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义工
周日,带女儿逛服装店,女儿突然问我:“妈妈,盲人是咋子选衣服的?”“他一样可以试衣服的大小和长短呀,他还可以用手摸衣服的样式。”回答女儿的问题的同时,我为六七岁的女儿能为他人着想,能对其他残疾人的生活感到好奇和关心而欣慰。
晚饭时,女儿又问:“妈妈,坐着轮椅的残疾人咋子坐车的呢?”“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的出租车或公共汽车是无障碍的。出租车的座位可以旋转出来,残疾人在车外就可以坐上去了。有的公交车有专门的搭板,轮椅可以推上去。不过,很多时候,坐轮椅的人乘车都有家人陪同以帮助他们。”哦,女儿得到了问题的答案,继续埋头吃饭。
“那你知道没有手的残疾人是怎样吃饭的吗?”我不禁问女儿。“我晓得,是用脚夹着筷子来拈菜。”女儿说完,竟学起这个颇有难度的动作来。当然,她是失败了的。“所以说,残疾人是很能干的,没有手的残疾人还可以用脚弹钢琴、打电脑,聋哑人听不见还可以伴随音乐跳很美妙的舞。”我趁机告诉女儿残疾人也有健全人没有的特长。
我想,女儿之所以提上面两个问题,可能是由于她出生在残疾人家庭的缘故吧,所以她才比其他小朋友更关心残疾人的生活。女儿爱爸爸妈妈,三四岁时就知道上街给拄着单拐的妈妈提菜,知道为脊柱强直不能弯曲的爸爸穿袜子,知道在下雨时为父母送伞或看见路面是湿的时候去牵着妈妈的手。女儿还知道,爸爸妈妈都曾有健康的身体,快乐难忘的童年,只是由于疾病的侵袭身体残疾了,有了一些不方便。女儿从小就知道尊重残疾人,所以在路上看见同样拄着拐杖的叔叔时,她不会像别的小孩那样指着人家叫“拜拜”,而是以平常的眼光与人家擦肩而过。
女儿是个有爱心的人。她曾在马路上捡到一角钱,和妈妈一起把它投到了超市的爱心募捐箱中。在街上看到那个侏儒在为患重病的妈妈乞讨,女儿觉得他像《白雪公主》中的小矮人,因此感到好玩,但知道这个叔叔是个孝敬老人的好儿子后,女儿把一元钱给了他,也希望他一家人能生活幸福。
去年的汶川地震,女儿为灾区捐了五元钱,爸爸说这两天就不能吃零食了,女儿并没有因此而哭闹。她知道灾区的小朋友更需要吃的。当老师表扬她捐得比其他小朋友多时,她抿嘴笑了。
在报上和网上看见一些八九岁的小孩随家长去农村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交朋友的报道,看见一些小朋友和大人一起当环保卫士,在街上捡拾垃圾的图片,我都从心里感动,觉得这些孩子太可爱了,也觉得让孩子做这些事非常有意义。
所以,我也让女儿随我到福利院去看那个不会说话不会坐立瘦极了的脑瘫女孩,并让女儿把自己的玩具和书送给那个比她大3岁的智障哥哥,让她和福利院那个智障的叔叔一起玩球。上周女儿还和妈妈去了全市最大的超市的某办公室和义工们一起清点了四十几个爱心募捐箱中的零钱,以便把它汇给台湾因受台风而受灾的同胞。
尊重、关心残疾人,是我们给女儿上的“人生第一课”,培养她子善良、正直的品格,让她成为一个有爱心、同情心,自信坚强、乐观宽容的人是我们的心愿。因此,女儿在帮妈妈做了家务事时从不会叫大人给“工资”。在妈妈忙不过来时,她会帮妈妈摘菜、摆碗筷,收拾桌子。在妈妈的指导下女儿还洗过两次洗碗呢。有时我会故意叫女儿扫地、帚地,帮妈妈把衣服拿出去晒,多数情况下她都会高兴地去做。才读一年级的女儿的勤快懂事,每每会得到家里人及邻居们的交口称赞。她表现得好,妈妈或爸爸自会给她五角或一元钱去买她想要的零食或小玩意儿,但并不是每次做了家务都会给予物质上的奖励。
家有义工,真是件幸福的事。
浅蓝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