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阳光 月光 ―― 散文艺术笔记

阳光 月光 ―― 散文艺术笔记

2013-10-02 03:38 作者:杨文丰 阅读量:26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散文笔记

1

在树林中,树叶比果实丰富。

在散文中,应该花比树叶还丰富。

散文之花,往往是行文中体现出来的感觉、意念、色块、智慧等一类灵气之物。

2

散文,应该追求艺术性,而不是追求文学性。因为,艺术性天然的大于文学性。

所谓艺术散文,就是在行文时能够扩散和强化艺术感觉的散文。

高明的散文家,皆善于抓紧揿牢容易扩充艺术灵气之处,自由发挥。

川端康成的散文,多是艺术散文。川端散文,重视表现对美的发现和联想,哀伤和孤独感如水,渗透其间。

3

散文得有文势。文势并不仅仅是语调。

诚然,文势的状态,有赖于作家的学养、气韵和心境。

一般来说,文不可太平,然“太平”也是一种文调,也有一种文势。

4

欲写散文,必先学会思索。

散文之境界,全赖深刻的思考出之。

5

议论——启智启美的议论,使散文因深度而得以升华。

抒写成为了议论的基础,就不失空疏。议论为抒写的延续,可以获得高远的境界。

叙与议的完满,全在和谐之中。

6

散文家的风格,相当大程度根于选材。

语言,也是材料,_____一切材料的材料。

齐白石云:“用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其间就含选材。

7

散文家的成功,与其说在于文笔,毋宁说在于心灵。

8

散文的特点不是直,也不是曲,更不是聚,而是散。

散文,给人的感觉,应该含散味。

各种文体皆有其可读性,而“散味”,正是散文的可读性所在。

“散味”——我杜撰的一个新词—一完全可以让批评家写一本书。

钉满繁星的秋空像什么?像一篇散文。

9

“散味”,严谨中带着空灵。

“散味”,离不开游离的细节和光芒的思绪。

10

薄暮,秋风从北窗吹入我屋,客厅里的绿色挂历,轻而冷地晃动。

秋风满面的,我感觉到了秋天的惬意。

我谓妻说:“秋天了!秋天了!”

此情此景,也是叮当响的散文。

11

真正的艺术,都弥漫着一片月光般的神秘,神秘如佛。

散文亦然。

散文家应当把心永远交给读者,这很对,但仅此还远远不够,心,还应该拓宽与“神灵”对话的一种空间,乃至于向“神灵”迫近。

12

散文的可读性由何而来?根本的是要将作者置换成读者。

13

优秀的散文,给人的效应,除了共鸣,还有感应。

共鸣是一种共识情感的共振,而感应,乃一种对艺术灵光的反应。

感应,很有些像动物学上的“条件反射”。

秋日里,我读东山魁夷的散文,就不知是由于秋之节律的缘故,还是感应了其散文中的悟性之美,我的身心,竟然会产生痉挛式的迷醉和激动。

14

散文,为什么不能多写些潜意识呢?

读许多名家散文和非名家的优秀散文,我惊喜地发现,凡是灵气充盈、情绪生动之处,散文家的笔端,都沾染些潜意识。潜意识有这样的奇招:利反呆滞,教文生气,“下笔如有神”。

问题还是要善于抓住刹那间的感受,而且具象化之。

15

“始知真隐者,不必在山林。”(白居易句)

散文家感受世界的方式,最主要的是身虽在闹处,却可以静观与沉思。“万物一体,宇宙在我。”(王艮句)

见一飘叶而能知季候。——此乃静中感动呢。

16

黄永玉先生云:“基本功重要,感觉更重要。把感觉完美地铺开,就接近完成。”至哉斯言。

我的散文,还必须具备这两个特质:1.解析式的描述;2.感觉和理性的凸现。

1993.11.23于羊城

附言:

本文是旧时月色,曾发表于《美文》,并被选入国内多种散文论选本。近年来对散文理论探索的兴趣甚浓。将陆续贴些散文艺术笔记,与朋友们交流。

相关文章关键词

《阳光 月光 ―― 散文艺术笔记》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