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路上,感谢有你
读师范时,十七八岁,正是不知天高地厚,狂妄至极的年龄,那时候的自己有点小才华,为自己发表过许多文章而自命不凡,洋洋得意。充满了锐气与傲气,在那如诗如歌的年华里,我努力为自己编织着梦想与希望。渴望着有一天能在文学路上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不知是哪个高人说过:“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很不幸的,我应验了这句话。工作后,事情多了,人也有些不思进取了,偶尔写文,虽自我感觉良好,却再也不易发表了,积极性受到了挫伤,再加上身边少了志同道合的文友,久而久之,兴趣也就淡了。不知是现实磨平了我的棱角,还是岁月带走了我的灵气,常常是提笔许久,却未竟一字,偶尔在空间里写点日志,都要搜肠刮肚思量半天,全然没有洋洋洒洒的快意和一泻千里的奔腾。夜深人静时忆及自己曾经在文学路上点点滴滴的付出,一路摸爬滚打走过来的不易,不禁愁肠百结,悲从中来。我不想放弃,也不能放弃,因为在我形影迷离的思绪里,只有文学能默默并行于我的寂寞,只有文字能抚平我心中掀涌的泪痕。
后来的几年,虽然再没去投过稿,但还是断断续续地写着,偶尔有人在空间里夸我两句,都会高兴半天。写文是寂寞的,有人捧场肯定高兴,有人喝彩自然兴奋,至少增加了自己写文的信心吧。不过没有观众我也甘之如饴,说白了写文是因为自己想写爱写:因为让自己的思想跟着键盘的敲打在文档里徜徉,比把它留在脑海里要有意义得多;把自己的痛苦用文字来宣泄,比把它藏在心底要舒坦得多。
就这样一直写着写着,契机来了,一次我搜索区教育局“我身边的好教师”征文结果,无意间进了宜宾泡菜坛的作家栏目里面,好奇之下注册,发了一篇《天池荷韵》,结果操作失误,重发了无数次,版主海龙老师为我改稿,还精心配了2副图片,并发了消息给我,可惜我当时不会操作,没有收到。几天之后我发了《青春已远,美梦已醒.》,没想到这篇文章被海龙老师加精了,还在文章下面写下了“文字功力不错,你读了不少好书,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也得心应手,很好。文章的角度也剪裁得有自己的风格,到好就收,欣赏。”这样的勉励,受到老师的鼓励,当时的心情简直好得无以复加,我连忙回复老师:“承蒙版主缪赞,小女子虽钟爱文学多年,可却委实不知宜宾还有这样一方净土,偶然的机缘进入这里,顿觉欣喜若狂,在这个浮华的年代,能潜心为文的人越来越少了,能找到组织,真是三生有幸呀。”
我们就这样因为共同的爱好相识了。时光飞逝岁月流转恍若白驹过隙,半年时间已从指间飞走,在这些日子里老师和我聊了很多,也指点了我很多,还记得老师第一次到菜坝来送报纸和书给我时,我心里的忐忑不安,那种“小木匠”’即将见到”鲁班”的心情我至今记忆犹新;还记得老师在潼关铁桥郑重把登有我的文章的《宜宾作家》报教给我时的情形,老师眼里的鼓励仍历历在目;还记得老师打电话告诉我,“我与五粮液的故事’”征文比赛我获得三等奖时的欣喜若狂、、、、、、感谢文学这根凌空而去的纽带,让我结识了老师,是老师让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这种奇妙的缘可以对人的心灵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是老师让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这种奇妙的缘可以让生命更加璀璨;是老师让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这种奇妙的缘经过岁月的洗涤会更加至纯至美。感谢老师把我带进了宜宾作家这个大家庭里,在这里我认识了天华老师,认识了曾重荫姐姐,认识了聚雅轩等许许多多的文友,在众多文友身上我学到了许多东西,这些东西让我受用不尽,这些东西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文学是我放不下的人生行李,是我终其一生割舍不下的情怀。老师,在我追梦的路上,感谢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