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别有意境在桃源

别有意境在桃源

2013-10-27 07:37 作者:安宜生 阅读量:29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听说安庆北郊有“桃源”,不甚了解,前几天随一行十几人前往。

蒙蒙细雨中,山道弯弯,峰回路转,登山直至。百余米海拔的半山腰,几栋红瓦橘墙的建筑跃入眼帘,始知到了此次郊游目的地:桃源寺。

在有“三十六庵,七十二观”之称的大龙山深处,“桃源寺”坐落于其山脉南麓支脉的桃源村境内。东邻般若洞和莲花庵,北靠仙姑楼,南临洪冲水库,西望鲁冲水库和龙王庙。

据史记载,桃源禅寺(又名桃源庵),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08年)。时有天竺僧人云游至此,见此福地,依山傍水,远离尘嚣,遂立愿建庙,立名桃源禅寺。是时寺内有殿堂二处,厢房数间,粮田二十余亩,山林十余亩,古井、九曲桥、溪水、荷花塘、八角亭、花卉一应俱全。

相传,请乾隆年间,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游至大龙山,果见此地恍若仙境!遂即兴执笔亲题“别有天地世外桃源”八个大字。时寺内住持即请雕刻师刻碑,立于山门醒目之处。只可惜,上世纪中叶那场浩劫,将寺内所有碑刻连同建筑全都销毁殆尽。而有关乾隆皇帝于寺内小歇时,与小沙弥那句经典笑语“老龙晴天炸大雷”的故事,也未能写入记载,只能作为方圆几十里坊间乐道的笑话。

上世纪末年,桃源村一些善男信女自发募化百万元,开山铺路、建桥、架电,在原基上恢复兴建了新的桃源禅寺。时任寺内主持释昌恒法师布道,逐步还原桃源寺内的佛龛莲座,以及修缮通达山下的“礼佛大道”。但“礼佛大道”上载有关洪武大帝当年流落于大龙山之传说,与寺内现住持释传昌(浙江杭州佛学院99届毕业)所叙的,倒是大相径庭,就连寺内那口刻有“桃源寺”的古铜钟以及一座重达两吨的石龟,年轻的住持也对其现是否仍在市博物馆收藏不甚了解,许是该寺还仍未达到一定规模之因素,有关方面舍不得物归原主吧。

尽管“桃源寺”的规模和香火远不及其西邻的“龙王庙”,我想那只不过是“龙王庙”的传说更令人津津乐道,或许是“桃源寺”的历代主持,都秉承“宁静禅心,一切随缘;质朴无瑕,回归本真”的宗旨,不刻意借“龙”身“龙”意来弘扬佛门。毕竟,佛门之人,并非在意庙堂之宏伟与简陋,他们只是祈求“佛在心中坐”、“佛普渡众生”,或许,这寺庙的历代住持皆认为:“空山幽谷皆禅意,别有意境在桃源”吧。

经常看“凤凰卫视”的“智慧东方”栏目,肤浅了解佛教文化对东方古国的强大影响力和渗透力。但就桃源寺释传昌主持给我们讲解有关桃源寺来历之说为先“道”后“僧”,则让我们知晓“道”与“佛”修行目的是统一的,只不过其修行的方法不同而已。因而对像这般三十多岁的年青人就皈依佛祖,也就不觉得稀奇了。

我想,身居浮华闹市的红男绿女们,于紧张的生活后闲暇之余,也来这深山里“桃源寺”朝拜一回佛祖,静静地聆听“大雄宝殿”那绕梁还柱的诵经和佛乐,也许会让自己能暂时抛开世俗的尘杂,让心灵得到一次洗礼。看,这一群郊游进香的红尘中人,吃起寺里的斋饭,也是那么的虔诚、安静,是否也从这餐斋饭中,真正体会到“粒粒皆辛苦”是真谛呢?

“桃源寺”,这座数百年来,默默承受着时代给予荣光与创伤的寺庙,它多少给了我们一点启示:山是名山,寺为僧建。僧,亦为人也。人,若无信仰,若何?

相关文章关键词

《别有意境在桃源》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