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武当
序言
巍巍武当山,延绵八百里,滔滔汉江水,蜿蜒三千里。是什么力量让同在地球神秘的北纬三十度线上的武当仙山,与古巴比伦空中花园、玛雅古建筑以及埃及金字塔等许多早已消失或遗迹仅存的文明奇观相生相伴,并执着地坚守至今呢?
游走在武当重重叠叠的神道上,鳞鳞有序的瓦阵,翼然翘展的飞檐,依峰就岩的宫观,在岁月的打磨下,斑驳淡然,弥漫着古朴肃穆的气息,一种灵性的风景,挟带着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
武当山集自然景观、宗教神韵、山居民俗、人文嬗变于一体,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个与之紧密相连的难解之谜。
图腾崇拜
起源于尧舜时期的古麇部落,在春秋时期已经发展成为统辖今天的郧县、郧西、均县、房县、保康和陕西白河一带千里疆域的麇国。据《中国大事年表》记载,当年武王伐纣时,这个部落还参与过讨伐商纣的战争,为周朝的兴起打过前阵,出过力。
遥想当年,此地水草肥美,茂林修竹,气候湿润,麋鹿成群,一派生机。史载“盖相传玄帝之先曾为净乐国王,净乐治麇,而均(均县)为麇地,故因以名宫焉”。麇国王子也就是净乐太子玄(真)武,立下宏图大志,按照紫元君的指点,十五岁辞别父母,决然来到古均州城南的太和神山修行。
据民间传说,太子孤身一人来到太和山苦苦修炼了好些年,风餐露宿,夏天酷热难当,冬天风雪寒冽,只有乌鸦和黑虎伴着他,真是又苦又寂寞。太子有些泄气,就想回家了。
这天,太子告别了乌鸦和黑虎,欲下山返回净乐国。
太子走到一个山坳里。忽然看见一个白发老婆婆,正在井边吃力地磨着一根铁杵。太子很奇怪,上前问老婆婆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告诉他是想磨个绣花针。
太子说,铁杵这么粗,花针那么小,磨到哪年哪月才能磨成针呢。
老婆婆笑着说,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
太子“哦”了一声,告别了老婆婆继续往下山走。走着走着,太子心里一亮,猛然醒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自己修炼不成,那是因为功夫还不到家。想到这里,太子折身回转,途中折一束梅花插于榔树上,并仰天发誓道:“吾若道成,花开果结”。真武潜心修炼,四十二年后,榔梅显灵异,果然开花结果;武当修成正果,得道飞升,最终成为道教的崇奉神--玄天真武大帝。
原来,磨针的老婆婆是上天紫元君下凡,特意以铁杵磨针来点化太子。
“玄武”之称,最早见于《楚辞·远游》。书中记载,“玄武”为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玄武”之名流传至宋代,为避宋真宗的讳(名玄休),玄武改为真武,玄武的名称很少有人提及了。
考古发现,早在数亿年前,武当山便从古海洋中升起,形成一座莲花状的山形,周围群峰自然地朝向海拔1612米的天柱峰,如同众星拱月,这种奇观被称为“七十二峰朝大顶”。按照道教五行学说“南方属火,北方属水”,武当山峰顶的形状,如同烈烈燃烧的火焰,水克火,天下即济。只有北方水神真武坐镇在这火形山上,才能达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和谐盛世,因此便有了《太和山志》记载“非真武不足当之”之说。这也许正是武当之名、太和之意的根本寓意。
玄(真)武由远古人类崇拜的动物神、星辰神演变为守护北方的将军,脱离动物神的形象而人格化,这是一个质的转变;然而,历史赋予玄武神的使命还远没有结束,在此后的数百年间,它从“水神将军”一跃成为“保德真君”,最终贵为“玄天大帝”;八百里武当将它奉为主神,历代帝王向它虔诚膜拜,武当山也因此成为了皇家道场。
传经布道
春秋末的一个秋日,太阳暖暖地洒在秦国的雄关要塞函谷关上,这里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因为路在山谷中,又深又险要,好像在函子里一样,故名函谷关。关令尹喜走上城头巡视,他观察最多的是远山、天空和风云。军士们因此传说他在望气,这个传说流传开了,他也知道自己会望气。有时候,看着天边各形各色的云气,他真的想过它们可能就是各种各样的答案。这几天他观天象,见有紫气自东方而来,知是圣人将至,便叮嘱属下如有形貌脱俗之人,不得听任其过关。他还派人洒扫道路,焚点香火,恭候圣人到来。
因此,当他看到老子骑着青牛慢悠悠地来到了函谷关,便大声地对军士们说:怪不得这几天看到东边有紫气过来,原来是圣人到了。于是亲自下到关口,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礼,再三叩拜,敬请老子留下。尹喜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勉为其难为我们写本书吧。”于是,老子在草观楼为尹喜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之。此后,尹喜决定托疾辞官,隐于函谷关内修行,潜心研读老子五千言,并将老子的教导整理成册,后人称之为《道德经》。
两千五百年前的一个冬日,正值壮年的尹喜越秦岭,过伏牛山,渡汉水,一路艰辛跋涉,最终来到一座巍峨的大山前,他被眼前云雾缭绕的大山挡住了去路,他再也迈不开脚步了,于是在休息片刻后,决然走进大山深处。这座大山就是武当山。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尹喜四处寻找遮风避雨的修行场所。在一块石壁下方,一个天然石洞豁然出现在眼前,他紧紧抓住葛藤,身体敏捷地游荡过去,尹喜在石洞里走来走去,仔细打量一番:不错,还真是别有洞天!稍稍收拾一下,晚上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日暮西山,尹喜躺在新铺的干草上,一股清新的草香味弥漫开来,这种香味他已经很久没有嗅到过。尹喜在草香的熏陶下,沉沉睡去。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披发跣足、金甲玉带、怒目仗剑者来到石洞前。
来人朗声问道:汝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尹喜拜见来者道:余自函谷关来,只在此山修行。
来者道:吾自幼上山修道,四十又二载,未遇同道者,汝是第一人。
尹喜方知来者是镇守仙山的真武水神,连忙跪拜。
真武大帝遥指石洞对面那座直插苍穹的山峰说:彼山乃一柱擎天,汝前往,必得正果。言罢,不见。
尹喜闻听,猛然惊醒,知是真武神点化,起身朝对面的那座直冲霄汉的山峰望去,朗朗月色下,一个气势宏伟的山峰影子伫立在眼前。来到山上这些日子,因为白天山上雾霭沉沉,无法看清,这一刻总算认清它了。尹喜遂给这座山峰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天柱峰。
尹喜悟出真武大帝梦中指点的道意,决定向天柱峰进发,到那个与天相接的高远至境处参悟道经。
雪,在这个冬日的清晨无声地飘落。茫茫雪原,银装素裹,群山披上了铠甲。尹喜拄着树杖,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天柱峰挪动脚步。没有人知道尹喜走了多久,历经多少千难万险,最后来到天柱峰的绝顶。但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尹喜走过的那条山路,被后人辟为朝拜的神道,虽然铺设了石阶,但是上万级的石阶也会令朝拜者不寒而栗。而当年尹喜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下,登上天柱峰绝顶,除了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做为后盾。
从初冬到早春,尹喜走了多少崎岖的山路,爬了多少悬崖峭壁,无从知晓。这一刻,他终于来到心中神往的天柱绝顶。
当尹喜登上绝顶之时,他无法想象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放眼望去,八百里武当山从大巴山脉一路逶迤而来,宛如一条巨蟒,而自己身处的天柱峰绝顶更似一只雄龟,这蛇龟缠绕一起,不正是《易经》里所说的“玄武”水神吗?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了如此的奇迹,深深震撼了尹喜。
尹喜深知道行浅薄,急忙走下绝顶,归栖于“武当三天门石壁之下”。一面刻苦修行,一面传道于天下。
今天在三天门石壁之下,依然保留着一个岩洞,当地人称之为“隐仙岩”,从这里仰望金顶几乎是咫尺之遥。当年的尹喜就这样驻留在仙宫门外,痴痴守候着那一份神圣。
《大岳太和山志》记载:相传老子曾到武当山访尹喜,在青羊桥两人相见,随后一同仙去,不知所踪。“隐仙岩”下的“牛槽涧”,是老子所骑青牛饮水之涧,“青羊涧”亦为老子青牛所变的青羊吃草饮水之涧。武当山老堂、老君洞、南岩太上观,皆是老子曾经到过或曾留宿的地方。
正是两千五百年前函谷关的相遇,尹喜、老子与武当山的结缘,促使《道德经》从这里流传开来,促成武当山成为中国道教圣地的历史机缘。
后人将老子尊为道教最高神“太上老君”,尹喜被奉为道教护法神“玉清上相”,《道德经》亦成为道士们课诵的经典。由此,千百年来,武当山作为道教福地、神仙居所而名扬天下。
风生水起
大唐贞观年间,均州刺史姚简,一身正气,公正廉洁,严明法纪,把均州治理得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百姓无不感念姚太守的恩德。
这年春天,天下遭遇大旱,飞蝗遍地。百姓背井离乡,苦不堪言。朝廷下令有司祈祷于名山大川,俱未感应。皇帝又命均州刺史姚简在武当山举行庄重肃穆的道教法事活动祈雨。这场祈雨法事活动,史书上没有留下详细的文字记录,但在民间却流传着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
姚简奉旨祈雨,听说武当山五龙岭上有个五龙池,池中住着五条龙,可以呼风唤雨,但性情暴躁,不易接近。姚简想用诚心去感动上苍,便自背干粮,戴着草帽,独自一人偷偷进山访问。翻过第一座大坡,他遇见一位白发老者说:前方道路艰险,泉水干涸,你会渴死在山上,还是回官衙享清福吧。姚简听完,头也不回,继续向第二座高山爬去。接连翻过三座大山,姚简这位骑马的书生,坐轿的老爷,艰难地挪动双腿,真有点吃不消了。这时,迎面又走来一位白发老者,问明原由后说:看你满头大汗,腿脚红肿,就不怕青面獠牙的妖怪吃了你?劝你还是回去吧。
姚简说:谢谢你的好心,我是为老百姓来的,妖魔鬼怪不敢靠近我。
姚简振作精神,向第四座大山走去。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他饥渴难耐,头晕眼花倒在树下昏死过去。
姚简醒来时,面前坐着一位白髯老翁,同情地对他说:天下大旱,旱的是老百姓,你们当官的照拿俸禄,何必这样劳顿呢?回去吧。
姚简强撑身体叹息道:老百姓活不成了,当官的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姚简勉强翻过第五座大山,身体虚脱,卧地不起。一个须发皆白的老翁从树林里出来,笑问:你是到五龙祠祈雨的吧,那五条龙脾气坏,凡有来祈雨的,必定先被龙吞掉才能下雨。
姚简说:听说过。怕死就不来了!
老头说:你这当官的,真的要为百姓去死?
姚简说:不能体恤民情,不敢为民去赴难,当官有何用?
姚简别了老翁,来到五龙岭,他一下愣住了,路途中遇见的五个老者,皆在此地打坐休息。他们微笑地说:姚大人,你的心肠太好了,回去吧,明天午时三刻一定下雨。姚简正要拜谢,五个老者倏忽不见了。第二天午时三刻,果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霖雨遍布天下,“草木禾稼俱备荣茂”,天下解除了旱情。
唐太宗闻听姚简求雨灵应,遂下令在姚简遇到五龙君的地方修建“五龙祠”。武当山首开皇帝敕建之先河。后来,姚简有厌官慕道之心,欲归隐武当,得太宗恩准,遂弃官入道,在武当山潜心修道。相传,姚简修持道德,“志幕虚玄,成真正道”,在武当山悟道成仙,被尊为“守土镇山之神”。宋代初期,武当山祈雨屡见成效,“却蝗救旱,灵显昭著”。姚简被进封为“忠智威烈王”,赦建庙祠于紫霄宫东天门,名“威烈观”。
自大唐以来,历代朝廷在遭遇大旱之年,都要派人到武当山五龙宫祈雨,而且非常灵验。所以历代皇帝都很重视武当山五龙宫,由唐而宋,由宋而元,一直到明朝,宋朝叫“五龙观”、“五龙灵验观”,元朝开始改名为“五龙宫”,到明朝叫“兴圣五龙宫”。经过几代王朝的相继修缮,到了宋元时期,五龙宫已经建成了较大规模的建筑群落,被列为武当山最早建筑的八宫之一。
公元2005年11月,“水都论坛”一条转帖引起了丹江口户外网友的特别关注,这条转帖题目叫《被遗弃的五龙宫》。帖子没有文字介绍,只有两张反映五龙宫衰落的照片。照片上宫倾墙摧,荒草连天,萧条冷落,昔日香火旺盛的宫观,只落得废墟一片。
一年后的九月,水都网友“猫大哥”徒步70华里,独自探访五龙宫,并在论坛发帖《猫大哥徒步70华里游览武当山五龙宫》。帖子对五龙宫的兴衰做了文字介绍,并贴上数十张现场照片,极具视觉冲击力。该贴浏览超过五千次,好评如潮,由此揭开了网友寻访五龙宫的序幕。
此后不久,寻访五龙宫的城里人渐渐多起来。那时候道路还没有修通,惟有一条羊肠小道可走,而且要翻越几座大山,但这一切并未有阻挡住这些户外行者的脚步。他们背负着沉沉的行囊,怀揣着一秉虔诚,行走在朝拜的古神道上。这条古道,人们已经走了上千年了。
前来寻访的网友熙熙攘攘,也促使了当地政府着手开发重建五龙宫的决心。
自去冬至今夏,素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武当山下的亚洲第一人工湖丹江口水库,为缓解下游兄弟县市的旱情数次开闸放水,直至库区水位降至死水线以下。曾经碧波荡漾的太极湖,干涸见底,河床长满蒿草,牛羊四野游荡,放眼望去,别有一番塞北草原的风貌。
当年姚简祈雨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正是一场期盼已久的大雨,奠定了五龙宫的基础,更让武当仙山名扬四海。
水,成就了武当仙山的美名,也应验了《道德经》里的那句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认为,最美好的品格如同水,滋养万物而不与其争。
不知今日的五龙宫祈雨是否还灵验,也不知道是否还会有人来这里祷告上苍祈求甘霖。
真人之谜
元末明初,一个自称“邋遢道人”张半仙的云游道人进入武当山,从此武当山因其而光芒四射。这个云游道士姓张名全一,字君宝,号三丰。因其不修边幅,又有个外号叫张邋遢。
张三丰相貌雄伟特异,不论寒暑都是一身道袍、一件蓑衣;他身怀绝技,会辟谷之术,有时几天才吃一餐,甚至几个月都不吃东西;读书过目不忘,行踪不定,出没无常。有关他的传说多见于民间野史,奇侠小说,后人对于他的武当功夫倍加推崇。这也要感谢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的妙笔生花了。
史上是否真有其人?他是否真的活了二百多岁?各种扑朔迷离的传说,将张三丰推上神仙的祭坛,也一次次将武当山推向历史的舞台。对于张三丰的行踪,只有《明史》严肃而肯定地记载了他曾去过的地方,那就是湖北西北部的武当山。
明洪武初年,张三丰来到武当山,在此结庵修炼。他根据蛇鹊相斗原理演创的武当拳,名震天下,后经历代宗师的不断演进发展,最终成为中华武术中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武当内家拳,流传甚广。张三丰因此而被奉为武当武术的祖师。
张三丰学贯儒、释、道三教,包括理学。张三丰认为,“道”为三教共同之源,道生天地万物,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妙,统无极,生太极,是万物的根本和主宰。张三丰以修人道为炼仙道的基础,强调无论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诚信,全于人道,离仙道也就自然不远了。他把道家的内炼思想同儒家的修正身心学说合在一起,说:“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张三丰游历武当山,并对人说:“此山异日必大兴。”几十年后,明成祖果然大修武当。当时五龙宫、南岩宫、紫霄宫都毁于战乱,于是张三丰和他的徒弟在此披荆斩棘、建草庐居住,后来却又四处云游,不知所踪。他在中国各名山大川云游传道,在民间影响极大,被奉为“真仙”。
明太祖朱元璋以及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久仰其大名,曾下诏遣使求访张三丰其人,但事与愿违,谁也没能访到有“长生久视之术,超凡入世之功”的张三丰,这位武当高人亦因神秘而让后人仰慕。为表达诚意,明成祖亲自下令建造了“遇真宫”,并谕敕张三丰祀像一组置于大殿正中,供人朝拜。至高无上的皇帝为武当山的一名道士建造宫观,并塑像祀奉,派官员洒扫,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遇真宫也因此成为武当道教浓重的一笔。
自大明王朝的太祖伊始,二百多年间,明朝皇室从未停止过寻找张三丰。后明英宗封其为“通微显化真人”,这是对武当道人的最高尊号,这位真人却总是飘忽不定,来去无影,用现代话讲叫做“玩失踪”。其实明朝当政者心知肚明,不过是假借寻找张三丰而宣扬皇权神授,真武大帝保佑大明江山万万年罢了。不过在一次次寻找过程中,也让武当山声名播四海,威名传四方。
巅峰之作
公元1411年,即大明永乐九年,明成祖朱棣颁诏下令“北建故宫,南修武当”。永乐十年,诏命驸马都尉沐昕与隆平侯张信、工部侍郎郭?督率民工丁夫三十万众,历时十四个春秋,完成武当山浩大的工程。
朱棣为何倾天下之财力,在远离京城的鄂西北大修武当,并崇封其为“大岳太和山”,使之地位超过五岳?而且在明朝两百多年间,大明皇室从未间断过对武当山的尊崇膜拜,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要揭开这个谜团,还得从明太祖朱元璋起家造反说起。
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朱元璋年轻起兵时,为躲避追兵烧毁了武当山供奉玄天真武的“草殿”。归途中玄天真武托梦质问,朱元璋许愿说:“将来天下太平了,我赔给你一座金殿。”关于朱元璋的生世与道教的关系,民间流传着朱元璋的祖父路听道士看坟地风水,预言真命天子出世的传说,这也许是地位低贱的朱元璋为了表明自己是真命天子,用道士看风水这个故事来演绎君权神授吧。
公元1361年前后,朱元璋发动大军西征九江,攻打势力非常强大的陈友谅。西征途中出现了乌鸦和龟蛇,为鼓舞士气,朱元璋巧妙地把这些自然现象解释为玄天真武上帝的“乌鸦神兵”、“龟蛇二将”在保佑他西征,使军队士气高涨,最终取得鄱阳湖之战的决胜。
朱元璋在取得江山后,一直派人千里迢迢赶往武当,寻访仙人张三丰,不得而终。这也许成了他终身的憾事,他在这方面一定对后世王孙有什么嘱托。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得天下以后,遭到诸多反对的声音。朱棣诛杀了齐泰、黄子澄等一万多人,甚至发生了灭方孝孺十族的惨剧。朱棣也知道单凭杀人是不能巩固政权的,必须要让天下百姓相信,他取得皇位是君权神授的必然结果。
于是在他入继大统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效仿其父,遣使前往武当山祭真武,不停地宣扬武当山的玄天上帝保佑他这样的神话,目的不外乎向天下表明新皇帝与真武神的特殊关系。敏感的武当道士得知这一消息,马上意识到复兴武当道教的机会来了,于是积极帮助朱棣制造新的神话。
永乐三年,武当榔梅结实,五龙宫高道李素希两次遣人上贡,朱棣赏赐甚厚。因为榔梅呈实是“瑞兆”,象征太平岁丰,所以朱棣在御制碑中就把这宣扬为真武大帝对他继位的赞赏。
朱棣把真武大帝树为“明朝家神”,将真武大帝宫观变成了皇室的“家庙”,实际上他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他的皇位合法化,这不仅关系着永乐一代的安稳,而且对他的嫡子嫡孙永掌大明江山有着重要意义。这也是武当山由道教宫观成为皇室道场的原因。
武当山的建筑是根据真武帝修仙神话来安排布点,其规模之宏大,技艺之精湛,工程之艰巨,实为举世罕见,其古建筑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从均州城内的净乐宫到天柱峰金顶,绵延70公里的神道旁,建成了九观、九宫、十二亭、三十六庵堂、三十九桥梁、七十二岩庙等雄伟壮观的建筑群,并修筑了四十多座石桥,100多里蹬道。在此后的两百多年间,明朝历代皇帝不断完善武当宫观建筑,明嘉靖年间重修武当后,武当山全山已有宫、观、庵、岩、庙、祠、亭等四百余处,总计2万多间。
武当山所有建筑都循着道家的“道法自然”法则建设。自然山水与道教故事的巧妙融合,构成了仙山琼阁的意境。每一建筑单元都采取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因此,看上去各宫观都巧妙融入了峰、峦、坡、崖、涧之间,其间距的疏密、规模的大小都布置得恰到好处,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时隐时现、若明若暗、玄妙超然、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这些或在山坳之间或在绝壁之上的宫殿,将自然山水与道教文化交相融合,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山水相依
在历经五百多载的风雨后,作为“皇室家庙”的武当山及其显赫的身份和地位已淡出了历史。在新纪元的曙光照耀下,八百里武当山又一次与京城结缘。
公元1958年早春,中央政治局在成都召开扩大会议,决定修建丹江口水库。新中国的最高领导人要在武当山下的汉江河里为干涸的北方借水。
北以汉水为“蛇”,南以天柱峰为“龟”的武当山,又一次被推到历史的风口浪尖。不过,这一次不是重修武当,而是要建一座巨型水库,将汉江这条巨蟒拦腰截断,让肆虐横行的江水造福人间。
初秋,十万民工云集武当山下的丹江口,在汉水右岸的凤凰山,开工的炮声惊醒了沉睡的河谷。
来自鄂豫两省十六个县市的十万民工自带铺盖,自备工具,自割茅草,自建窝棚,沿江上下,连绵不绝。在“先生产,后生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口号的鼓舞下,汉江于十五个月后成功截流。
汉水截住了,均州古城淹没了。武当山下的十万子民们开始了艰辛的大搬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外迁的移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故土老屋,他们迈出的步伐,既悲怆,又沉静。
移民走后不久,丹江口大坝蓄水,机组试运行。一夜之间,均州古城消逝在水天一色的江心中。古均州一去不复返,惟有武当山独立寒秋,望大江北去。
水是万物之源,武当山因水神而得名,因汉水而滋润。“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是道家修行的最高品德,也是武当屹立东方几千年而不衰的缘由。
朝觐武当,需有一颗虔诚的心。在这神秘的空灵里,我们却感受到了人间的奇绝,人文的厚重。作为一座道教名山,武当山今日香火依然,那历经沧桑的宫观,悠扬的道家音乐,丰富的神话传说,连同那些虔诚的香客,传递着武当深厚的文化底蕴。
登临武当,眺望北方,一江清水,穿黄河,走冀中,入京津。载着武当的神韵,带着汉水的灵韵,一路逶迤,一路星辰,一路传扬着水的魅力。
有山必有水,绿水绕青山,山水相依相伴,亘古以来,未曾改变。
(本文在全国网媒聚焦武当山征文大赛中被评为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