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进门,美好开始
(已发合肥晚报)
童年,对于我一个70后的人来说,是贫穷,是渴望,是深刻,同时又是永远珍贵的记忆。
说大鼓书的来了
姐弟三人中,我是老大,两个弟弟是我的左膀右臂,遇到玩的,吃的,我们总是共享,但是农活儿,我却要多做,谁叫我是大姐呢!早上起床做好早饭后,就要帮着爸妈做农活,一年到头最为盼望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就可以听到大鼓书,看舞狮子。
在农村,平时,人们都是日出而出,日落而归,一到夜晚,人都累得不行,于是就草草吃完晚饭,关上灯休息了,对于我们精力旺盛的孩子们来说,夜晚总是来得太快了,睁着眼在床上可谓是辗转难眠。到了过年的时候,可就不一样了。过年,人们是不做农活的,都歇在家里,这时候就会请来说大鼓书的,或舞狮子,或唱戏的在村里表演,连续一个正月,一到晚上整个村子都热热闹闹的。
记忆中,我不喜欢听鼓书,那说鼓书的人边说边敲着鼓,摇头晃脑的,我听不懂,但是弟弟特别喜欢,经常拉着爷爷去听,一听就是几个小时,回来还跟我们说个不停,什么《穆桂英挂帅》啊,什么《隋唐演义》啊,我不懂,也不想听,但是我对舞狮子却是极其的喜爱。
我的爷爷会吹海螺
我的爷爷会吹海螺,每逢正月,舞狮子的队伍来了,他们总是会请爷爷入伙,爷爷的海螺吹得很好听。我也就跟着爷爷到处看舞狮子。到村子里的舞狮子队通常有两头“狮子”,耍狮头的有两个人,做狮尾巴的有四人,因为做狮尾巴的人一晚上都要弓着腰走,很辛苦的,一般就会准备两班人,一场舞下来就会替换一下。爷爷吹海螺也是很重要的角色,海螺吹得好会引领“狮子”进入最佳状态,但是,海螺是很难吹的,很多人都吹不响,我在家里经常拿着爷爷的海螺吹,可总是发出很难听的声音,爷爷吹起来却是那么悦耳。另外还有敲锣打鼓的。引领狮子玩耍的人相当于今天的“驯兽师”,他会引着狮子舞出各种动作,如:起势、奋起、抓痒、迎宝、施礼、惊跃、酣睡、发威、上楼台等等。
我们这里,正月里舞狮子是在家里进行的,一家一户的玩耍,每到一户,家里要准备很多糕点的。当狮子和着敲锣打鼓的音乐进入家里,家里的主人拿出香烟迎接狮子,敏捷的狮子会“一口”接住香烟的,这时,狮子就开始舞起来,人们也簇拥着进来,主人的脸都笑出了花。
“哄”狮子用大麻饼
正月是农民一年的开始,狮子进门,这是喜庆的,是幸福的,是美好的开始。
两头狮子开始在正屋里玩耍起来,观看的人围了个圈,主人拿出糕点,先是一条米糕,用红绳子拴好,“驯兽师”就用红色的指挥棒挑着米糕,引着狮子做各种动作,大家的欢呼声促进了狮子的卖力表演,直到大家满意了,那条米糕就归入了狮子的“口”里。紧接着,人们就给狮子制造障碍,用桌子,板凳搭成“楼台”,要狮子上去,而且在上面做动作,这对于业余舞狮子的人来说,可是有一定的难度哟!狮子小心翼翼地走上去,站稳,然后就开始舞动那美丽的狮头,一会朝人们眨眨眼,一会抓抓痒,一会卧在上面睡觉,一会又站立起来,人们看得兴高采烈的,可苦了“狮尾巴”,他们始终弓着腰,跟着狮头走,不能看,不能抬头,这是要何等的坚持力呀!有时,狮子“睡觉”时,我想偷偷地走过去,掀开狮子的尾巴,看看他们在里面干什么,可是,始终不能如愿,因为我一靠近,就被爷爷呵斥走了。
狮子在“楼台”上尽情的表演,除了博得大家的掌声外,还要给予物质奖励的,这是对他们表演的肯定。主人会拿出我们这里的名糕点,一筒麻饼或者一盒烘糕,这时,狮子就会乖乖的下来了。
装有糕点和泥土的小罐子
在正屋里玩耍后,还要到各个厢房走一趟,这样,家里就会喜庆到处在。遇到新盖房子的人家,还要在正屋的中间挖一个小坑,把装上各种糕点和一些泥土的小罐子用新的红绸布包好,放进去,然后填上土,狮子在上面踩上一番,这就预示着这一家会平平安安,生活幸福。
我看到那小罐子里装的糕点时,就想:那糕点会不会坏呀,如果坏了,多可惜呀!那家的小孩会不会趁大人不在家时把它挖上来吃了呀?可是,这样的想法只能在心里想想,是不能说出来的,否则要遭打的,因为这个小罐子对于一家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没有哪家小孩子敢去挖的,这在村里也是从不会发生的。
一个晚上,通常能玩几家,我们跟着舞狮子的到深夜,最后一家的人要请舞狮子的人吃饭,我经常跟着爷爷“扛锅铲”(就是蹭饭的意思),吃饱以后,爷爷还会分到玩耍得来的糕点,这是我们姐弟三人最为高兴的事。
每年春节,爷爷都会分来很多糕点,这是令我们骄傲的,村里的小伙伴看着我们手里的糕点,别提多羡慕啦!那个时代,零食是匮乏的,对于我们孩子来说,零食是一种奢望,可就在这样贫穷的日子里,我们不仅能跟着爷爷到处看舞狮子,“扛锅铲”,还能很长时间吃着爷爷带回的糕点,这不是我们的一种骄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