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寺,警钟长鸣
序言:报载,由南京市民捐资修铸的“警世钟”在扩建一新的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落成。
1
我倾听源自静海寺的钟声。
那雄浑苍劲的钟声扣击着香港回归的脚步,那胜于黄钟大吕般的钟声震撼着无数华夏儿女的灵魂深处。
我追寻悠长的钟声,仿佛读到了历史的喃喃低诉……
2
最难忘公元1842年,西方的殖民强盗,依仗着坚船利炮野蛮地撞开了我国的南大门。
香港因其独特的战略地位,令一心想把香港作为侵华“巢穴”的英国人垂涎三尺,而昏庸无比的道光皇帝却极其草率地将香港“拱手相让”了。
于是,清龙旗降落了,米字旗升起了,中华民族的蒙难日来临了,黎民百姓的心开始流血了……
3
钟声呜咽,国人垂泪。
从1842年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起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107年间,旧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的1100个所谓的条约,如同一张张卖身契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苦难历程,它形象地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一不争的事实。
孱弱积贫的祖国经历着空前绝后的大劫大难。
静海寺—中华民族遭受屈辱的最早见证者,你难道会缄默吗?
4
钟声震怒,振聋发聩。
林则徐,一个闪光响亮的名字,一个值得大写的中国人。
他虎门销烟,仆仆风尘;他抵抗外敌,指挥若定;他扶助教育,兴修水利;他,即使负屈含冤,仍念念不忘国事。
有位哲人说过:一座不垮的大厦,必定有挺拔的栋梁;一个不倒的巨人,必定有刚直的脊梁。同理,一个不朽的民族,也必定有支撑她的“栋梁”和“脊梁”。
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一批又一批铮铮爱国者,正是那个时代的“挺拔的栋梁”和“刚直的脊梁”。
中国,她在觉醒之后就是崛起。
5
钟声谛听着开国大典的礼炮。
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也牵动着香港同胞的热切目光。
毕竟同根同族,血浓于水。那一份份骨肉亲情,那一声声故园乡音梦魂萦绕,挂肚牵肠。
然而,一条短短的中英街阻隔其中,令多少炎黄子孙望而却步。
那浅浅的鸿沟何时又如何填平呢?
6
钟声好悠扬。
“港人治港,一国两治”,一个从香港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大胆而神奇的伟大构想,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惊世杰作。香港,这颗熠熠生辉的“东方明珠”的漫漫回归路,开始进入了倒计时。
面对激动人心普天共庆的世纪盛事,不知有多少人情不自禁热泪盈眶;为了那一天,不知又有多少人望眼欲穿,把茫茫岁月熬成了永恒的记忆。
人们盼望着、等待着扬眉吐气的那一天,终于到来了。
7
警钟长鸣……
它提醒并告戒人们:千万不要忘记公元1842年这个极其耻辱的年份;它又昭示人们“统一的中国应该是一个强大的中国”这么一条朴素的哲理。
伟人仙逝,未能“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留下了千古遗憾,让人唏嘘不已。
有幸见证了历经百年沧桑后的香港回归盛大场面的人们,有责任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一份力量。
警钟长鸣,为的是告诫国人:毋忘国耻,振兴中华。
后记:报载,由南京市民捐资修铸的“警世钟”在扩建一新的静海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落成。据悉,6月30日在庆祝香港回归的活动上,“警世钟”将敲响155下,寓示香港155年后重回祖国的怀抱,最后一声将落在7月1日零时。(1997.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