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昭苏,看草原石人
据说,草原石人是伊犁草原上的三大奇观之一,另外两大奇观是草原土墩墓和岩画。十分幸运,来伊犁还不足两年,就让我一一近距离地见到了这三大奇观。
到昭苏去看草原石人,是在盛夏,跟随一个采风团前往的。在这之前,其实也并不是没有见过草原石人,只是没有想到一下子能见到这么多,隐藏在草丛中的石人,在刹那都有点恍惚。
我说之前看过草原石人,那是2009年5月在霍城县萨尔布拉克镇寻找岩画的时候。那次无意中听当地村干部说有一户人家在多年前挖地的时候,曾经挖出了一个完好的草原石人,石人的面貌还很清晰。后来我们果然在那家的羊圈里看到了那尊草原石人。
后来才知道,其实在霍城县应该还有很多石人的,我那次只见到了其中的冰山一角。遗憾的是,这还不是它的本真面貌。后来看书才知道,在伊犁,草原石人以昭苏、特克斯、霍城3县居多,保存得也最完好。当时就想,什么时候才能见到更多的,位于草原上的石人呢?
那天,我们采风团一行是在上午到达昭苏大草原的。不知是昨夜下过一场雨,还是露水并未完全退去,草原还显得有些湿润,尤其显得宁静和安详。而我们要看的就是草原石人之精品的小洪纳海石人。对这尊石人,有关志书上是这么描述的:在昭苏县城东南约5公里处的小洪纳海石人,身高2.3米,亭亭玉立,系用花岗岩雕刻而成,头部着冠梳辫,发辫多至十条,披于身后,垂直腰际。两手交叉于胸前,腰部以下镌刻着至今未识的古文字,很有汉代石刻的韵味,堪称草原石人中的精品。这本史志出版至今已近二十年,所以其中说到的那些至今无人能破译的古文字,据伊犁文史学者姜付炬先生写的文章说,日本学者吉田丰解读铭文的第二至第三行为:“持有王国二十一年”。第六行为:“木杆可汗之孙,像神一样的泥利可汗。”初步认定这个石人是泥利可汗的雕像,雕像所在地就是泥利可汗的陵墓。如若果真如此,那么小洪纳海石人的意义就非同一般了。正如姜付炬先生所说,这种价值不仅仅在于这尊罕见的石人自身,而在于这里是国内发现的唯一的西突厥汗王陵墓。
据相关史籍记载,显赫一时的突厥人曾经长期活动在伊犁河谷,而突厥人死后,按照他们的习俗要停尸帐前,宰马杀羊等牲畜祭祀,并择吉日殡葬并往往在墓前竖立死者石像。还有的死者生前作战时打死过多少敌人,就在墓前堆放多少块石头,以铭记其功绩。所以以此推测,撒落在伊犁草原上的一尊尊石人,应该是古代突厥人的遗物。
当我面对这众多的草原石人,已经兴奋得失去了思维。刚开始看到的几尊石人,似乎是后来新埋到草丛的,看起来并不苍老。兴奋之余也没多想,但后来经过赖洪波、姜付炬等专家的提醒才知道,这些都是后来因为某种原因人为地新添加的“石人”,很多人也叫它们为“河南石人”,要看真正的石人还得往草原深处走。
至此,我才清醒过来,开玩笑说:“这些石人以后也了不得,过个千百年,成了真正的石人,就够那时的考古学家忙活了。”再往草原深处走,见到了一尊又一尊石人。但因为前面的遭遇,再也不敢轻易相信那些都是真的石人了。当大名鼎鼎的小洪纳海石人就在我眼前的时候,都有些不敢相信。这就是几千年前的汗王?看见同行之人不停地和这尊石人合影,方才相信了。左摸摸,右瞅瞅,它已经没有当初那么威武,现在也不足2.3高了。据说这是因为它每年都以一定的速度在往泥土里下沉,同行的人有多年前看过小洪纳海石人的也证实之前确实比现在要高。当我从不同的角度不停地给草原石人拍照的时候,经过提醒,才记起这尊石人身上刻着的极其重要的无人能识的“天书”。凑近去看那些古怪的文字,仿佛回到了当初从内地初来新疆学维吾尔语时面对的一串串维吾尔语单词,有些好奇,却又无可奈何,不知其意思,也只能干着急。
在小洪纳海石人附近,有三尊并排着的石人,看上去像是一家人,两尊大石人中间站立着一尊小石人。这三尊石人也都能很清晰地看到其面貌。
千百年来,这些石人静静地立在草原。日升日落,云卷云舒,它们似乎在等待有缘人。一茬又一茬牧草,在它们身边繁茂或枯萎;一群又一群牛羊从身边经过,在反刍的时候回过头张望这些日日夜夜陪伴它们的草原上的伙伴;一代又一代牧羊人牵着牧羊犬,坐在石人边上,打个盹,牛羊就吃饱了,太阳就落山了,一年也就过去了。在一群群牛羊转场的时候,在一户户牧民迁徙的时候,草原上石人又苍老了一岁,只是它们永远看起来那么年轻。
从昭苏回来后,脑子里不停地闪动各式各样的草原石人,有些是真实的,有些是虚幻的。终于在2009年8月的最后一个夜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来怀念曾经的存在或不存在的石人:那右手高举着酒杯/左手紧握着战刀/头戴王冠的王子/在草原上站立了几千年/我说的是昭苏草原上的石人/沧海成了桑田/草原石人被埋在了地底/又裸露在外/被发现的时候,正在草原沉睡/在它周围,牧草和野花几度枯荣/它仿若未见,依旧高举着酒杯/是在庆祝有一场战争的胜利/还是在迎娶他国的公主/还有在他腰部以下刻着的古文字/在寂寞地等着破译者/或许,它是一封还未送出去的情书/一觉醒来,就被雕凿成了草原上的塑像……
毕亮,笔名毕梓桐,1985年生于安徽桐城,2004年到新疆,现居伊犁,种地、写诗。新疆作家协会会员。入选新疆新生代十佳作家榜。参加全国第十一届散文诗笔会。作品散见《中国作家》、《青年文学》、《作品》、《诗歌月刊》、《散文诗》,另有多篇书评发表于《文汇读书周报》、《藏书报》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