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温峡漂流

温峡漂流

2013-10-24 13:22 作者:乐山 阅读量:35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2003年7月的一天,校长决定带全校老师到温峡旅游一次。温峡属湖北钟祥市管辖,位于该市的东北方位上,离我们学校的直线距离也不过五十多公里的行程。

温峡原是藏在深山中的一条不为人知的深谷,它的出名是因为那里有了温峡水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钟祥县(现为钟祥市)举全县之力,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在峡口筑起了一座大坝,截断了据说由五条河汇聚而成的沿峡向外流的一条水道。因此在苍茫的山野之间,出现了一个碧波荡漾的人工湖泊。

从听说要去温峡旅游的那一刻起,我的心就再也没有平静过。一路上,和同车的老师们谈论着沿途的风光,谈论我所知道的地方上的特色和趣闻,老师们都很兴奋。但他们毕竟和我不一样,他们谁也没有去过温峡,他们去那里,只不过是图个新鲜,体验一下在不同环境里的不同感受。而我则是三十几年后故地重游,那里是我淌过汗流过血的地方,令我至今都难以忘怀。当初去工地时,大坝的填层还不到两米的高度。由大坝连接的南北两山头显得格外雄奇、高大,叫人望而生畏。在那里,我断断续续地干了约三个年头,却一直没能见到大坝竣工封顶后的样子。虽说离得并不太远,有几回也确实下决心去那里看一看,但都因临时的种种事由未能成行。

由于当天上午有部分老师要参加教育局组织的统一考试,所以在我们到达目的地时,已是下午一点多钟了。来到这里必然是先参观大坝。竣工后的大坝已经没有了当初站在坝底向上仰看山壁的那种逼人的气势,倒是象和原南北两山头原本就是一个整体,平静而宽厚地拦住一方辽阔而蔚蓝的水域。

我们先是分散在坝上自由活动。我在坝上走了一个来回,细细回味着那时劳作的艰辛。而后,学校又租游艇在附近的小岛边上兜了一圈。看着船边飞逝的浪花,听着耳边呼呼的风声,大家都陶醉在大自然的无限风光里。不过听工作人员讲,这里最有特色的旅游项目,还是大坝那边的峡谷漂流。漂流对于我们一行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因此,大家都想去尝试一下。于是,从游艇上一下来,我们便翻过大坝,来到坝脚下的漂流源头。

从大坝处向西南方向,是约两公里多长的峡谷,这就是现今已被人叫响了名的温峡。峡两边山势陡峻,谷底是一条供人们漂流的河。河里的水是从大坝的底闸里流出的。此闸是为在建坝过程中,不断向外排出坝内过快增多的水而设计的。记得当年每到放水时候,闸洞口处雪浪飞溅,峡谷里急流奔涌。被撞破了头的鱼,随水流滚滚而下,河两边站满了捞鱼的人群。那些日子,吃鱼都吃得叫人害怕看到菜盆里有鱼。坝建成后,大规模的放水就再也不经过底闸了,平日的计划放水是从高处的南北干渠中走的,若遇暴雨山洪则又有溢洪道。此底闸现今的作用,恐怕就是维持漂流河里一定的水量,从而给人们提供一个绝佳的休闲去处。

漂流的起点是一段窄窄的水道,水道里的水流很急,溅在人身上的水滴冰凉。漂流乘坐的是充气的像皮船,每船载两人。每人手里都要拿一支桨,桨的作用一是通过划水控制船的方向,二是在平缓处划水加快船的速度。乘坐前要穿好救生衣,以防不测,一切准备就绪,就开始登船。几个工作人员把船牢牢拽住,待乘坐的人坐稳后,一齐放手,般便在急流中飞快地向下驶去。

河里的水并不是按原先河床的走势在河里自然地流淌,而是把整个漂流段分为三部分,筑上坝,使其形成阶梯式的几个级。这样,船在漂流的过程中,既有惊险刺激的冲浪体验,又有了在较平缓的水面上观光的闲暇。

我和一位姓张的老师同乘一条船,我坐船头他坐船尾。由于开始时船速快,加上两人动作还不怎么协调,也就顾不得看两岸的青山绿树了。随水流漂了一会儿,船速慢了下来,不久便到了第一个平缓区。陆陆续续地,其他老师的乘船也都先后到达,大家把船划到靠近岸边的地方,作一短暂的放松。

当这里还是工地的时候,只要闸里不放水,就能看到这河床里布满着光滑的黑色的石头。浅浅的水在石头间款款地流,水中摇动着长长的水草,一队队小鱼在石头间游来游去。现在河中满是水,那种情形可能永远都见不到了。河的左岸,在水面往上一点的地方,原是一条沿河的大路,我们上工下工都是从那条大路上走的,现在那条路的影子都没有了。我还记得路左边靠山根处有一个大坑。坑里从来都不见有水,附近生产队的人把拾来的粪存放在里面。没想到,一天夜里突降大雨,这个坑里一下子涌出一股巨大的水流,把搭建在路边的一个存放工具的草棚子冲得无影无踪。到第二天早晨我们上工的时候,水还在哗哗地流,坚硬的石头路面都被刮去一层,幸亏没伤到人。

在第一个平缓区里,经过一段平静悠然的划行之后,就要通过隘口进入第二级水域了。这隘口是两级水域的连接点,上下水位差有一米多高,隘口的水直冲而下。船从这儿过时,必须控制好船的方向,否则会翻下水去。我们划着水把船头拔正,越接近隘口感觉水的劲儿越大,眼看到了,我大喊一声:“注意!”话音未落,船就向前猛地一跃随之便跌落了下去。待船终于停止颠簸平静下来时,船舱里已积下漫过脚踝的水。我们边控制着船的前行边把水往外排,开始是用手,不行,忽然想到了鞋——反正已经湿了。于是我们把皮鞋脱下来,就用它一下一下舀船舱里的水。等船进入第二个平缓区时,舱里的水也舀得差不多了。

这里的左岸边,原是我们连搭工棚的地方。那时,工地上的民工都是仿军队的编制,县里为总指挥部,区里为团,公社为营,大队为连,小队就是排。各级带队的头头也自然就是相应的什么长,比如总指挥长、团长、营长、连长等。民工们不管男女老少一律都是民兵。靠水边处是我们的伙房,伙房里的一切设施都是因陋就简:在地上挖个坑,坑上安口大铁锅就是灶,几根木桩支一块板就是切菜的案桌。烧火的炊事员们一般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尽管条件艰苦,顿顿饭菜倒是十分可口。特别是饭做得好,每到开饭时,一揭锅盖,喝!冲鼻一股饭香,饭下的锅巴足有半公分厚,焦黄而酥脆。能把普通米饭做得这般香喷喷的诱人,大概也只有这样的工地才能办得到,因为这除了炊事员的经验外,土灶膛、大铁锅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现代的人们,估计永远没有机会去体验这种生活了。

工地上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搞:“早请示,晚汇报”活动。早饭前,由连长领着全连的民兵们站在一个不大的场子里唱“东方红”,唱完之后再学几段毛主席语录,这就是“早请示”。晚饭前是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唱完之后也学几段毛主席语录,这就是“晚汇报”。如果不“请示”不“汇报”是不准吃饭的。有一天早晨,有几个人还没经过“早请示”的仪式,就把碗拿进了厨房。连长便站在场子里骂:“示都没请,就跑去吃饭,你们吃了死去的呀!”挨了骂的人是不敢还嘴辩解的,只能是赶紧溜出去,钻进散在场子里的人群中,等待着“早请示”的开始……

原先打算船到这儿后上岸瞧一瞧的,但听说在漂流的过程中不允许这么做,只得作罢。不过,就是上去看估计也看不出啥名堂,旧的痕迹早被荆棘野草吞食得一干二净,好象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一样。我们慢慢地划着水,以便能逗留较长的时间。直到太阳似乎要落山的样子,我们才加快划动的频率,驱驶船从第二个隘口冲过去。这回有了经验,进到船舱里的水比上次要少得多。由于正前方山崖的阻挡,河道在前方不远处向西北方向转了过去。河道转弯处也是我们登岸的地方,不能随转弯的水流继续向下,人们似乎有些不太尽兴。有几个年经人用桨击水打起了水仗,这个举动,把好多人都引得兴奋起来,大家也便争先恐后地划着船在水面展开相互追逐。追来追去,最后还出了点小小的意外,有一条船不知是阀门松动还是哪儿破了,变得越来越瘪。船上的人尽管拼命划,也没能把船划到岸边——船沉了。船上两人落到水里,衣服湿透。好在这里的水已不像起点处那么凉了,现在又正是天热的时候,上岸后把衣服拧干,穿在身上也没什么大碍。

我们租乘的汽车就等在岸边。上车后,我推开车窗,再一次静静地看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山、石、路,看着那向远方流去的水。我知道,那水在绕过这个山崖后又会向南流。在那个拐弯的地方,有一处水较浅,水里摆放着石礅子,当年我就是一个人从那里走进来的……

相关文章关键词

《温峡漂流》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