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精神之晋商传统
近日,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举办的“山西精神”表述语征集活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纵观表述语候选项,虽然字面表述各不相同,但其实质内容大同小异。其中,所有选项都包含着关于“诚信”的表述,这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即便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但是人们对于诚信的渴望和诉求依然没有改变。在极具中部特色的山西,根植于浓郁的晋商风情传统,诚信精神显得别有风味而又极其典型。
明清晋商称雄国内商界五个多世纪,在经过不断的积累和发展之后,终于在清朝年间达到了顶峰,“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形象地说明了晋商的繁荣景象。晋商主要经营盐业,票号等行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所谓的票号,其实就是客户把真金白银交给你,换回了一张纸条,如果没有诚信,哪有什么汇兑业务?所以,票号把“诚信”作为自己企业文化的核心,不仅是提高效率的需要,也是对外开展业务的需要,更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和准则。因此,如果用最核心的词语来概括晋商传统和对“山西精神”的启示,那就是“诚信”。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何为诚信,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肯定“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修德做事,必须效法天道,做到真实可信。《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因此,诚信就是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
诚信是立人之本。子曰:人而无信,不可知其也。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诚信是为政之法。《左传》云:信,国之宝也。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因为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因此,统治者必须“取信于民”,才能真正达到政通人和;诚信是经商之魂。在现代社会,诚信是商业竞争的最佳手段,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企业家最珍贵的无形资源。
如今,山西省正处于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逐渐向着纵深层次发展,各种矛盾问题开始凸显,在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建设也刻不容缓。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了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提出了到二0二0年的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传承和发扬以“诚信”为核心的晋商精神对促进山西文化发展,提高居民素质修养,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