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屏印象
以前上学学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感觉桃花源非常美,没事的时候自己常想,如果有一天,也能到这么个地方住上一段时间,也就不枉此生了。
之后了解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安徽黟县为原型创作的,黟县在历史上就有“桃花源里美人家”的美誉。黄山脚下的黟县以其境内保存有众多的古村落、古牌楼、古祠堂、古塔、古桥而被誉为我国地面现存古建筑、古文物最多的县,是著名的文物之乡,在这些具有高品味和徽文化遗存价值的古建筑中,有一个村子叫南屏村,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南屏村,在黟县城西四公里处,这个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最早始于元代末年,这里古时属于黟县五都管辖,又称为五都叶村,后因村西南北倚南屏山,所以更名为南屏村至今。
我们坐了十几个小时火车,又坐了几个小时汽车才到了这个印象中并不熟悉的地方,睡眼朦胧的我们直到看到路边一块牌子上写着“中国影视村”,这才发现已经到了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车窗外是一片绿油油的田地,一块一块的分布均匀,南方和北方的最大差别估计就是水了,这边的水很多,路边小池塘,稻田随处可见,对于我们这些没有来过南方的人来说,这里真是世外桃源,人间天堂。
前面看到一个村子,司机告诉我们南屏到了,在村口下车就看到几个穿着朴素的当地人笑脸相迎,这都是这儿的旅店老板,他们接到老师电话来接我们的。
曾有人说:“想了解古代帝王生活就去京城,想了解中国明清百姓民风就来皖南古村落。”于是,我们这次选择这条路线出来写生,因为另一条是到黄河附近,相比较还是觉得这条路线更好一点,还有就是很多好友都选择这条路线。
我们来的人太多,那个老板家里住不下,所以有一部分人住到了另一家旅馆,那个家里有小洋楼,非常漂亮,我们每天必去的地方,因为小洋楼上面能看到整个南屏村,而且四个方向都可以看到,小洋楼里面的构造大多都是木制的,家里非常凉快,客厅有一个电视,我们晚上回来有时就看会儿电视,这里的墙都非常的高,据说是以前村里男人们外出经商,妇女们独自在家,为了防盗所以把墙都筑的很高,而且在房子两侧的山墙,都砌成阶梯状的封火墙,为了失火时不会波及邻居,封火墙看起来非常像马头,所以当地人叫“马头墙,”高低错落的马头墙,好似万马奔腾,很是壮观。
南屏村以前聚居着叶、程、李诸姓家庭上千号人口,直到现在村里还保存着8幢代表着宗教势力的古祠堂,祠堂都分为族祠、家祠和支祠,所以南屏被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宗祠的规模很大,家祠比较小巧玲珑,组成了一个全国罕见的古祠堂建筑群,本地人在说起这些时,很自豪,这是他们值得骄傲的地方。
村子里有36眼井,72条巷道,300多幢民宅,可见当年繁华鼎盛,刚来这个地方大家经常迷路,村子里72条巷道,纵横交错,密密麻麻的,而且很多建筑都大同小异,所以,一般人很难分辨。当地人说如果迷路了,顺着“泰山石敢当”走,那样就能走出来了。
据说“泰山石敢当”是取泰山石所制,在这儿除了指路,还有避邪的作用,在黟县,人们建造房子很重视大门口门楼的设计和建造。古人云:“宅之受气于门,犹人之受气于口也,宅之吉凶全在大门。”房子大门口的朝向、大小、高低的设置如果不好,房子住的人就不顺,甚至会成为凶宅,最好的房子又有什么用呢!这边的俗话“千金门楼四两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家家门楼都要慎之又慎,如果实在避不了,就会在门旁边的墙内镶上一块泰山石敢当,或者门前建一个屏风,也有的人挂镜子、八卦之类的镇物,以避邪气,种种说法不一,非常讲究。
我们住的院子里有很多小竹子,每天回来我都看它们很久,这边的气候很好,没有风沙,这几天早晚开始有点凉了,幸好我们都带着外套,每天早晨起来衣服会比较潮湿,不过这也在意料之中,在这边我们最震惊的就是蚊子,这儿的蚊子是黑色的,而且比北方的大一号,我们又没带蚊帐,晚上睡觉只听得耳边蚊子声音忽有忽无的,被子里很热,但是也不敢伸腿出去,但睡着以后就不知不觉伸出去了,于是,第二天早晨就看到半条小腿被咬的好像北斗七星一样的疙瘩,一堆人边数着自己身上的疙瘩,一边还在互相比谁的更多,为什么人们都认为东西得到的多才算赢呢!即使有蚊香,有花露水和风油精那又有什么用呢!这些蚊子生命力极强,好像对这些都免疫一般,有时一掌拍去,蚊子竟然还能飞走,这可是亲眼所见,真令人惊奇。最意外的恐怕就是一位大四的学姐被蚊子咬的病毒感染了,回家后还做了个小手术。这边的蚊子也比北方的大了很多,别的虫子也大的出奇,而且也有很多不知名的虫子在周围徘回,以至于我晚上不敢躺在草地上,只能坐在小凳上看满天星星,这儿的空气清新,环境非常好,可视度也好,所以我们几个人常在一起找那些星座,可惜只认识少许星座,不过能看到这么多星星还是平生第一次,看来还是南方空气好,污染也不严重,唯一不习惯的就是有些潮湿。
晚饭后,老板给我们放电影看,竟然是周润发演出的《卧虎藏龙》,这个电影已经看过几次了,非常好看,老板告诉我们电影中的有些镜头就是在南屏村取景拍摄的,所以我随大家又仔细的看了一次,这次还找到个穿帮镜头,当玉茭龙与罗小虎在沙漠里相互追逐之时,她骑的是一头白马。但当她跑进一个部落时,马却已变成褐色。然而等到她与人大打出手后再纵身上马时,那马又成白的了。不过这些都不影响影片的精彩程度,而我又是发哥的忠实影迷。
我没事就爱和村里老人聊天,为了了解南屏的历史文化,还有就是学几句当地方言玩,这边人不爱吃面食,他们觉得吃进面有点黏,比较恶心,难吃的很,即使做馒头也是用江米磨成面做,我们每天都能吃到,甜甜的,很好吃,只是老板做的又少又小,而且每人只给两个,多了没有。每天都给我们做一小盆冬瓜和藕做的汤,淡的很,其他饭菜也不好吃,也很淡。住在小洋楼的人们每天每餐都能吃到鱼,而我们只是第一天吃过一回,这个老板实在小气之极,而且态度也不好,我们都不喜欢他,可是又没有办法。
至今都想不通,安徽那儿的人吃的饭都很淡吗?怎么饭里感觉没放盐的呢!还是怕我们吃不惯,放盐放的少了呢!记得我们买衣服的那个商店老板吃的饭很香啊!我们大老远就闻到了,同学们都说真香,而且里面肯定加辣椒的呢!
村里的年轻人都在外面经商或打工,而剩下的老人们,有的种地,有的做木匠或石匠,更多的是养蚕的,那个养蚕人告诉我,他以前就是做木匠的,因为那个不怎么挣钱,所以养蚕了,他带我到养蚕屋里看那些蚕宝宝,原来蚕宝宝和树上爬的那些虫子样子差不多,非常难看,就是胖乎乎的,倒是挺能吃的,蚕农们用蚕吐的丝做成衣服,上面染上很个性的图案和颜色,卖给旅游的外地游客,我们也各买一件,穿起来很好看,就是这个麻布有点粗糙,不过很有当地特色,很多同学看到我们穿着很个性,也都跑去买了,我们学艺术的都有个共性,就是我们很支持那些纯手工制成的工艺品,也许在别人眼里它们不值一文,但在我们看来,却把这些工艺品都当成宝物一样,如果你在2004年9月中旬来南屏的话,就会看到一批穿着麻布衣服,上面印有个性图案的学生手拿速写本或是油画纸在村子的各个角落写生的景象。
南屏村的祠堂特别多,大多坐落在村前横店街那块儿,南屏村大姓的叶氏宗祠“序秩堂”位于村中心,建于明成化年间,占地有2000平方米,大门上悬挂着“钦点翰林”、“钦赐翰林”、“钦取知县”三块金子匾额,显示先祖的勋业,让后世子孙也蒙受荣光,大门两侧有一对一人多高的石鼓,雕刻的非常精致,四根大柱拖着额枋,上面刻着宝瓶和鼎等器具,序秩堂分上、中、下三厅,屋子里面有80根大木柱支撑着这座宏伟建筑,柱子上挂着“石林派衍家声远,武水澜回气象新”等木制对联,横枋上面还悬有“贡元”、“进士”、“经魁”和“松筠操节”、“津逮后生”等功名之类的横幅匾额。下厅听说是以前吹奏乐器的地方,也可以演戏。中厅是礼堂,以前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上厅是享堂,放了很多祖先的牌位,放了好几排,序秩堂的大门比其他7座祠堂都高,同姓的一切支祠、家祠都不能和比它高。
离序秩堂不远处有个程氏宗祠,名“宏礼堂”,是清朝乾隆年间所建,虽然规模相对小了一些,但是其石雕和木雕艺术的精美却是很出名的。还有叶氏支祠的奎光堂,是因为该支明成化年间出了个知县叶圭。李氏支祠是为了纪念清朝咸丰年间出了个富商李宗眉的。
除了祠堂林立,南屏村的古私塾园林和古民居建筑也比比皆是。位于村庄上首的“半春园”,又名“梅园”,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村中富商叶自璋为子女读书而营造的私塾庭院。园内有三大间书屋及半月形的庭院,还有对联曰:“静乐可忘轩冕贵,清游端胜绮罗尘”。因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的《西园记》而遐迩闻名的“西园”,坐落在叶氏宗祠前,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占地近1公顷,内设牡丹园、梅竹园、山水园、松柏园四大部分,是当时村人叶君华为孩子们读书养性而修建的。可惜西园现已毁坏,今只留下石雕“西园”两字大门额紧及西园溪、西园桥及古樟等遗迹。村中还有“培阑书屋”、“陪玉山房”、“梅园家塾”等。
张艺谋大导演有个早期作品《菊豆》就是在南屏村拍摄的,在序秩堂的墙上现在还挂着《菊豆》的剧照,祠堂中的染布、晒布的台架、绞车、染池等都保持原状,“老杨家染布坊”的横匾也挂在序秩堂的大门上方,祠堂里面有一块牌子,上面介绍着南屏的简史和《菊豆》、《复活的罪恶》和《南京的基督》等电影在这里拍摄取景。
《菊豆》电影里面的那个小男孩听一个老人说就是南屏村的人,他性格孤僻,所以正符合导演的要求,所以张艺谋导演让他演剧中人物天白。
大概就是这个古朴的村庄,为《菊豆》赢得了1989年法国戛纳金像奖,从此以后南屏村被很多人关注,来了一批又一批剧组在这里取景,其中有《大转折》、《徽商》、《复活的罪恶》、《南京的基督》、《风月》和《卧虎藏龙》等很多影视作品,所以南屏村从此成了中国的影视村。
许多当年拍摄时的花絮、剧照、许多当时搭建的场景和道具都留在这里,也成为了一道景观,记忆最深的就是《卧虎藏龙》里面,周润发和章子怡在竹林里面,周润发站在竹子顶端,侧身站立,而章子怡站不稳,所以坐了个板凳在竹子上,这照片也挂着祠堂的墙上,还有他们剧组所有人的合影也在墙上,祠堂里面有很多旧时的衣服也挂在门旁,有的祠堂里面有旧电话和古时用的轿子。我还坐在里面照相留念呢!
村里面有个做石雕的艺人,在他的店里有很多小酒壶形状的工艺品,工艺品后面有一张放大的相片,那是他得了全国一等奖时候拍摄的,还有一个荣誉证书在旁边,当时觉得这些工艺品比较昂贵,所以没有买,现在还有些遗憾。在村里还遇到个卖书的老人,在他家门口的小桌子上面摆了十几本书,我们几个想过去看看卖什么书,那个老人就说,不买不要动。我们诧异的看着这位老人,难道他不是想卖书吗?这么倔强,我看都没有看书名就走。在另一个路口,有个和蔼可亲的老大爷也在卖书和明信片,我们几个买了本书,也买了几本纪念册。
徽派建筑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在有些祠堂都有“天井”,“天井”具有采光和通风的作用,他们这里的建筑大多没有窗,厚厚的四壁没有一个孔,“天井”的另一个作用很有意思,“天上掉财落我家,肥水不流外人田。”这大概和经商的人有很大关系吧!他们忌讳财源外流,所以设计“天井”,能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图个财不外流的吉利。
在南屏村头有一口“三元井”,在别的地方没有见过,我还拍了一张照片,井口上面有一块石头,石头上面有三个圆孔,村里人说,井和科举考试有联系,三个圆孔代表乡试第一的“谢元”,会试第一的“会元”和殿试第一的“状元”。所以叫“三元井”。也有一种说法是说,村里妇女的男人们外出经商了,妇女自己打水,她们力气小,这样子不至于伤身。也有人说这是为了儿童安全考虑,怕他们在井边玩时掉进去。
不管怎样,这样的井承载了太多的人文关怀,包含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令人深思。
我喜欢午后走在幽静的小道中,和几个好友结伴而行,或是独自一人欣赏美景,感受着这份安宁、祥和。看着这些街道和小路,仿佛穿越到明清时代,两旁白墙灰瓦的建筑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诉说着南屏村民的朴实、勤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