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松――自然笔记
——自然笔记
1
你是一棵松,屹立在香港狮子山巅已逾百年。
这狮子山高495米,由1.4亿年前火山爆发的火山岩构成。“睡狮”伏于山顶,头伸向九龙西,尽管经过无数风雨侵蚀,而狮身仍清晰完整,威风犹存。
作为松,你自萌生于狮子山的那天起,就矢志不移扎根在这里。
八千里风暴吹不倒,
九千个雷霆也难轰!
——《沙家浜》:《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艰苦的环境磨砺着你。亚热带的香港,尽管大半年气候温和,却也有冷锋过境,也吹北风,还有霜冻。春季天潮潮地湿湿,夏秋则赤日炎炎似火烧,雷暴骤雨时至。七八九月是台风季。热带气旋裹挟而至的大雨总持续数日。最忌的还是山泥倾泻,偶下的冰雹,更有水龙卷。而大多数松树都忌植根盐渍土,忌近海生长,忌横生风波。
尽管百年来这块土地历经禁锢、屈辱、磨难和沧桑,你对扎根之地仍然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你鄙视杨柳随地而生。你想自己既然是一棵松,就无法不坚守在这里。这是特殊的土地!何谓坚守?坚守,就是永远雄起在这里,就是将根深深地扎在这里,以复杂的情感深爱这块土地!
在这座山上,你进取,以枝叶、茎干和根部的成长一寸寸地进取。墨绿的针叶发表着斗志,捍卫着生命的品格和尊严。初生叶总是单生,螺旋状排列,呈线状披针形,叶缘如齿。每一束针叶的基部均有叶鞘,早期脱落或宿存。初生叶经过两三年风雨磨砺才能长成针叶——尖细如针,以两针、三针乃至五针集束,形如团队,劲挺于短枝之巅。
苦难真是一柄双刃剑,在锻造着你。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你一直坚持历练,尽管你已可承受零下60摄氏度至50摄氏度的酷寒和炎热。
2
你和祖国内陆的松树是骨肉兄弟,有同一的祖先,一样的松籽味美,一样的雌雄同株。雌球花着生于新枝顶端,雄球花集聚于新枝下部,入春夏便悄然开放。秋后松塔成熟,种鳞一如蝴蝶张开翅膀,你总寄希望自由的鸟儿能将松籽衔向阳光的北方——祖国的内陆。
你以生长提升了自己的审美价值。在祖国内地,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民间庭院,都有你的同胞兄弟。在辽阔的国土上,自古以来就山以松壮势松与山齐名。黄山松、华山松和长白美人松,都是你引为自豪和骄傲的兄弟。你的美融入了风格独标的国画山水:或独立,或成林,或屹立于危岩,或扎根在沃野。夜来静听涧流花落,日间动观长河落日,纵览宇宙,俯仰八荒。山水的你与艺术的你相得益彰。因了国画艺术,你的高大、挺拔、矫健、郁茂、苍劲、奇倔和磊落,一应得到了艺术的升华。可爱的祖国因为有了你而愈显静怡、幽远、深邃、博大、辽阔、雄奇、丰富、伟大和尊严……
你希望自己不止息地长大。松族之中,本不乏栋梁之材。北国的“木材之王”红松和北美高近百米的西黄松、美国加州的速生辐射松等,都是伟丈夫。
你经历了这块土地上的抗争和磨难,而你亦有脆弱的时候。自萌生之日起,你就命中注定得与这块土地共荣辱……在这不胜寒的高处,无论夏秋,总有凉意沁入你的身心,尤其在月夜,那凄清、寂寞和幽恨,亦如月色挥之不去……然而,你却从未感到孤独!
3
你以自己的舒展和高大拥抱、扩展了自己的时间、空间和胸怀。
你是乔木,四季常绿,还团结着这山上高高矮矮、深深浅浅的绿。
沧海横流。你的年轮也记录了粲然微笑……你见证了港人创造的一天天升高的辉煌。这片土地回归之后,在亚洲金融危机、在SARS猖獗、在汶川地震赈灾,以及在眼下这场抵御金融危机的风云里,你以绿色温暖大地,慨然付出,卓然挺立……
在我们中国,竹不是象征了操守气节、梅不是象征高洁典雅吗?而你,则象征了刚毅、不屈、傲然和坚强。
你并不以为京剧名曲《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只是赞颂泰山顶上的那青松。在这狮子山上,你的身上不也同样刻满了华夏民族百年来的苦难吗?因而,谁又否认得了这颂词不也是献给你的、是鼓励你的呢?
你骄傲,你长出了一种民族精神!
4
峥嵘岁月是一曲沉郁的歌。你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了,总有常听常新的粤语歌曲自山下传入松林。
人生中有欢喜,难免亦常有泪。
我们大家,在狮子山下相遇上,
总算是欢笑多于唏嘘。
人生不免崎岖,难以绝无挂虑,
既是同舟,在狮子山下,
且共济,抛弃区分求共对,
放开彼此心中矛盾,
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世相随,无畏更无惧,
同处海角天地,携手踏平崎岖,
我们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你知道这是香港系列电视剧《狮子山下》的主题歌。这首沉郁有力、奋发向上的“香港之歌”,升华了电视剧描写的香港“草根”阶层挣扎苦斗、逆境自强的励志故事。这部长达二百集的电视剧从1973年一直播至1994年,这首歌亦连续播放了21年,至今依然在港岛传唱,尤其在家国有难,抑或这片土地遭受困厄之时。
你开始隐约感到自己与这首歌必然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你知道这首歌传达了港人引为骄傲的精神——“狮子山精神”,即李嘉诚、曾荫权、刘德华们这些草根阶层是如何热爱这片土地,如何“踏平崎岖”、顽强向上,如何团结拼搏而最终走向成功的精神!
你知道一代代港人不但以自己的奋斗阐释“狮子山精神”,而且不断地为“狮子山精神”注入新的内涵。
我们顿时变得不朽,
化入了松树的行列。
——帕斯捷尔纳克:《松树》
你还知道“狮子山精神”也蕴含了港人百年来的压抑和屈辱之痛。你的斑驳的松皮无法不让人读出你抗过多少逆,受过多少痛。承灾受难和经磨历劫,使你的皮肤成了“鳞片”,重叠成刀劈斧砍的累累“伤痕”。你明白只要读一读油画家是如何画松皮的,就更能让人体味“伤痛”的况味。“想起友人为我画松的情景——油画右侧正长两株苍松。他画松杆,先用粗大的油画笔,将浓重粘稠的黑赭灰黄油彩一下一下重重地、狠狠地叠压上去,一层又一层,架上的画布一阵又一阵地皮颤肉动。继而,见他又以油画刀朝松杆左旋右进,连刻带划。这时,画布上的松树仿佛随即发出一声高一声低的呻吟。”(杨文丰:《国树》)
响晴天里,谁也不敢以手抚摸你的躯干,更害怕拥抱你。而一旦雨霁,人们却能以手抚摸你湿润的皮,能摸出你皮肤上的片片细碎如湿泥,而其间究竟融入了你多少坚毅、期盼和伤痛的泪啊……
然而,你深知为了这土地,承受再多的痛、恨和泪都是值得的。——因为,这狮子山已是你的圣地,并非只是让你永生的地方!
你也说不清自己究竟从这“狮子山精神”中吸取了多少营养、力量!——你的一枝一叶里何时不在涌动着这力量呢?这“狮子山精神”与你的品格不但相辅相成,一脉相承,更是水乳交融。——这时,你突然明白,其实你自己也可以是“狮子山精神”的化身!
今天的你愈发高大挺拔起来,蚂蚁从你的根部爬行到树梢成了一次曲折的长征。你在扬眉吐气,生机勃发,郁郁苍苍。在这神圣的国土上,在这伟大的狮子山上,你铁骨铮铮,傲然挺立,枝叶摩云!植物学家说,百年树龄的松树,正值旺盛的生长期……
(原载《科学画报》2009年第7期,《南方日报》2009、6、27“海风”文学副刊)
附言:
拙文试图以松写政治,并力图也包含其他的东西。
总觉得草木其实也是有精神的,作为自然笔记,得写出自然的谕示和启示。
2012.2.24珠海校区
关于香港狮子山(摘自网上信息):
香港狮子山位于香港九龙塘及新界沙田的大围之间,狮子山,同样端坐于香港人的精神高地,端坐于一条共同血脉的巍峨原点。
狮子山在,精神就在,香港就在。狮子山为艰苦打拼的香港精神代言。
1973年香港电视台开始播放一部单元剧《狮子山下》,一直轰动全港。至1994年,播出跨度达21年,讲述着香港普通市民逆境自强的励志故事。而作为一部长达200余年的香港发展史,狮子山同样见证了香港由一个小渔村到今日国际化大都市的艰辛历程。“同处海角天涯,携手踏平崎岖”,由黄沾作词,罗文演唱,红透香江经典歌曲《狮子山下》,说出的便是香港的秘密。
2002年,香港经济萧条期间,时任财政司司长的梁锦松在宣读他的首份预算案后,朗诵起《狮子山下》歌词;而后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槠基向香港市民深情吟诵起这份歌词,号召香港人民发扬狮子山的精神,使狮子山终成为香港精神的象征。
狮子山早在1.4亿年前已形成,现在狮子山的位置,从前是一片大熔岩,岩浆由西贡及九龙喷出,后来火山停止爆发,大熔岩在海底慢慢冷却成了花岗岩,地壳的变动令花岗岩突出地面,成了新土地。狮子山上那头俯伏山顶的“狮子”,是由大自然操刀,经过不断的风雨侵蚀,直至最近的数百万年才形成的。香港大部分山都由火山岩形成,狮子山则是花岗岩。花岗岩不及火山岩能抵受风化侵蚀,但狮子山却十分特别,经过千百年仍可清晰见到“狮子”的头、身及尾。“狮子”的外形至今仍清晰可见,“狮子”头面向九龙西边,狮身连尾巴完整地伏在山上,相信再过一个世纪这头“狮子”仍会一直坐镇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