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焦裕禄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说真话、做真事,因为现在需要国人抛头颅、洒热血的事情少了。有人说,“现在社会上跳假面舞的人多了,敢于说实话的人少了;利欲熏心的人多了,关心民众的人少了;贪污腐化的人多了,干实际工作的人少了”,等等,虽然有些片面,但却点中了问题的所在。
所有真正热爱中华的人都应当大胆地表露自己的看法和观念,承担起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站在现实的角度上审视我们的社会和文明。要反对任何作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种种假的政绩观,对于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应在尊重客观规律、深入基层充分掌握实情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现实生活中说真话、办真实、办实事、办好事的人很多,焦裕禄就是其中的一位。?
1962年冬,焦裕禄同志怀着改变贫困山区面貌的雄心壮志来到了兰考县。兰考县地处豫东黄河故道,是个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之患的老灾区。焦裕禄踏上兰考土地的那一年冬天,正是这个地区遭受连续3年自然灾害较严重的一年,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最低水平。他从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
1963年2月,县委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治沙、治水、治碱的斗争。成立了“除三害”办公室,焦裕禄下决心要把兰考县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的分量。这种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使县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碱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几个月的辛苦奔波,换来了一整套具体而详细的资料,进而县委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宏伟规划。?
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封闭沙丘的试验。不论在治理“三害”的工作现场,还是在平时的田间管理中,他走到哪里就干到哪里。群众都把焦裕禄看成是“跟咱一样的庄户人”。在除“三害”斗争和各项工作中,焦裕禄以身作则,带病实干,严于律己,关心群众。后来因积劳成疾,以身殉职。焦裕禄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同时也再次证明了一个朴素的真理,作为领导干部,只有时刻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以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赞成不赞成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和归宿点,人民才会拥戴你,支持你。反之,置人民利益于不顾,当官做老爷,搞假政绩,欺压百姓,终将要受到人民的唾弃。当时人民传诵的有这样一首歌:焦裕禄,我们的好书记,您就像那泡桐树,巍然挺立,挡黄沙,抗洪水无比坚强。?
焦裕禄对同志对人民满腔热情。他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自行车,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指导工作,直至被县委强行送进医院。?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焦裕禄同志是党的好干部、好党员。他崇尚真,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说真话、办实事、办实事、办好事”,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永远学习的好榜样。他始终坚持艰苦奋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当年,在风沙、盐碱、内涝这令人望而却步的“三害”面前,他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的回答是:“革命者困难面前逞英雄。”凭着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带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正是他的这种精神让在困难中挣扎的兰考人民看到了希望,增添了勇气。如今,40多年过去了,焦裕禄不仅给兰考、给河南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给兰考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留下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虽然焦裕禄同志所处的时代与今天不同,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焦裕禄同志崇真务实,一心为公,不谋私利,严格要求自己的崇高境界,心中装着人民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卓越品质,将永远为党所称道,永远为干部所崇尚,永远为群众所怀念。我们坚信,这种境界和品质永远不会过时。今天,物质生活之发达与焦裕禄同志当年的时代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党员干部才会面临更多的诱惑,才会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正如部分专家分析的那样,在部分领导干部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虚假之风、奢糜之风、浮躁之风、贪占之风、跑官要官之风等歪风。要打掉这些歪风,要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要成功抵御各种诱惑,焦裕禄精神无疑是克敌致胜的法宝。?
焦裕禄作为我们党六十年代宣传的“党的好干部”的县委书记典型,确实影响了几代人。今天,焦裕禄同志虽然离开我们多年了,但他的崇高精神定会跨越时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民心目中的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崇尚真实、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定格在历史上,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