的老娘煮了一锅饭,队员们狼吞虎咽地吃了个精光。

8月末,居宗彩叛变投敌。由于他的变节,罗礼经光地下党组织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许多潜伏下来的干部遭逮捕,大多数的地下交通站、联络站被端掉。随着他的变节,罗礼经光中心县委几名主要负责人林培训、陶正堂、刘孝平、陈炳玉,中心县委地下交通站站长王丹也相继叛变投敌。原独二旅政治部主任张立元、中原军区兵工厂厂长甘元景也被捕变节。

居宗彩为何叛变投敌,民间传闻众多:一说是当时陈正熙抓走他的老娘要挟他就范,因居宗彩是个孝子,才不得不投敌的;二说是他被国民党特务软化离间所致;三说是他对革命的信念已产生了动摇,有了悲观情绪,认为革命已没有了前途、没有了希望;四说是他讨了一个不该讨的老婆,是女人的枕头风吹得他思想开始动摇的......因为许多原因,史书上对居宗彩生前的事情记述太少,对他的如何投敌的过程更是只字未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居宗彩绝不是被捕和被俘而变节的,他的投敌与一个人有直接关系----那就是他的同门兄弟居德崇有的史书写成居崇德。

那是8月初的一天,居宗彩又一次趁夜溜回家中,母亲给儿子做饭让他吃过之后,顺便告诉他:“湾里的德崇前几天回来了,还来过家中一趟,给了一些钱和礼物。”

居宗彩吃了一惊,但他马上又镇定下来,他问母亲:“他没有说他现在干什么?”

“他说了,他已不在队伍里,他在洛阳做生意,生意做的很大。”

真是神使鬼差,在那样的白色恐怖和极度的艰苦环境中,居宗彩终于走错了人生第一步,他跟着居德崇去了洛阳,从而成了可耻的叛徒。

说起这个居德崇,他曾是“卡房二月暴动的组织和领导者,后任红四方面军笫九军91师师长,1938年张国焘叛变投敌后,他和军长何畏也一起来到重庆,成为中统局“特研室”成员之一,总部设在重庆五灵观吴家大院内,主任就是张国焘。居德崇具体负责华北联络站工作,抗战胜利后,居德崇常住洛阳,负责对共产党内部的策反工作,实质上它是国民党中统局属下的一个特务组织。

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居宗彩叛变后不久,便潜回大别山区,他网络一些旧军人、叛徒、特务、地痞、流氓和一些原来的属下重新组织了所谓的“大别山游击总队”。这支国民党地方武装成立后不到一年,1947年9月就被我刘邓大军打散。居宗彩只身逃往淮南,加入了国民党正规军,成为一名排长。后被我军俘虏遣回。不久,重新组织了反动的“豫南农民自卫军”,以谋东山再起。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大军南下,居宗彩逃往汉口隐藏起来。

1950年1月,原礼山县宣化店民兵正在哨卡执勤时,发现一个高个头、马口脸、膀大腰圆的中年汉子正推着一辆独轮车由南向北而来,车上坐着一个长得标致但衣着朴素的年轻女子。因为行迹可疑,几位民兵上前盘问后便把他们带到军管处,经盘查确认此人正是居宗彩。并从他的身上搜出手枪和委任状等。因正值腊月,居宗彩准备混过哨卡,回到居家畈过年。

居宗彩的落网,立刻引起县委的高度重视,县委书记林维、县长戚涛马上派公安局局长乔斌感到宣化店,连夜对居宗彩进行审讯:

“你叫什么名字?”

“朱洋人!本名居宗彩!”

居宗彩把他叛变革命的前后经过如实讲了一遍。

“你罪大恶极,不杀难以平民愤,你还有什么话说?”

“留我一条命,我永远为人民服务,不留我的命,我的革命就算成功了!”

.......

1950年10月16日上午,万人公判大会在宣化店西河滩举行。会后,居宗彩被五花大绑押到河滩边,一声枪响,居宗彩的生命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据闻:居宗彩临刑的前一天,曾提出过三点要求:一是想见见何耀榜和罗厚福;二是要求政府放过他的妻子;三是要求和母亲见上最后一面。政府允许他的母亲罗氏和他见上一面。母亲特地从家中煮了一罐子腊肉赶到宣化店,母子见面,母亲老泪纵横,居宗彩却没有泪水,他只是说:“我几十年来奔波在外,没有尽到孝心,让您老人家受苦了,今后再也不能照顾您老人家了!”

民间传闻:居宗彩临刑前还不停地高喊:“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中国人民万岁!”又据知情人说:“居洋人临死前只是没有显示出丝豪的畏惧之色,并没有喊口号

又闻:居宗彩生前战斗过的战友,得知居宗彩被抓的消息后,要求地方政府暂缓枪毙,可惜信传到当地,居已被枪决。

居宗彩没有后人,几位亲人早年和他一起参加革命,大都牺牲了,他的几位远房侄子居立江、居立应、居立红至今还健在,他有一个堂妹叫居淑贞,现住在离居家畈不远的卡房村。

二,张应奎,他的死是一个永久的谜

[山角山脚下,有一个仅二十多户人家的小湾子,它就是大悟县黄站镇李园村郑家冲.大革命时期,这个小山湾先后有20多人参加革命,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土就有10多位.这里曾出过一位共和国的将军-----原江苏省军区政委张潮夫。张潮夫1952年春曾回到老家郑家冲,曾向大侄子张应朗问及二侄子张应奎的一些情况,回忆往事,叔侄俩不禁老泪纵横,感慨万千。

张应奎,又名张立元,也叫张定远、张业原、张立原,1912年生,1929年,年仅17岁的他,跟着小叔子张潮夫、堂兄张应彩一起参加了郑新民、甘元景、甘永耕组织的黄学会。这年秋,他又参加了宣化店起义,并成为罗山独立团一名小战士,后来,罗山独立团编入红一军,因为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并略通文墨,被送进新集红军军校学习。1932年,他担任红25军某团三营营长,两年后,随红25军到达陕北,不久,他又被选送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5年,他作为团级干部随三五九旅南下支队行程近万里,到达广东百顺地区。九月,三五九旅回到大别山地区。1946年1月,他担任礼山县委书记。县委机关设在离中原军区所在地宣化店不远的九房沟。当时的礼山县,实质上管辖着原安礼、礼应、礼南等几个县的工作。1946年6月,中原部队突围时,张应奎是鄂东独立第二旅政治部主任。

张应奎任礼山县委书记时,赵家驹任副书记,易鹏任组织部长{后由陶正堂接任},黄宏伸任军事指挥长。

1946年6月29日,担任掩护任务的独二旅分别从宣化店、吕王城、王家河/四姑墩四个不同的地点连夜出发,目标直指安徽的冶溪河.

雨,骤然大了起来,如珠的雨点落在地上,打在树叶上,落在水中,发出噼哩啪拉的声响,雨中伴着狂风,雨珠子随着狂风斜飘着,打在突围战士的脸上、身上,战士们都淋得个透湿,像落汤鸡。

道路泥泞,异常难走,加之夜又黑,伸手不见五指,战士们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着前进,有的战士不小心跌倒,又马上从泥泞中爬起来,继续前进。

赶了一整夜的山路,笫二天拂晓,部队才赶到檀树岗一带,战士们实在走累了,饥饿难忍,有的顾不得下雨,找一棵树就地一靠就睡着了。政委张体学马上催促着战土们起来赶路。

部队在泥泞中迂回行进了两天两夜,虽然没有遇到敌情,但因为下雨,山路难走,与预定的计划已经推迟了。果然在第四天拂晓,部队在穿越潢麻公路时,被堵截的敌人打散,伤亡惨重。也就在这个时候,作为政治部主任的张应奎带着几名战士与部队失去联系,他只得带着身边的战士重返老君山、天台山一带活动,春节前,他带着两名战士潜回黄站郑家冲。鉴于他的离队,旅部决定由副主住余潜暂行主任一职,并决定由此以营为单位分散活动。七月下旬,主力到达冶溪河时,已减员过半,由原来的五千人减少到只剩下两千多人。主力进行缩编后,再一次分散开来,这一次分散之后,独二旅主体统一领导就等于名存实亡,20天的时间,独二旅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再说张应奎带着两名战士秘密潜回黄站郑家冲时,正值他的哥哥张应朗准备结婚。因家中有喜事,父母只好让他在家中多留几天,他只得让两名战士去追赶部队,自已独自一人留了下来。

命运总喜欢和人开玩笑。张应奎回家的消息很快被叛徒报告给当时的吕黄乡乡长黄文波,黄文波又马上报告陈正?。张应奎回家的第三天,他在家中遭到逮捕,陈正?采用软硬兼施的办法,逼他自首,叛徒居宗彩、陶正堂也对他进行诱降,在这样的形势下,张应奎的思想终于产生了动摇,他写下了自首书,并交代了刘家冲、四姑墩的地方负责人和地下交通站。几天后,他才被陈正?放回郑家冲。

春节后的第三天,黄文波带着乡中队又一次秘密潜入郑家冲,再次将张应奎带走,并于当夜秘密将张枪杀于黄站北面的凉亭岗。

黄文波为何要杀张应奎,至今仍是一个秘密。没有人去解开这个谜底。一说这是敌人内部的狗咬狗的斗争,黄文波怕张将来夺了他的乡长的位子;二说是受陈的指使,怕张将来为共产党所用;三说是张变节后还掩护过共产党县委的成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张生前的确变节。至于是真变节还是假变节,恐怕只有陈正?和黄文波最清楚。

[张的妻子姓高,湖北黄冈人,曾是独二旅一名护士长,张应奎死时,女儿才只半岁,高后来另嫁他人,解放后,张应奎的哥哥张应朗曾去武汉找过高,高热情地接待了他,但没有让女儿和张家相认,这个秘密一直保存至今

我查阅《大悟县志》时,发现有张应奎、张立元、张定远几个不同的名字,也许是工作人员的疏忽,这三个人的评价都不一样。

三,甘元景的沉落

[他的一生,几起几落,曾先后三次被关押,位高时为鄂豫皖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四军10师、12师政治委员,他戎马倥偬几十年,1952年春末的一个夜晚,他上吊自杀,悄悄地离开人世。

甘元景,1892年生于河南省罗山县胜约乡王吉榜今大悟县黄站镇李园村王记榜,

1926年经郑新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予组织黄学会。1927年冬天,黄麻起义的组者之一吴焕先来到李子园,首先找到甘元景,经甘介绍认识了郑新民。1928年8月,甘元景和郑新民一起领导了宣化店起义,随后当选为罗山县革命委员会主席。1930年6月,他曾当选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1931年5月为鄂豫皖分局候补委员,后为红10师政治委员,1932年10月为红12师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入川后,他先后任总医院政治委员,总部兵工厂厂长。长征时受张国焘迫害被关押过,1936年11月,在西进至甘肃古浪时被马部所俘,被关进了国民党兰州集中营达两年之久。

1938年夏日的一天,在通往大别山的小路上,走着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汉子,他显得有些苍老,步履艰难,他就是刚被遣送回乡的甘元景。

甘元景回乡后不久,在一个风雪的夜晚,何耀榜和石玉伦找到了他,那夜,他们聊起宣化店起义,谈到郑新民、王思俊、郑作吾、郑猛子......甘元景的眼眶内有些潮湿了。

最后,他们聊到鄂东北豫东南的抗日游击斗争,何耀榜用试探的口气问:“老领导,现在日本人已侵占了大半个中国,国共合作已建立了统一战线共同抗日,这里的抗日大局还需要你来主持啊!”

“我这个戴罪之身,行吗?”

“行的,有你来主持,这里的工作就好开展了!”

甘元景迟疑了一会,最后还是默默地点了点头。

不久,甘元景复出,担任豫南军事指挥部参谋长。

1946年1月,甘元景任中原军区兵工厂厂长。

中原部队突围时,甘元景被留了下来。他从宣化店回到李子园后,马上疏散了兵工厂的工作人员,并把部分机器和武器掩藏起来,他告诉家人:“这几天风声紧,我先到后山去躲几天再说。”

他躲在山角山一个叫铁筋沟的山洞中,夜里饿极了,他就到附近的人家讨口饭吃。这样一直躲过了几个月的时间。那样的日子,是很难熬的。

春节前的一天,甘元景偷偷地溜回家中,他想带些粮食进山,顺便看看年幼的女儿。

他回家的消息马上被叛徒告密,伪乡长黄文波得知后,马上带着小保队摸进王吉榜,把甘元景带进乡公所。在黄文波的威逼下,甘元景写下自首书,并交出自已的一把盒子枪和几十发子弹。后来,甘元景自甘充任伪保长,管一些征粮征款的事儿。

从此,甘元景脱离了党组织,与地方游击队再也没有任何联系。

1950年,甘元景由于历史问题再一次被关押,鉴于的影响,地方政府曾请示当时的孝感军区司令员罗厚福,在罗的干预下,甘元景被释放回原籍务农。

此时的甘元景,已经是疾病缠身,身上多处伤口发炎,腿跛背驼,眼睛视力低,还常常闹哮喘病生活已不能完全自理。

1952年春末的一天,他在家中上吊自杀。

1949年4月,大军南下时,四野部队领导洪学智、张池明等得知甘尚在人世,还特地派人去看望过他,并带去了钱和信

相关文章关键词

《三个变节者的人生悲剧》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