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深圳
一
说到深圳,首先当讲讲深圳人。每天穿街走巷忙在深圳忙碌碌的千万之众,到底谁是深圳人,到底谁算深圳人。相信在深圳待过的人都有类似的困惑,当问及您是哪里人时,大都说是湖南人、四川人、江西人、河南人……甚至内蒙人、西藏人、新疆人,很少人听到说是深圳人本地人,比较与深圳接近的称谓是广东人。
一九七九年春天被圈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实验田的时候,深圳人称谓就注定五颜六色的命运。深圳这个意思为深沟的小渔村,本来在以前在中国地图上找不到的一个芝麻点,她只不过是当时惠州地区下属宝安县的一个小镇。如果要说地地道道的深圳人,应当就是当时的二三十万宝安人。随着深圳的进一步开发和发展,深圳的人口规模越来越大,深圳的人口结构也逐步分明。
深圳的本地人,本来占深圳人口极小的比例,但是随着深圳开发的需要,政府征用了他们的耕地,使他们一夜之间暴富起来。这群人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初中应当是高学历了,成捆的钞票一下子让他们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膨胀,他们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起了多层的楼房,有的家一栋有的家甚至几栋,深圳几万栋称做农民房的建筑群成了全国蔚为壮观的城中村,本地人大多数当起了不劳而获的收租公收租婆。有些本地人有了钱开始忘乎所以,忘记了自己的近似文盲的背景,开始开公司、做大生意、炒股票,很多人被市场残酷的洗劫一空,重新变成了穷光蛋。甚至有些人天天声色犬马吃喝嫖赌,开名车包小姐吸毒品有的进了班房有的家破人亡。可笑的是这些目不识丁的本地人有了一点钱有了一栋房,根本瞧不起外来深圳闯荡的人,总是操着自以为豪的粤语。外地人不理会这一套,操着字正腔圆的国语与之沟通时,本地人才心虚的结结巴巴用粤式普通话连连说“没意思、没意思”。
还有一群准深圳人,也可以说是深圳开发计划移民的群。他们是政府为了启动窗口的建设,一次性从部队转业的两三万工程兵,和数以千计公务员。他们按照国家的指令和政府的意志,在深圳开始城市规划和拓荒,这些计划经济的外来人口,他们掌握着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主要资源,拿着国家的工资、住着廉价的所谓福利房。刚开始他们确实饱尝了开拓的艰辛和苦难,但随着深圳的日益发展,他们成为了深圳最为优越的群体,可以说他们是这座城市最有优越感的一群人。房子、车子是他们不屑一顾的话题,他们经历、特权和文化背景使得在深圳的淘金岁月中赚的不仅盆满钵满,更多的是名誉和地位的上流生活。可笑的是就是这群准深圳人,他们做了一个所谓的深圳特区开发的规划,计划五十年深圳人口规模达到八十万,可是不到二十年深圳人口就超过了千万。
外来人口的膨胀,催生了深圳的飞速发展,超千万一群来自天南地北的外来闯荡的人,其实他们才是深圳真正成为世界翘首的特区的人。但是深圳这个城市出奇的邪门或者说是搞怪,这些真正创造了奇迹的人,从来就没有真正的享受过深圳人的待遇,住在自己的国家的城市还要办理暂住证或居住证,以至于他们都不敢理直气壮的说自己是深圳人,所有深圳人口变成了一个全国各省的一个大拼盘。从本地人对外来人口的称谓北佬,到媒体语言对外来人口打工仔、外来工、外来建设者等不伦不类称呼,我不知到是政府无知还是中国文化的悲哀,占绝大多数的在深圳工作、生活的外来人口,难道我们就不应该称他们为市民,至少也是荣誉市民。岁月的沉淀,这些外来人口结构也开始分化,一些有能力有积累的人,逐步通过所谓深圳户籍的门槛,享受的所谓的市民的称谓的待遇。但这些人中,只是这座城市有他们的追求,他们只是为了在这座城市生存下来,其实他们私下的寒暄时仍然说我是湖南人、四川人、江西人、河南人……甚至内蒙人、西藏人、新疆人,很少人听到说是深圳人本地人。
二
深圳人的生活用丰富到了极致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你想要什么生活只要你去争取他就变为可能。如果你想做老板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你只要准备好资金和资料,找上一个代理机构就可以在一周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办结一切手续,你再找一个满街都是的打印店印上董事长或总经理的名片,就可以招摇过市做你的行当了。据说深圳的地王大厦掉下一个易拉罐砸中了十个人,其中有三个是董事长七个总经理,剩下一个也是总经理助理。如果深圳有人给你一张董事长或总经理的名片,你不要过于在意,也许他的公司就他一个员工,可能他是一个连办公的地方都没有的人。
深圳的工厂和公司特别多,所以这儿就办成了打工者的乐园。打工者分为金领、白领、蓝领、普工等等,真正懂得这个城市的可能是哪些称为金领的企业高管,他们虽然拿着高高的年薪,出入高档的社交场所,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他们毕竟是老板们赚钱的机器,往往付出的超过常人的努力,甚至损失自己的尊严。白领每天看起来西装革履,看起来像那么回事。但是最纠结的就是这伙人,他们没有金领的收入和待遇,总是在金领的吆三喝四下透支自己的知识和体力。他们总是把金领的生活目标作为的人生目标,所以总不免低三下四干些忍气吞声的事情,期望那一天也成为一个金领。好不容易成为白领的人们,面子是他们的最要命的毒药,他们总是想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是这个城市的一员,他们按揭买房、买车,过着给老板和银行打两份工的生活,他们每天战战兢兢地生怕做错了什么而丢了饭碗,否则怎么面对每月的各种账单。蓝领和普工的生活就比较简单,这源于他们的生活定位和工作的圈子,他们知道自己是城市的过客,天天在工厂上班外面的灯红酒绿跟他们无缘,他们只想每月发了工资及就寄回家或存进银行,作为本钱以后到自己的家乡圆自己的梦。当然也有一些蓝领或普工凭着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留在了深圳,这些属于命运的宠儿,有但凤毛麟角。
深圳人讲究效率时间,一个个在大街上行色匆匆,好像不快一点就丢失了什么似的。即使乘坐交通工具也是先考虑时间第一,不像上海人为了节省一块钱乘坐大巴转来转去花上一两个小时也在所不惜。深圳的士虽然特别多,尤其是上下班时非常不好打,因为深圳人要赶时间,所以的士票价也就全国第一。其次是深圳的地铁网络,也是赶时间的人优先的工具,虽然地铁的票价比巴士贵了不少,但总是被上下班的人挤得满满的。
深圳人爱消费,爱透支消费,一天不购物好像就浑身不自在。钱包里塞满了各个银行的储蓄卡、信用卡,一到晚上酒吧和酒楼就成了他们的天堂,累死累活一天不放松放松且不对不起自己,到了周末三五朋友一起到深圳或到香港各大商场扫货,用他们的自己的话说“对自己下手要狠一点”。深圳不愧为吃喝玩乐的天堂,全国各种菜系乃至小吃饭店遍地可见,西式的酒吧中式的茶馆到处都是,星级的酒店和桑拿也是星罗棋布,到了夜晚这些场所的霓虹闪着挑逗的光芒,让你不由自主的掏空你的钱袋。
深圳人爱享受,贷款买房、贷款买车、贷款装修、贷款买家具、贷款买电子产品,甚至贷款旅游。中国老太太和外国老太太在天堂相遇的故事,被他们推崇到了极致。过好今天,谁都不知道有没有明天,这是他们的人生格言。这种旺盛的消费能力,就造成了深圳物价向芝麻开花节节高,特别是深圳的房子和汽车的消费,有点让人瞠目结舌。彻夜排队买房,价格不是问题;先买一个汽车玩玩,反正堵在自己的车里,总比堵在公交车上舒服。一些推崇高消费的奇谈怪论在深圳人看来你就是少见多怪。
深圳是最有创造力和前卫的地方。深圳创造了像特区模式、蛇口模式、招拍挂等中国第一,其实这都是体现城市智慧的创造。而体现深圳人的聪明特质的创造,却是那么传奇和另类,当全球人都在彻夜排队等待“苹果“新品上市时,深圳的华强北早已就悄悄地卖了一批又一批,虽然”山寨“说起来有的不光彩,其实乔布斯心里也暗暗佩服深圳人的创造力。
三
跟深圳的现代气息相比,深圳的历史就显得单薄。深圳没有什么特别著名的历史名人,如果硬要是讲一讲,我看东晋孝子黄舒,是深圳历史上最早成名之人,其孝道影响深圳一千多年。南宋末帝转战珠江口一带时,名臣文天祥三过零丁洋,留下千古绝唱《过零丁洋》。看到深圳博物馆的哪些没有分量而且为数不多的展品,在举办者的歇斯底里文字的渲染之下,仍然看到的她的冷清,更能看到费尽心机挖掘所谓深圳文化底蕴的文化工作者的无奈。一东一西的大鹏古城、南头古城,仿佛一下子把深圳历史看了个底朝天,深圳历史文化始终是深圳的软肋,以至于他们与北京、上海和自己的近邻广州相比总是有些抬不起投来。南头古城里店铺林立,买卖吆喝声不绝于耳,摊贩与城管的游击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不幸的水果摊被城管推翻在地,满车的瓜果被摔得像裂口的大嘴,仿佛在嘲笑深圳过于功利和市侩,连一座历史的古城也人为的布满了铜臭,历史的老人该不该让他安静安静。
深圳不安分历史文化为人嗤之以鼻,总想在历史上造就自己的地位。于是他们就巨资打造所谓的文化产业,从设计之都到钢琴之都到动漫之都,每一次计划实施之后,发现竟是没有想象的文化味道而且伴着一些失落,因为没有人认为设计之都到钢琴之都到动漫之都能为深圳的历史添上了厚重的一笔,反而觉得这是深圳赚钱的一个噱头,虽然热闹但总觉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还有那聚世界名景于一身的世界之窗,聚中国名景于一体的锦绣中华,就像编排好的一个个纪录片,看了以后总是缺少那种精髓文化让人震撼的感觉。
站在福田区的莲花山公园山顶邓小平的雕像前,顺着邓小平雕像的目光,我们看到是中心区的轴线,轴线两边高楼林立鳞次栉比,散落着关山月美术馆、少年宫、中心书城、音乐厅、博物馆、会展中心的等文化建筑,深圳人在这些场所所里感受着深圳的文化的气息,触摸着深圳文化的文明。邓小平设计师建立特区不仅是给深圳的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飞跃,也该深圳的文化注入无穷活力与厚重。轴线上大鹏展翅的市民中心,俯视着车辆如龙人流如织的深南路,她们在默默讲述着深圳改革开放的文化,一个为了便民服务改市府为市民中心,一条让人过目不忘的花园式的深南路成为留在深圳的理由,这就是深圳的现代文化缩影。深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催生下,属于深圳自己的文化也在迅速发展,在深圳的土地上到处已经打下了现代文化的印记,深圳不必刻意造文化,只要顺其自然把这些文化进行归纳和整理,须知文化的底蕴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现在所做的一切一切对于未来就是历史就是文化,现代的国际化的深圳就是无以伦比的文化。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深圳速度“是深圳崛起最厚重的历史强音,打工文学是千千万万的打工人追求梦想改变命运的历史见证,其实深圳没有必要为过去的历史自卑,而应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感到自豪。
深圳就是一个大熔炉,她融合了政府和千万外来人的智慧,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智慧与文化的钢,在熔炉里沸腾,流进深圳人创新的模具,铸造出如此优美活力的城市。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他就像一个性格多变的人,她有时性急有时严谨有时善思有时善变有时顽皮有时散漫,唯一不变的是包容世界的心,正是她的这些特点,对于每一位来过深圳的人无不感叹,深圳你太有个性和气质,踏上这片热土的人就会留下深圳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