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中的乡村短笛
因本系统要求,每人必须参加书香中国活动。首次登陆进驻后,大致熟悉了网页流程后,便闲庭漫步,走马观花。
书目很多,想看的没看到,不想看的不想打开。想想现在读书真的很方便,只要你有时间,有兴趣,大可以尽情又尽兴地看,鼠标轻轻一点,一个图书超市即在眼前,任尔选择,哪怕是那些生冷,深奥的,不敢问及的书,也一样可以找到。不像以前,看书到书店去买,左挑右选,明明挑了好多本,真正付钱时又舍不得,最后咬牙切齿地抉择,到底要舍谁取谁?痛苦挣扎一番,只好带走最爱,留下次爱和次次爱。。。如此这般,与很多书擦肩而过,有多少遗憾在心头哦!
这样想着走着,看到《都市牧歌》这本书时,起初以为是一本诗歌集,诗歌读起来既轻松又赋予人无限遐想,感觉不累。可是打开一览才知是小说,既然已经进屋小窥,就准备浏览一下。其实每一位作者写一本书,都是一次艰难的心路历程,且不说是呕心沥血,至少也是绞尽脑汁,受尽文字绞痛。而每一本书问世以后,默默地守候在角落里,又是多么希望有人来看她,读她,懂她!
打开这本书的目录,全书共有七章。
初读,觉得故事平淡,以叙事为主,没有耐心的人不一定能读下去。故事发生在四川绵阳,在鼓楼市中有一个经济特别富裕的南平乡,城中之乡,既有都市的轰烈,又有乡村的幽静,这大概是四川特有的地貌特征。
在这个繁华的鼓楼城中,作者骑在牛背上,悠扬地吹起一曲乡村短笛。
故事的主人翁是一个从雪域高原退伍的军人-----胡明军,分配到南平乡镇党政办工作,并以此从他的生活、工作、情感为主线,集中揭示了社会稳定、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反映了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推进过程中,困难和阻力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也可以战胜的。
慢慢细读细读下来,会被作品中浓郁的生活气息所感染,从平淡中感到生活的真实。没有过多修饰,不代表没有品位。小说通过鲜活的人物弘扬正气,如郑荣,胡明军,这是明线。可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象甘萍、金铃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女子,以自己的真善美感动着、净化着当今人们躁动不安的心。
郑荣,一个村里干部,在一次暴雨中救人英勇牺牲。英雄故去,他的妻子甘萍固守着清贫,在宿舍楼梯口摆小摊,替人熨烫衣物为生。作为遗孀,没有去找政府要求解决实际困难,两次拒绝了胡明军为她找的体面又轻松的工作,默默关爱着郑荣从山村带回来的孤儿,从背面继续支撑着丈夫高大的英雄形象。她的高贵从骨子里散发,正视着尘世的喧嚣,冷对物质横流的诱惑,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如风中的玉兰花,干净,坚强。以致于胡明军初次见甘萍时,让这个从部队转业回来的七尺男儿“站在她面前,感觉自己好象比她要矮一大截”。
本书的作者---胡正荣,也是一位乡镇干部,所以我们看到了作者对诸多乡镇干部形象描写得心应手,对乡镇各部门的职责与关系梳理得很清楚明了。在书中诸多人物的活动下,我看到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大环境,看到正义与邪恶、美丽与丑陋、现实与期望的无尽撕扯与缠斗。
胡明军,一个鲜明的正面人物,有着军人的正义,果敢,还有文人的细腻与文采。他在正直的乡党委邓书记的赏识下,没有名份没有官位地找着任何一个机会,为张金村的一方父老乡亲无私地干着,从别人私利中为民谋夺公利,从邪恶与丑陋中争夺着主张正义与人性之美,而最终是正义屡经挫折而坚韧胜出。这就是"邪不压正"吧!
在全国各地大张旗鼓地搞经济,搞开发的时候,南平乡也不例外。这样,大批的农田遭殃受害,我不知道这种方式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弊?那么多高楼起来,那么多农田消失!就像书里一个乡镇干部王月琴所说:“好好的一大片良田没有了,成了兔奔蛇游的场所,没有了生气的荒地。。。不按规律办事,凭个人的好恶,到底是领导的政绩重要,还是老百姓的生活重要?”我想几十年过后,我们的子孙要用炮弹炸这些钢筋混凝土的房子!不然他们吃什么?房子能当饭吃吗?
非常佩服作者,一个普通的乡镇干部,利用业余时间,用一支笔潜心描绘出一个大世界。这一点,值得人称赞和学习。虽然我们天天与文字打交道,却一直在风景之外欣赏,从来没想过把自己变成一个打造美丽风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