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将声声百态众生
中国是麻将的起源地。
据传是因皇家粮仓雀患而创麻雀牌(护粮牌)。也有说是郑和下西洋为斩断士兵思念,以纸牌、牙牌、牌九等为基础发明的一种娱乐工具,因姓麻的将军打得一手好牌而得名麻将牌。还有说……总之,古博戏最早只属于皇家和王宫贵族,有着近三四千年的演绎过程。麻将也在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中,逐渐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在清朝中叶基本定型。
现而今,麻将在广大城乡普及。流行范围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直到千家万户,并且遍布在大街小巷、茶馆饭庄、公园商铺、乡村庭院、密室洞穴间,且各地游戏规则也不尽相同。
麻将博彩甚至广泛流传到了欧洲、东南亚。日本更为流行。
麻将牌经过历代演变,制牌材质也由原来的竹片、骨料发展变化成了今天的硬塑料和有机玻璃;传统劳神费时的人工洗牌工序,也变成了可以全自动的电动洗牌。机麻店随处可见。
麻将已是中国历史上最能吸引人的博彩形式。有人称之为国粹。国粹,乃我国文化中的精华也。
麻将的诱惑力在于它复杂多变,刺激有趣,基本打法简单,容易上手。它需要娱乐者在其过程中必须眼观四方、耳顾八面、守己顾彼、灵活机动。
麻将的博弈可以给人带来欢言笑语、益智愉悦;也可以让人因输赢嗜赌好博、玩物丧志、玩人丧德;还可以借赌敛财,甚至洗钱。
还记否,以金钱为输赢的博局就谓之赌博,曾在七八十年代再一次严令禁止,严厉打击。麻将风转而进入地下,只能暗流涌动。但进入九十年代反倒有了“十亿人有九亿赌,还有一亿在炒股”的说法。
九十年代后,麻将风朝更行,不但席卷全国上下,甚至不再是夜来麻将声。
麻将声声响在白昼。
历经数百年繁衍生息的麻将博戏形式不但家喻户晓,而且蔚为壮观,更因它携带有严重的“赌徒心理”而长盛不衰,不绝不灭。连胡适先生都说过:世界上凡有华人的地方,必有麻将。因此,麻将博彩,成了麻将众人趋之若鹜的集聚理由。
真可谓:“四个中国人,一站闹通宵,传宗不绝代,娱乐领风骚。……自从与赌恋,日月便颠倒。……方城久酣战,废寝又食忘,动脉都硬化,血脂血糖高,心肌忍绞痛,猝死也欢畅。……消遣变颓废,堕落谁遭殃?”
这首五言句对麻将赌人的刻画入木三分。
为了金钱而赌,无论输赢都欲罢不能。会因利益而熏心、会因金钱而心荡神迷,直到视赌为命、嗜赌成性。凡利益与金钱挂钩时就会产生输了想翻本,赢了想赢更多的心态,哪怕倾家荡产、酿成人生悲剧、夭折性命都在所不惜。
为了职位而赌,其赌徒谬论是始终相信自己的预期目标终究会实现,不惜用自己今天的付出去赌博明天的收获。以联络感情为由愿作“背篼客”献媚。
为了权位而赌,最懂“人寿有限,物欲无穷”。收获“福利”是当然,官位买卖是应该。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哪怕赌掉乌纱、赌进大牢、赌掉性命。
为了好玩而赌,必然是“好奇害死猫”。因为有赌的地方就有骗局,就会栽培出行业的老千和放码人。他们深悉赌徒就是想通过赌博来获取更大的利益,因此他们会引诱你进入更大的赌局去体验更大的刺激,也就有了债台高筑、债主追逐的恶果继而葬送自己、家人,甚至亲戚、朋友。
麻将愉悦有几何?麻将中人感慨多。
有意无意走进门,先有小赢乐呵呵。
越战越勇越来劲,麻将声声多欢乐。
隔壁酣战和声多,刺激大脑多琢磨。
踏踏钞票晃眼球,心旌摇曳动心魄。
管它三七二十一,大钞刺激瘾好过。
哗哗啦啦麻将声,声声挑逗赌徒心。
赢来输去赌红眼,发誓要将本来翻。
未来希望放桌上,权当筹码赌掉它。
小赌引来大赌祸,债台高筑难逃脱。
不得亡命天涯路,背井离乡躲灾祸。
迷途难返悔已迟,自误岁月只蹉跎。
对于一个心态平和的人来说,要做到心无旁骛、内无邪念很容易。但对于一个只为了寻求刺激,或是有了贪欲的人来说,往往一把牌就可以让他变为赌徒,甚至变成一个嗜赌成性的狂热赌徒、亡命赌徒,因为他已经不会想到自己输多少了,只会想到自己要赢多少。
麻将刺激是一样的道理,它表现形式上的多元性其实在胚胎形成之时就注入了赌素,是一种不能自己的博弈游艺。它是赌博之首,但不是赌博之源,而应该是一种事在人为的主观决定。
麻将博彩的客观存在,已是当今中国人无法回避的现实。简单的排斥和否定,或是放任自流和肯定都是不可取的和不明智的。有人提出把它作为一种竞技运动来开发,采取扬弃的方法对其进行积极地疏导和改造,弃恶扬善,除旧布新,让这项传统的智力项目走上健康和文明的道路。这是积极和正确的主张。
好消息是,国家体育总局已授权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组织专人对麻将项目的现状、历史、文化含量、理论范畴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并多次组织召开由社会学、体育学、体育运动管理学等多学科专家参加的麻将理论专题讨论。试办不同规模的麻将竞技比赛,且对不同社会阶层进行大量摸底抽样调查,最后摸索出一套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战经验的切实可行的麻将运动竞赛规律。
这意味着,一个可以健康、文明竞赛的麻将运动将以体育竞赛的形式存在和发展。
2011年2月27日完稿