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重建是个假命题
17、18世纪英国政府曾把犯人流放澳洲。最初他们按上船时的人头数给私营船主付费。为牟取暴利,私营船主不仅严重超载,还克扣粮食,犯人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死亡率最高时达到了94%,有的船主甚至刚一出海就把犯人扔进海里活活淹死。后来,英国政府改变了政策,按运达澳洲后活着下船的犯人的人头付费,结果私营船主绞尽脑汁、千方百计让最多的犯人活着到达目的地,死亡率随之锐减,最低时只有1%。
20世纪80年代,纽约地铁曾是一个犯罪猖獗、无法无天的场所,每年的重大案件多达15000起,每天有25万人逃票,地铁车厢从顶棚到地板都涂满了帮派符号。面对这些乱象,新任局长布拉顿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侦缉重大刑事案件上,而是大力惩治那些不太严重的违规行为,比如,给逃票者戴上手铐,罚胡乱涂鸦的人清理帮派符号,直到彻底清理干净才允许离开。令人称奇的是,这些举措竟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地铁站的犯罪率开始下降,治安大幅好转。
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做了一个模拟监狱实验,24名心智正常、没有任何劣迹或前科的年轻人应征入选,体验为期两周的监狱生活。他们通过掷硬币的方式随机扮演囚犯或狱卒,24小时之后,所有人,包括实验的组织者津巴多本人,竟都完全进入了角色,种种令人不堪的虐囚行为使得实验仅仅维持了六天就不得不终止了。津巴多在《路西法效应:好人是怎样变成恶魔的》一书中详尽记述了实验经过。然而,事情到这里还远远没有结束,2004年阿布格莱布监狱爆出美军虐囚丑闻,模拟监狱实验竟在现实中得到了再现。
面对当今社会的种种乱象,人们常常问责道德,比如道德沦丧,道德失范,道德自救,等等,于是重建道德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看看上面这三段文字,或许你会感到困惑:乱象丛生的背后,道德重建究竟是不是一个真命题?还是我们从一开始就陷入了群体性迷失,随便拉一个道德来做替罪羊,道德本是受害者,而今却成了罪魁祸首,背负了无数污名。更或者是逃避心理在作祟,清理掉几个无德的坏分子远比改造制度和环境要简单得多也容易得多。
这种思维方式让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远。人世间的很多事无所谓道德不道德,好人也会受不良环境的诱惑去干坏事。英国的私营船主绝不是突然间良心发现才去善待那些囚犯,纽约地铁的暴徒也肯定不是因为道德标准提高了才变得规规矩矩,而斯坦福模拟监狱里的年轻人更不可能一夜之间就道德沦丧。道德是环境的产物,任何时候不要高估自己的道德水准,把你放到同样的环境下,你未必能超脱。所以,空谈道德重建可能救治不了我们的社会,关键还是要在制度、环境方面下一番功夫,那才真正是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