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形如印,翠压秦淮
今天一早去登方山,方山就在家门前,我搬来之前,它已静静在这里呆了上亿年。
它没有山尖,不论你从什么位置看,它都是方的,因此叫方山。国民党军统一号戴笠的飞机在这里失事的,它曾叫过戴山。实际上它因方方正正,像一个巨大的印章,在古代一直被称为天印山。
我以为我很早,实际上山上已有不少的人,有的是来锻炼的,更多的是来敬香的。定林寺修缮一新,巍峨于山腰,金碧辉煌。
方山和宗教渊深缘广,千百年来为佛道两教竞相开发。开教祖师葛玄首创洞玄观于山南,在此隐修。宋代杨修有《洞玄观》诗:“葛玄功行满三千,白日骖鸾上碧天。留得旧时坛宇在,后人方信有神仙。”梁朝时,禅宗始祖达摩来中国坐禅的第一道场,始建定林寺于钟山,后移至方山,香火为极盛,故而佛教界有“南定林,北少林”之称。定林寺几次毁于战火,如今在它的遗址上重建,占地约2000平方米。
定林寺的东边是一座斜塔,始建于南宋时期,于元朝重修,是一座七级八面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晨光里石塔苍凉而凋零,塔刹和腰檐早已不知何处去了,那些原本用来支撑飞檐的骨架孤零零的突兀在砖砌的塔身上。铭牌上的数据表明,塔身向北倾斜已达7度30分,塔顶也偏离塔基中心1.6米,而且塔是建立在流沙与乱石上,却能千年不倒。意大利比萨斜塔倾斜度为4度,苏州虎丘塔的倾斜度为3.5度,而定林寺塔纠正过后仍有5.3度的倾斜度,堪称是世界第一斜塔,真算是一处奇迹了。
方山由于地扼交通要道,多次卷入战火。汉末,孙策定江东,在南京的秣陵城打了第一场硬仗,他的主要对手南京土著军阀笮融,笮融被孙策追到方山,落马身亡,留下笮融倒马涧的地名。刘宋时,杀了老子宋文帝的刘劭为了抵抗弟弟刘骏(后来的孝武帝)的进攻,曾下令决破方山埭,阻止东军进入建康。梁末,北齐军也曾绕道方山,从南面进击建康。方山还有一处岳王台遗址,岳飞从建康南撤广德打游击时确实路过方山。太平天国兵败,忠王李秀成在逃至方山,最后被人出卖遭捕,英勇就义。
方山留下最多的军事遗址还当属抗日战争初期的国军地下工事。这些工事出入口在山腰的尽头,居高临下,背靠绝壁,易守难攻。在1937年12月的南京保卫战期间,驻方山的是五十一师三O二团,和日军作了最顽强的抵抗,最后因主城已失,他们被迫向南突围,死伤惨重。方山,每一寸土地都浸染了抗日将士的鲜血。
明清著名的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天印樵歌”就是指方山之景,明代史谨《天印樵歌》云:“夹路青山拥翠螺,每闻樵唱隔烟萝。暗惊鹤梦穿云杪,细答松声出涧阿。几度半酣扶杖听,有时一曲傍林过。晚来弛担长松下,复和岩前扣角歌。”对这一“天印樵歌”作了具体形象的描绘。现在,虽已听不到樵歌,晨光中却隐隐传来咚咚的方山大鼓。相传,太平军进驻方山时,当地农民根据秋收后麻雀在稻场上欢蹦啄食的情态,编出一种边舞边奏的舞蹈,因而又名“麻雀蹦”。麻雀蹦的主要道具是牛皮大鼓,而大锣大鼓既是舞蹈道具又是伴奏乐器,此舞的基本动作和鼓点有“七五三”、展翅、啄稻、亮翅、抱窝等五种。舞蹈时,双膝始终贴鼓成半蹲,学麻雀蹦跳状,膝部屈伸,带动身体上下起伏,围鼓作上下左右前后大幅度蹦跳。如今的方山大鼓,有12面大鼓、12面锣同时上阵,鼓点明快朴实,动作舒展刚健,欢蹦雀跃、场面宏大、气势壮观、感染力极强,“天印樵歌”难以复现,但方山大鼓已是一道奇特的景观。
站在新建的观景台上极目远眺,东边赤山隐在云雾之中,如海中仙岛。赤山位于土桥境内,它也没有山尖,它的底面积正好和方山山头相等,而西北边的东山只是一个小山尖,它的底面积正好和赤山的山头面积相等,传说秦始皇为了断金陵王气,一鞭子抽断了南京成南的高山,飞作三截,底为方山,腰为赤山,头为东山。如今的东山脚下,高楼林立,鳞次栉比,新开通的高架地铁如巨龙呼啸,西边彩虹卧波秦淮,南边古秣陵莽莽苍苍,涣发出无限生机。
“山形如印阁晴空,翠压秦淮秀所钟。”从三千年前泰伯奔吴、两千年前秦始皇镇金陵王气,到六朝繁华旧事,方山凝聚了半部金陵文化史。山中一百多处遗迹和民俗传说,与山脚蜿蜒流淌的九曲秦淮一起,组成了集山、水、林、寺为一体的迷人风光带。不久的将来,方山风景区将打造成为集六朝文化为底蕴、火山地质为载体、定林古刹为依托的休闲旅游福地和参禅礼佛、修心养身、风景宜人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