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看电影的记忆
自己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物质的匮乏,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自然没有太多的可以玩的东西。但是,却不乏乐趣,看电影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随着时光的流逝,有些回忆,如东逝的江水,渐渐远了,如升起的炊烟,渐渐淡了。但是,关于看电影的记忆却愈来愈明显,在我脑海挥之不去。于是,写下一些文字,以祭奠我的已逝的童年和渐行渐远的青春。
----------------------题记
印象最深的是看露天电影。那时,我还在四川老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家境殷实一些的人家每每有红白喜事的时候,就请人放一场电影,一来好趁机显示自己家的“排场”,二来好请乡亲们热闹一下。就象旧社会有钱人家请堂会一样。在那个没有录音机,没有电视,没有电脑的年代,有免费的电影看,乡亲们自然高兴。提前一两天,就相互传达着这个好消息,“张三,你听说了吗?王家院子明晚要放电影。”“早听说了,那是王老大为庆贺他老母亲的八十大寿包的。”“不知道电影叫什么名字呢?”“明外晚去瞧瞧”......于是,这消息象长了翅膀似的,不到傍晚便传得沸沸扬扬。老人们高兴,心里盼望着自己也有这么风光的一天。那些朴实的伯伯,婶娘们都在庄稼地里边干活边想象着明晚的电影。那些大姑娘们也边洗衣服边想着自己的心事“明晚又可以见着他了哦”,那娇羞的模样陶醉着十里八乡那帮如山一般稳健的后生们。记得那时,放的不外乎就是《地道站》啊,《铁道游击队》啊,之类的战争片子,偶尔也放《嫁不出去的姑娘》和《再向虎山行》等其他片子。无论是哪部电影,我们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急切,终于熬到放电影的那个晚上了,乡亲们早早的吃了饭,好提前去找个好位置(有时路太远了,自己带凳子是很不方便的),运气好的话,能找个前排的位置坐着看,但那通常是大人们的“专利”,我们这帮小屁孩就只有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中钻来钻去,就象一尾鱼儿,回到了大海的怀抱。由于我们个子太小,常常只能看到大人们的头,黑压压的。好不容易从两个头之间的空隙中看去,也看不到完全。但是,我们有“绝招”,正面坐不下了,我们就到荧幕的后面去看。于是,字幕是反着的,人也是反着的。但生动的故事是正面的,明明是英雄用右手握枪,射击,我们以为他是个左撇子的神枪手。我痛恨的那个狗腿子。向东逃窜,我们以为他逃向了西边。但是,无论我坐在哪里,无论我从哪个角度看,都不会把好人和坏人看反,把英雄和汉奸看反。做小生意的也来了,冬天有卖炒糖栗子的,夏天有卖冰棍的。五香瓜子是每次都会有的,很便宜,一毛钱就是一大捧。我那时,常常攥着五分钱去买,那阿姨也不嫌生意小,随手就抓给我,让我解谗。等到散场时,就乱轰轰的,母亲们都在找自己的孩子,还有的在找自己的同伴。于是,“老大------”“红儿------”,呼儿唤女的声音不绝于耳。等我们好不容易挤出来时,已经是更深夜静了。有时还要大人背,还没到家,就已经趴在母亲的背上睡着了,梦里还在看电影。
后来,我上初中了,那时,已经很少有人家去看露天电影了,而是花两块钱,买一张票,到街上的电影院去看。这是一个多功能大厅,镇上有什么重要活动都在这里举行,什么文艺晚会啊,领导们开会啊,都在这里。里面有一个比较高的台,还有固定的长凳子,可以同时容纳四五百人观看,墙上设有许多音响,那声音听起来很洪亮的。但是,我们当时一般是没有机会进去看的,因为繁重的课业压力和经济条件,除非学校统一组织,但是那样的机会一年只有一次。年少轻狂的我们常常在逢集的日子里,偷偷避开老师的目光,溜到电影院去。那时,是不用买票也错过买票的时间了。于是,我们就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朝门缝里瞄。当然,我们有时候也爬到窗台上去瞄,可以看得更清晰一些,但是两只手要牢牢抓住钢条,脸必须紧贴着窗户,脚尖也得踮起。只是这样的机会也不是人人都有的,我们为了公平起见,就开始想办法,有时是抓阄,有时是“石头,剪子,布”,赢家才有权利看。但是看不到一会儿,浑身都疲乏了。就跳下来搓搓手,揉揉腿,又继续看。瞄到的大多是不连贯的画面,听到的是不很真切的人物对白,还有“霍,霍”的武打的声音。于是,就结合电影院外面贴的海报的内容简介,展开自己丰富的联想。有时,也能猜个大概,但归纳起来的结局就是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好人有好报。这是国产电影的特色,也是我们的惯性思维,更是人们的良好愿望。这些日子,我学会了编故事,也使自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那时从没有看过一场完整的电影,因为,我们去时,电影已经接近尾声,才看几分钟,有同学猛然提醒“快上课了。”,忙匆匆离去。但是,就是那些没有头也没有尾的电影,我们当时却看的津津有味,往小里说,它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往大里说,它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驿站。它是我们那些青涩岁月里美好的回忆。
再后来,好象录音机普及了,从单卡的到双卡的;电视不稀奇了了,从黑白的到彩色的;电脑也流行开了,从台式的到笔记本的。电影呢?好象无人问津了,成了一个历史的代名词。就在今年夏天,我几乎都要忘记它的时候,又看了一场“露天电影”,让我重温了儿时的旧梦。电影是县上电影队放的,搞“文化下乡”的活动,是数字电影,图象清晰,画面真切,声音洪亮。记得那是放的潘长江主演的《举起手来》。那晚,月色如水,四周的青山联袂为小镇圈出一方净土,天上的星星摇摇欲坠,汉江依然静静的流向远方。江们面上倒影着不远处人家的灯火,有一种迷离的美。那萤火虫也出来了,一闪一闪,忽明忽暗,在盛夏的夜风中飘飘忽忽。小镇的广场上呢?早就有许多围观的人,都在家门口看着免费的电影。他们舒舒服服的坐在凉椅上,或边磕着瓜子,或边吸着香烟,或边低声谈笑,看着电影。潘长江那滑稽的表演让人们传来阵阵爽朗的笑声。尤其是那些孩子们,更是顽皮可爱,在银幕面前晃来晃去。这夜,这广场,这电影,这些人们----------,我不由的回想起自己的童年。
现在,正值隆冬时节,夜色阑珊,寒气逼人。端坐在电脑前,写下一些关于看电影的文字,心中好象有一股暖流,忽然感到不再寒冷,而是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暖。因为,我们的生活水平,就象看芝麻开花那样,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