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牛车

牛车

2013-10-02 01:52 作者:平湖可人 阅读量:27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许伯家是我们的邻居,相处几十年,唇齿相依,水乳交融,彼此嘘寒问暖,相敬如宾。

那时的房子都是矮屋,一楼一底,干打垒而成,即使有楼,一般也不住人,只能存放杂物之类不作用的东西。许伯家与众不同的是多了一间牛棚,这在城市里却是少见。农村情况不同,家家户户要春耕,耕牛是个宝,离了牛拉犁生产就成了大问题。许伯家的牛不犁田,用着拉车,搞运输,比人力车要省事得多。

许伯的牛车主要从事石灰的运输。每天早晨三四点钟的时候启程,许伯双手握着车把,跟在牛的后面,沿着碎石铺就的公路向山里进发。牛的蹄踏声和着架子车的轱辘声划破寂静的长空,在迤逦的山路上绵延。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许伯运输的石灰也是出自山中,只有山里才有石灰石,才便于筑窑烧制,这种原始的生产方式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没有两样,“一车炭,千余斤。”许伯的一车石灰也是千余斤,运力都是用牛,只是遭遇不同,没有经受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的苦楚,但“牛困人饥日已高”的事情却难以避免。

牛车从家里出发,达到目的地一般要五六个小时,进山为坡,虽是空车,但也行程缓慢,日近中天,方可到达目的地。装车,午餐,除去一个钟头时间,又急匆匆地下山,往回赶路。下坡也不好行,牛不使力,跟着车走,倒也轻松。但是许伯一点不放松,随时紧握刹把,遇着陡坡,还得用肩扛着车把慢行。回城已是太阳偏西,许伯将一车石灰运到建筑工地,卸完车上的货物家家户户到了掌灯时分。

生活就是辘轳,不停地旋转和循环往复。许伯和他的牛车相依为命,一天天地承载着一家六口人的生活,披星戴月,含辛茹苦,直到改革开放。

我同情许伯的牛,倒不是因为它整天与人一道起早摸黑,我不忍心看“钉牛掌”的过程。牛的蹄子经不住公路上碎石的磨砺,它的四只脚蹄都得钉上专制的铁掌,否则会磨穿皮肉。我们居住的地方有一所学校,自然也有一座泥巴做成的操场,这地方宽敞,适合钉牛掌。许伯请来钉牛掌的师傅,用很牢实的绳子将牛放倒在地,然后用一寸长的钉子将铁掌固定在牛蹄上。最让人担心的是有时钉牛掌的师傅把握不到火候,将铁钉钉进了牛的皮肉里,顿时血流如注,十指连心,牛不能动弹,只能眼泪花花地哀叫。孟子说:“吾不忍其觳觫”,这是我后来读书得知人们不愿屠牛的古训。每次给牛钉铁掌,那许伯的牛都恐惧战栗,好歹还是为了它便于行走,要是真的用刀杀戮它,其境更是惨不忍睹。

许伯的牛不但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拉车,而且遭到了我们的剥削。当时正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政府给牲口配发了一定的粗粮。许伯的牛“享受”了一小部分,多数“接济”了左邻右舍的人类。大家把牲口吃的胡豆积攒下来放到过年,炸成“胡豆花”,成为那个年代最上等的下酒菜。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牛帮了车,车帮了许伯,许伯帮了我们。

相关文章关键词

《牛车》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